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与初中的一篇作文(小学作文vs初中作文)

小学与初中的一篇作文(小学作文vs初中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1-07 16:58:02
小学与初中的一篇作文(小学作文vs初中作文)

小学与初中的一篇作文【一】

我们的一生就像在滚雪球,越滚越大。越大越重,因此必须放弃行囊,轻装上阵。在奋斗的过程中,记住过程,忘记结果,才不会被盛名的大雪球压倒。

人生在世,理所当然地要立一个目标,立了目标,就应当努力奋斗。但在奋斗中,我们有许多人却都走了弯路。有的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于跨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有的人瞻前顾后,畏手缩脚,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从前的中国足球正是这样,他们不是没有实力,只是太功利化,将结果看得太重,忽略了奋斗的过程也要精彩,最终却连结果也得不到。

奋斗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过程中,结果仅仅是最后的瞬间。在过程中我们可以享受快乐,获得方法,分担忧愁,而结果仅仅是一个他人的肯定,自己能力的证明,与过程相比,它的分量太轻太轻,不值得人们如此看重,与此同时,在奋斗的漫长历程中,需要的是毅力和能力。如果总想着那么遥远地方的目标,势必会造成对长时间的等待失去耐力,变得急功近利。古语说:"欲速则不达",着急可能会迷失方向,前功尽弃。同时,对于结果的过份看重会使人背上想赢怕输的包袱,在同样能力的情况下,同样会使自己对每走一步都加倍谨慎,缩手缩脚,成为成功的障碍。

对于名利的的态度,经常决定着一个人成功以后的发展前途。如果一个人只是记住自己之前的成功,会使自己沉溺于往日中,丧失发展的动力。英国科学家、著名学者、法拉第的老师戴维的后半生,就因为成名之后太看重名利而碌碌无为。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曾拒绝领奖,除去个人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对结果的看淡。发现"镭"的居里夫人曾经将自己的成果捐献并公布方法,除了奉献社会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居里夫人享受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享受人生,首先要记住过程,忘记结果。

小学与初中的一篇作文【二】

过程好比爬山。在攀登中,可以欣赏鸟语花香,溪水叮咚。可以观看飞禽走兽,峰恋叠嶂。可以感受心跳的加快,呼吸的急促。一路上的好风景,尽在不言中。

结果好比爬上山顶。尽管可以一览众山小,却因失去了沿途的大好风光,暂时的愉悦,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也慢慢的冷却。

过程好比渡河。无论是否到达彼岸,在旅途中,可以体验水的温度,可以看到鱼翔浅底的胜景。

结果好比彼岸。纵然到达目的地,却因无缘经历河流澎湃,暗潮涌动,成功也因此大打折扣。

过程好比一粒种子,经历冬的睡眠,春的苏醒,夏的热烈,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破土而出,直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结果好比秋天的大树,果实挂满了树梢,在微风吹拂下,发出诱人的果香。因没有亲身经历,也就无法感受果实的珍贵。珍惜其果实的,也就少之又少。

看重过程,就可以感受生命的长度,一步一个脚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成功的花朵。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对自己骄傲地说,青春无悔,岁月无悔,因为自己曾经努力过、奋斗过。

看重结果,就将生命的长度缩短为起点和终点。悲观论者似乎看到冥冥之中,注定自己要失败。于是,失去尝试的勇气,失去了对人生自信,失去了一切的一切;乐观者为了到达终点,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带着沉重的包袱,匆匆忙忙地向着目标进发。到了终点,才发现自己为了结果,丢失了很多很多。

小学与初中的一篇作文【三】

看着那么多的好书,一时不知道看哪篇,不过我感觉《爱心与教育》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曾今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最近,我也经常看《输在坏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上学期里的“阳光体育”运动中,我们班级那么多弱小的家伙,输给别的班级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会批评他们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也想为班级争光,也非常富有集体荣誉感,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一直安慰他们,一直鼓励他们,其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有些事很容易释然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小学与初中的一篇作文【四】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终于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近好近,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明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近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因此不要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做一时、一天的好老师并不难,难的是每时每刻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牵挂和爱护;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爱一个如李老师所说的象万同这样的差生。阅读此书时,我不断的反复自问:如果是我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怎样。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可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一而再,再二三的犯错误,我还会象李镇西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吗?我不会,我会生气,会愤怒,会觉得他无可救药,会放弃。我们花的功夫和心血远远不如李镇西老师,我们的教育智慧、技巧远远不如李老师。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零星的、间断的、不恒定的,而李镇西老师的爱一如行走沙漠的疲惫者得到了甘霖,又如同痛苦无助、暗夜孤独的人赢得了星光,让人找到自信、自尊,让人振奋。这正是李镇西老师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每一位教师一读。

读了《爱心与教育》,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相信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小学与初中的一篇作文【五】

黄昏,如霞的夕阳挂在西山上,最后一缕阳光在窗台上跳跃,屋旁,一棵老树失去了昔日的葱茏翠绿,一片片树叶飘荡,那飘荡的曲线,有些悠闲,有些散漫,按捺不住悸动的心,踩着细碎的落叶,漫步在清幽的山间小路中。抬起头,一棵棵大树光秃秃地站立着,一片树叶飞舞到我视线中,在长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飘忽、摇摆、徘徊,阵阵轻风,让它缥缈如平静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它在眼前飘舞,它终究着了地,加入了满地的枯叶中。

我蹲下来,拾起它,枯黄的叶背上的条条脉络,再无法洋溢生机与翠绿,真不明白,既然赠予生命,为什么还充当刽子手的角色,一点点褪去它的颜色。

当我的手触及那刻满沧桑的树干时,生命质感沿着指尖传递,令我惊叹,令我震撼,微风拂过,无数精灵翩翩起舞,使我的伤感不合时宜。落叶在脚下飘滚,很美,很壮观,这样的壮丽过后便是静默,沉静的不再飘飞,它们在完成最后一次飞舞之后,无悔无怨地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安静熟睡在舒适的温床上。只盼少许甘露,最后的滋润他们。它们便在这沉寂静默中获得别样的新生,终究还是应了那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身虽死,但仍旧为他人付出,奉出最后的力量,服务他们。

落叶渐渐覆盖了小径,铺作一条枯黄的地毯,不,不是枯黄,是新生的地毯,那也是播撒下的新生的希望。

沐浴着脉脉斜晖,望着拉长的身影,凝视满地的叶子,我对叶子产生了莫名的敬佩,它似乎看尽了沧海桑田,历经命运沉浮,却依旧不改初衷,秋日不是它的大去之时,反之,却是它的新生,把生命埋藏在泥土中,孕育新的生机与美丽。

我与落叶面对面,它给我上了一课,它让我真正认识了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