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中午,粉笔骄傲地说:“老师们上课都用我,就算名人手里都用过我们粉笔,我们是家族中的骄傲,所以我们的用处是最大的”“老师们上课写错字都要用我擦干净,要是没有我,老师都早就写不下去了。”黑板擦得意洋洋地说。“反正我的用处比你大,要是没有我,你就没有作用了,哈哈。”
它们谁也不服气谁,于是黑板擦想到了证明自己用处的好方法,它决定要离家出走。
第二天,老师一回到教室,准备要写“同学们准备,请认真复习”这几个字。不知道怎么,一不小心在认真前面多写了“不要”。刚想拿起黑板擦擦掉重写。“啊,糟糕,黑板擦不见了!”老师大吃一惊,可是很快就要期末考试了,怎么办?老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匆匆忙忙的去找黑板擦。而黑板擦呢,在一个角落里偷着乐,心想,这下粉笔知道我的用处大了吧。于是他大踏步地走向老师前面,这简直就像个领导。
老师虽然找到了黑板擦,但已经开考了,最后全班的成绩都不理想。
粉笔看到了,心想:我的作用也很大,为什么他们觉得黑板擦的作用比我大呢?这时,粉笔灵机一动,准备也要离家出走。
讲台爷爷看到了,和蔼可亲地阻止了它,接着和颜悦色地说:“你们两个不要吵架了,其实每个人的`作用都一样大。但是如果不团结,你们就哪个也不重要了。”话音刚落,粉笔和黑板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都惭愧的低下了头。
通过这件事粉笔和黑板擦都知道了,要团结友爱,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从此之后,他们一起认真的为同学老师服务。
老师评语:小作者想象丰富,从生活的小物品出发,构编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粉笔和黑板擦谁更重要”,并从中告诉人们谁的用处都一样重要,团结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今天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名字叫“把彩虹装进瓶子里”。我现在就来教教你们吧。
首先,是需要准备的材料:四个透明的塑料杯、四种颜色的食用色素、大小勺子各一把、一根搅拌棒、一个细管玻璃瓶,以及白糖、水、马克笔等。
我们先将四个塑料杯标上序号,用小勺子将白糖依次放入杯中,具体如下:1号杯放入四勺糖,2号杯放入三勺糖,3号杯放入2勺糖,4号杯放入一勺糖。接着,用大勺子舀水倒入塑料杯中,每个塑料杯各一勺。然后,向各个塑料杯中分别滴入一滴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其中1号杯滴入蓝色,2号杯滴入绿色,3号杯滴入黄色,4号杯滴入红色;再用搅拌棒将四个塑料杯中的溶液搅拌均匀,直至白糖完全溶化,颜色分布均匀;最后拿出细管玻璃瓶,把搅拌棒伸入瓶中,按照1号、2号、3号、4号顺序将四份溶液顺着搅拌棒缓缓倒进玻璃瓶中。
这样,漂亮的彩虹瓶就制作完成了。把它摆在桌上,我们就能看见“彩虹”了。
如果你喜欢,也可以按照以上方法和步骤,选择使用其他形状的玻璃瓶,或者试着配制出其他颜色的彩虹装入玻璃瓶中。
这个小实验告诉我们的科学原理是: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体的质量,此次我们制作的彩虹瓶就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如果几份密度不同的液体体积相同,那么密度越大的液体就越重。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制作了四份含糖量不同的'溶液,含糖量较多的溶液因为密度较大,质量较大,因此,当我们把这些溶液依次倒入玻璃瓶时,密度大的溶液会暂时地沉淀在下面,而密度小的溶液会浮在上层,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颜色。这就是彩虹瓶的秘密。
这个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其中的科学原理,你们学会了吗?
