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我这个人十分古怪,会做古怪的事,想要古怪的东西,拥有我原本不认为古怪但被一评论变古怪的相貌,古怪的性格……
我有一个蛮古怪的脸,越亲的人评价越差,越生的评价越好,让我自己也模糊了印象。我的眉毛:不粗不细不长不短不淡不浓,长的位置也不高不低,是双好眉毛。可不幸的是,儿时顽皮,右眉毛被磕了,好像断了,但经过治愈,已经不太看得出了。我的眼睛:我有双大得离奇、颜色、色泽古怪的眼睛。一双眼睛没有一丁点儿乌黑,眼珠是淡淡的咖啡色,一层比一层淡,想一碗冰红茶。一些按不住内心好奇的人总会攒到我面前问:“呃!你眼睛怎么会长这样?变异吗?”“你带美瞳了?”“你混血?”真是把我说的哭笑不得,又长又细又密的睫毛又给我添了几分混血气质。我的鼻子高高的,能说会道的嘴巴长在鼻子下,。小小的耳朵,白白的脸蛋,嫩嫩的皮肤……爸爸:“宝贝,你像谁呢?没一点像我的!”妈妈:“丑八怪、拉蛤蟆!”外婆:“可惜了,眉毛啊……”大人的朋友们:“混血?”“真漂亮”……我只能认为我有张古怪的脸,苦闷啊……
有时候的我,显得善良。有时的我,又这么小肚鸡肠,不,不是小肚鸡肠,是记仇!
善良的我:有好多次,从四五岁开始,我就常向家长要求把即将下锅的鱼放回大自然的水域里……几年来,被我放走的鱼不计其数……记得有一次,妈妈买回一只鸡,脚被粗粗的绳子缠着,好像很紧。眼中不时掠过一层悲哀……我心痛不已,把绑在鸡爪上的绳子解开了,鸡儿腾空飞起,与草地上老婆婆的鸡成了亲人……
遇到乞丐我会尽我们的力给予他们,我补考虑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还是骗子。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需要帮助!
记仇的我:每当发来“日本地震”“英国发洪水”“德国造反”的类似新闻时,我会不暇思索,大胆、高兴甚至兴奋地喊出来:“大活该!活该!报应!哈哈哈!谁让你们以前侵略中国的!大活该!”妈妈教育我他们是鬼子的后代,十分无辜,不应该这样说他们!”我会心平气和用愤怒的语言告诉妈妈:“那当时有多少个中国人事无辜的。应该全中国的人全是无辜的呢!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都没得罪过他们呢!
我的爱好也很古怪,喜欢刺激,玩别人不敢玩的东西。我喜欢大象、巨型犬。据我所知,与我同龄的孩子甚至是成人都喜欢可以抱的、可爱的小宠物。可我喜欢的是大动物,在它边人有安全感的……最好可以骑的……
这就是古怪的我。至于我为什么这么古怪,我也不知道。
用自己的话,完整的将图片内容写出来
要求:1、语句通顺,段落清楚
2、用上修饰词
3、用上学过的比喻、拟人句等
时光飞逝,我来到一中这个校园已经半年多了,我爱这个学校,更爱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尤其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宇老师。
宇老师名宝贵,自称原名叫“宇文宝贵’,并说是因为他的名字才教的语文。他大约四十来岁,中等个子,一张幽默和善的脸庞,大概是他相貌的原因吧,说他几岁都挺像(25岁以下不包括啊)。他说他的座右铭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猜想或许就是这就话造就的他的性格吧。
说实话,宇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好笑”,脑袋前面光秃秃的,头发很稀疏,常日里总带着他那副很有学士样子的眼镜,和他那有些滑稽地脸行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他永远也严肃不起来,再加上他看东西时那奇异的表情使他完美的成为我们班的开心辞典。
宇老师给我的第二印象是老练,虽然他的外观形象不太好,可他对我们而言却是一部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但如果他不开口说话你只看他常日里的穿衣打扮,那就像一个地道的摄影师一样。
宇老师是幽默的,他的幽默贯穿在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在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他会把我们比作故事中的人物,让我们身临其境,宇老师利用他那幽默的性格可谓是“坑蒙拐骗”,我们很多次,让我们在大笑中或者不知不觉中铭记下许多对我们有用的甚至影响我们一生的道理,我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了一堂又一堂的语文课,我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在这种快乐的学习中飞快的成长。
宇老师是严厉的,宇老师最突出的,最管用的,也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眼神了。他的眼神在眼镜的遮挡下显得十分的小,可他那眼神可丝毫不减锐利。并且由于他那形象只能依靠他的眼睛,或许宇老师在底下苦练的一番眼功。那眼神可是一***一大片,被他的眼神盯上,虽说达不到毛骨悚然的感觉,但你是摊上大事了。宇老师惩罚起我们来可是绝不手软,比如发现上课有说话的同学,宇老师就罚写800字检查,题目是《我这张破嘴》……好悲催呀!
