这组漫画以大山为背景,山中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这条路便是成功之路。在图中,有两个小男孩:一个背着书包,手持一根拐杖,因为山路太高太陡了,所以那个小男孩已是累得大汗淋漓,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一直前进;而另一个小男孩却坐在了由自己父母搭的轿子上面。他的`父母已经累得腰酸背痛,而他却全然不顾父母的感受,还是让父母搭他上山。
看到这里,我对画中靠自己力量上山的小男孩十分敬佩,他自立自强;我同时也认为另外一个小学生那样做太不应该了,他过分依赖了父母,永远也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而那个自立的小学生总有一天会爬上山峰,走向成功的。
现在,也有很多人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孩子却不懂珍惜,过分依赖父母。有的人都是大学生了,可连床都不会铺,有的人连衣服都要家长帮着穿,还有的人连鞋带都系不好,他们在家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生活。正所谓: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自立的人。
现在,也有很多像图中自立小男孩一样的人,张海迪不就是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吗?他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部位全部瘫痪,但他在家中自学成才,之后帮助了很多人。他身虽残志尤坚,自学成才的事迹感染了众多人。
从个人到国家,自立就是后盾,所以,让我们一起推掉父母的怀抱之门,不做温室里的花朵,做个自立的人吧!记住:要成功,自理是关键!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宅在家里,有了比较多的时间读书、陪伴。我有幸阅读了李跃儿老师的《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愿意为了孩子健康幸福而不断探索的父母好好学习的书。
孩子是一颗种子,养育孩子需要学习,了解孩子的自然规律才能养好孩子。孩子啥都往嘴里塞,专踩不平的地方,撒谎,这些现象,我当时都不能理解。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这都是0-7岁关键期的“症状”。
接下来,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爱的误区”的感想。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和几十个孩子的老师。我爱自己的孩子,也爱班上的孩子。但我付出的爱,有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爱,看发心,更看行动。如果行动不当,那么孩子很可能接收不到我们的爱。书中介绍了6种给孩子内心带来伤害的爱:
内心有一种爱的想法,却不知道怎样用行动来帮助孩子,只是在大脑中想象出一种爱的模式,需要用的时候就把这种模式照搬出来。这是公式化的爱。
当一个成年人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冲突时,他们会感到活着非常困难和不安全。这是他们会把希望受到保护的***转化成对孩子的行为,把自己得不到的那种爱给了孩子,把自己需要孩子当成孩子需要自己。这是求助型的爱。
内心焦虑的人会将焦虑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与孩子有关的事物上寻找可焦虑的事情,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这是焦虑型的.爱。
以为孩子是至高无上的,将孩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是自己屈居于仆人的地位,是孩子失去了有力量的家长和成长的导师。这是仆人型的爱。
认为爱就意味着成天围着自己的孩子转,总是能及时出现把孩子从各种各样的困难中解救出来,使孩子基本不用面对困难。这是偏执袒护型的爱。
还有一种是过度保护型的爱。疾病的传播,意外的随时发生,危险的玩具,存在巨大隐患的饮食,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种种伤害,都在强化家长们过度保护孩子的态度。
读了这一节,我仔细回想与孩子相处的点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进入了这些“爱的误区”。
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爱,正确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给予,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正确的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动,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有效帮助。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对孩子的爱,我们都应该懂得进退。
《关键期关键帮助》一书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了解了人类的成长规律,懂得了科学的养育方法,我们就会走上一条正确的教养之路。像牵着蜗牛散步一样,静待花开!
养育孩子,核心思想是让他成为他自己。同时有以下的人格就更好了,它们分别是:有感受力、有审美观、有探索和尝试精神、热爱工作和学习、有质疑和解惑的精神、有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对自然和文化有兴趣、头脑清醒、独立思考、不孤僻可以适应环境、坚持原则、能抵抗冲突。
选择幼儿园要考虑孩子和家庭的因素,孩子方面,要考虑他的性格特征、幼儿园时候有利于他的能力发展和成长需要;家庭方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情况和出行距离。
作者列出了好幼儿园的8项指标,这个指标有些多,而且有软文的嫌疑,具体如下:
1.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轨迹
2.有一个创造性地使用教育理念的领头人(真的必要吗?孩子是实验品吗?
3.教育目标建立在孩子发展上。
4.人员的素养向着目标提升
5.教师关注自身成长(与上条有重叠
6.硬件合格
7.非常注重营养卫生
8.很好的安全保障
选好之后要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在帮助孩子之前家长首先要让自己,并帮助带孩子的祖辈做好心理准备,决定入园之前可以通过体验帮助孩子做好准备。
入园期间的问题,第一要避免因介绍不当而引发孩子的不满,第二要关注他因分离而丧失的安全感,第三要关注到因同化到顺应所引发的心理失衡。
入园之后家长要能够平静耐心、配合老师、理解孩子、学会倾听、引发孩子工作的乐趣和引导孩子发现朋友。
友情提示:家长送园时,要果断地与孩子分离,切记与孩子缠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