今天下午第一节语文课,卢老师说和我们玩吹瓶子的游戏。听到这个好消息,吴靖雯同学不由自主的扭起屁股来,有的同学高兴地叫了一声“耶”,还有的同学手舞足蹈起来。
当卢老师把游戏规则说完后,同学们高兴得举起手来,都希望成为第一位成功挑战者。第一位挑战者经过激列的争抢终于诞生了,黎梓安同学走上讲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向瓶子吹去,可是,瓶子竟然一动不动,他笑了笑,脸上露出了圆圆的小酒窝,然后弯下腰,再次使劲向瓶子吹去,瓶子还是丝毫不动。紧接着到下课时间了。
课间十分钟,同学们都在讨论如何才能把瓶子吹倒,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着各种办法,不知不觉上课铃响了。第二位挑战者陈伟聪,信心十足的走上讲台,双手扶着讲桌两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出全身的力气吹向瓶子,连续三次,还是没把瓶子子吹倒,真可惜!
同学们都很想知道瓶子怎样才能被吹倒,这时卢老师说要揭开吹倒瓶子的方法。同学们都睁大了双眼看卢老师的动作,卢老师拿了一个信封纸袋子,自信的甩了甩,又吹了吹,然后把袋子套在瓶子上,只见卢老师面带微笑轻轻一吹,瓶子便魔术般的倒下了。卢老师成功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个游戏的奥妙让我们明白了,身边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奥秘。
一天,大象想比一下谁的房子可以带着跑。大象开展了这次比赛,选手只有蜗牛和乌龟。“准备,开始!”随着大象鼻子的一甩,它们开始跑了起来。它们跑的非常慢。乌龟一边跑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因为它不经常出来活动,所以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蜗牛却一直跑一直跑,很专注,没有为两边的风景分心。它们的奖品是海边一日游,还管一天的.三餐。蜗牛跑了一个星期终于到达了终点,蜗牛胜利了。蜗牛到了海边而乌龟还在某个地方流连着呢!蜗牛在海边的饭馆休息着,消遣着,——那叫自在呀!它突然想到身上的壳也没用了,丢掉算了。没有了壳它轻松了不少,可是它也没有了安身之处——家没了,它经受着风吹雨打,到处流浪也没有人收留它。
蜗牛才知道它的壳就是它的小屋呀!没有了小屋它无法生存。它来到海边去寻找它的小屋,可惜它来晚了,它的“家”已经被冲走了。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卢老师说这节课让我们玩吹瓶子的游戏,同学们一听,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些人手舞足蹈,有些人直喊“耶,耶”,有些人兴奋得蹦起来……
老师一讲完游戏规则后,就宣布游戏开始,我们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高喊着:“我!我!……”希望自己是第一个成功的挑战者。
黎梓安成了第一个挑战者,可惜的是无论他怎么吹,瓶子就是立在哪里,一动不动!欧杰锋是第二个挑战者,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瓶子,似乎在想:从哪边吹可以吹倒瓶子。只见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往瓶子吹去,呼——吹呀吹,吹呀吹,瓶子纹丝不动。眼看时间到了,他鼓足了劲,瓶子轻轻晃了晃,可惜还是没倒,他还想吹呢!