我们的宇老师就是这样既幽默可亲,又严厉专制,我们都很喜欢他,他即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好朋友,他用他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教育方式把知识、把做人的道理都交给了我们,他就是我们班的“宝贵”,也是影响我一生的人!
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满脸纵横的眼泪到底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己壮志难酬,我想我们都很难解读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我们可以让孔子的仁爱播洒人间,可以让三月的风在你我心中吹拂。
迎面跑来一位大爷,只见他有微烫的卷发,红黑相同的春装,真时尚。一二一二的口号从嘴里发出来,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个劲儿的往下流,这是晨跑吗?我看是世界马拉松大赛吧。
咦,谁在说话?原来是一个穿细格子西服的青年。他眼睛瞪得圆圆的,眉毛几乎竖了起来,嘴巴不停地抖动着,不知道在说什么。有什么好怨的,怨天怨地怨人不如怨己。男子汉大丈夫,敢做赶当,能屈能伸;婆婆妈妈的,像个什么样子。
阿姨!我喊着那个穿黄色衣服的人。恩。阿姨点点头。王阿姨是我家的邻居,我常去她家玩。妈妈说,王阿姨是个好妈妈,好妻子。看,她又买了一车筐的菜,准备回家给女儿和丈夫补一补,王阿姨真是一个贤惠的妇女。
瞧她那黝黑的脸蛋,透露着一种不服输的性格,又粗又黑的眉毛下闪着一双玻璃球似的眼睛,小心地注视着对手的一举一动,机警灵活。凹凸的轮廓勾勒出了她对乒乓球的不懈追求。虽然个儿矮,也并不强壮,但她仍然疯狂地热爱运动。正如她那个令人震撼的名字雷雨点,雷打不断!
她的对手现在是Q同学,她毫不示弱地举起乒乓板,习惯地耸耸肩,扭扭脖子,职业性地蹲好马步,微微抬起头,露出她那双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冷笑了一声,轻声地说:发球吧!那个黄色的小球迅速朝她射来,她毫不犹豫地一侧身子,抡起胳膊,啪地一下打了回去。谁知,对手也不甘示弱,又一个直射球。她警觉地皱了皱眉头,左脚往后一跨,右手对准球用力一推,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球。对手直接一个***球,使她防不胜防,输掉一球!
可恶!她咬了咬牙,伸手抓来一块毛巾,擦擦汗,又随便扔了回去。
小子,不错嘛!她握紧了板子,轻轻地把球往空中一抛,以闪电的速度把球运了过去,留下两声脆响。对手是个能将,不好对付。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分出个胜负。她心里有些着急,那黄色的小球似团小火焰,烧得人心里发慌,尽管她左闪右闪,提打旋***,对手却纹丝不动。
她心中很是恼火,额头上的汗珠都要发烫了,她一声怒吼,眉毛把汗搅在了一起,球刷地蹦了过去,正中对手要害,对手往后一个踉跄。冷不防输了一个球!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对句子的接触有限,因而在用标点符号的时候显得不熟练,不知在哪该标标点,该标哪种标点,再加上学生对于语句的积累有限,他们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也不会很恰当,词序的排列也不通顺。所以我针对这个问题采用了这种方法:
听记是一种单项的语文训练,形式很多。我们低年纪采用直记法。即老师读一句,学生写一句,包括标点符号。听记的内容教师要精挑细选,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内容具体,用词贴切的句段。如谜语、格言、笑话、儿歌、各种名句选段等,还可以结合重大节日进行。
造句训练,不仅便于学生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认识更多的语言文字,还使他们了解句子的规律,熟悉各种句式,为写话打下基础。如:《小鹰学飞》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用“已经”一词造句的要求。我在指导学生完成造句练习时,首先采用分析理解词语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身边的人和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学会了什么,最后用“已经”造句。我采用多种的形式,把造句训练与说话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在记叙文中,一般有两三种人称,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前者用“我”“我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后者用“他”“他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第二人称使用一般较少,但在记叙文中抒情时可用到它。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真切,而且便于表达细致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可直接倾诉感情,与未出场的“你”直接对话,自然亲切;用第三人称则便于超越时空限制,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对于作者来说,不管选用哪一种人称,都应把那一种人称使用到底。也就是说,不应在行文中间变换人称,如果变换了人称,文章的线索就会中断,叙述就会混乱,从而显得不近情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