下课了,大家都在想怎样吹倒瓶子,有些人想:从瓶子底下吹,如果从上面吹,不可能吹倒。有些人接着说:这么简单,我不用思考都可以吹倒……叮铃铃,上课铃响了。付康是第二位挑战者。只见他昂首阔步、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一站到讲台就把瓶子倒过来,但,老实说,这是犯规的。他有一会的纳闷,最后,他吸足了气,脸涨得比辣椒还要红,像风一样吹过去,瓶子依然稳稳地立在桌上。他只好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走下了讲台。老师又请安仔上场,他挺着圆鼓鼓的小肚皮,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把纸折两下,把瓶子放在角边,叉开双腿,深深吸了几口气,腮帮子鼓鼓的,口里像塞了两个圆溜溜的乒乓球,使劲一吹。一阵风扫过,哇,瓶子立刻倒了!哗哗哗,教室里掌声一片。
我们期待老师下次又会让我们做什么游戏呢……
在维纳的哲学里,强调世界处于一个熵增的背景中,这就是已被广泛证明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谓熵增,即是在一个系统中,如果这个系统不向外界吸收能量,那么这个系统将必然趋于无序,或者说混乱度增加。而生命系统则是一个在熵增背景中不断地吸收能量维持熵减的体系,一旦一个生命停止呼吸和进食,亦即停止向外界吸收能量,则很快将趋于无序——尸骨将越来越难以维持有序的形态。
从认识论角度考虑,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则主要是克服熵增而逐渐建立一套有序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的理论体系仅仅是适用于特定的宇宙尺度和特定的宇宙时期,科学表明,宇宙的混乱将会达到最大值,那时,我们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很可能将全部失效。所以,我们掌握的理论与其说是对于因果链的描述,不如说是对于有关现象恒常连合出现的概率的描述。通俗一点说,我们的科学实验证明的任何原理,我们都不能说是恒常有效的定律,而只能说在有限的时空中,出现这种因果关系的概率非常大。这是一种对于世界前景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悲观主义的态度,作者自认为这种悲观主义是一个科学家出于职业的理性与冷静而得出的态度,不同于其他哲学家或者普通人的悲观。
这就是维纳向我们描述的世界。
那么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类的处境如何呢?我们前文提到,作者主要是从控制论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所谓控制论,就是通过信息的通讯和交换来实现对于效应器(不论是人的、动物的或者机械的运动的控制。通过这个定义,我们看出,控制论其实离不开信息的通讯,所以,作者也把控制论等同于信息论。而且,作者也把有机体看做一个信息的载体,联想到一个人每过一段时间其细胞就更新换代一次,所以其生理上已是另外一个人,但一个人的心理则能够保持不变,所以,一个人心理上的个体性比生理上的个体性更稳定,作者把有机体看做一个信息的载体是有合理性的。
我们提到,要实现控制,则信息的通讯至关重要,比如大脑控制肌肉、政府控制人民、军事指挥官控制军队,都需要信息的传递和反溃而我们又知道,整个世界总是处于熵增的趋势,那么信息要实现精确的传递而不失真,就需要克服混乱度增加的力量。人类发明的最有效的克服熵增的信息传递手段是语言,但是作为一种精确的控制论的信息传递,语言还必须能作为一种信码,亦即语义确定的不容易误解和失真的编码。作者对于这问题的论述现在看来已经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语言已经非常多样,且足够精确,语义足够稳定。而作者提到的通讯的反馈也在的大多数的自动化装置上进行了应用,作者所展望的机器人也在很多工厂实现了普及,而作者所担心的.机器取代人所造成的失业却并没有如作者所担心的那样出现,相反,自动控制设备把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提供了条件。
在自动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作者设想了是否可能出现国家管理机器,国家管理机器将取代很多传统政府管理机构的职能,甚至有可能完全取代政府。但作者认为,由于人事问题存在非常复杂的反馈与博弈,将会变得异常复杂,机器将难以通过预设程序去快速处理如此复杂的情形。而且,作者也指出了国家管理机器的危险性,“机器对社会的危险并非来自机器自身,而是来自使用机器的人”。我们可能对此深有感受,现在的社会信息管理系统已是如此发达和自动化,以至于我们的行止和言论都可能被记录在案,并可能可以被快速调出查阅,当然好处是可以快速地抓捕罪犯,但潜在的风险则可能形成对于个人自由的侵犯。所以,作者所提出的,机器是一把双刃剑,即为人类造福,但也可能为人类的福祉埋下祸根,其警示意义越来越强。
如作者所言:“本书的主题在于阐明我们只能通过消息的研究和社会通讯设备的研究来理解社会;阐明在这些消息和通讯设备的未来发展中,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消息,势必要在社会中占居日益重要的地位。”半个世纪过去了,作者所预言的景象已呈现我们在我们面前,我们已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