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全面展开,在此,我代表全省兵役机关,向踊跃报名参军的有志青年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征兵工作的广大适龄青年家长和社会各界人事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胸怀大志的爱国青年主动履行兵役义务,成为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人民解放军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战争年代,我们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不畏艰难险阻,流血牺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换来了今天的国泰民安。和平时期,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忠实地履行守护人民幸福和安宁的神圣职责,每当危难之际,都有我们可爱的人民子弟兵冲在第一线,用汗水和生命无私无畏地捍卫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安全,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为承载时代责任和民族希望的一代新人,希望你们心系国防,志存高远,勇担大任,响应祖国召唤,积极应征入伍,为建设强大国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少年志尚武,老来无缺憾。拥有辉煌历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也是一所培养人才的大学校和一座锻炼人才的大熔炉。古往今来,历史长河中浩如繁星的风云人物大多都有着从军的经历。从忠臣良相到博学大儒,从政坛领袖到商界奇才,许多伟人名仕都曾有在军队大熔炉接受锻炼的经历。在军事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军队对青年人的锻造更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在这里,青年人的'意志将被磨练得无比坚强,体魄将被锻炼得十分健壮,所有聪明才智将被发挥到极至。在军队这所大学校里,你将放飞自己的希望、成就自己的梦想,将自己锻造成为质地坚韧、品格优良的“精钢”。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面对如何激烈的社会竞争,你都会因军旅岁月的“淬火”而无往不胜!
青年朋友们,是雄鹰就当搏击长空,是蛟龙就当遨游大海。祖国和人民需要你们的时候到了。作为新时期的高素质青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坚强栋梁,在祖国和人民向你们发出征召的时候,在军营向你们敞开大门的时候,你们没有理由迟疑,没有理由犹豫,希望大家强化国防观念,主动报名参军,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共同筑起新时期的钢铁长城,青海人民期待着自己的优秀儿女在部队建功立业,大美青海永远为你们骄傲和自豪。
青海省军区参谋长省征兵办公室主任 韩光忠
201X年8月1日
豫剧《张伯行》删繁就简,集中焦点,以江南科考舞弊案为故事主线,以江苏巡抚张伯行与两江总督噶礼的正面冲突为主要矛盾,展开了一场廉洁与贪腐、正义与邪恶的惊心动魄的交锋,以点带面地刻画了张伯行的精神与人格,而故事的编织又做到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张弛有度,戏味十足。
一方面,《张伯行》紧扣科考舞弊案的主干一气呵成,以情节的起承转合实现结构的完整统一。一二两场舞弊案发、群情激愤,三至五场对簿公堂、剑拔弩张,六至七场赴京攻辩、天理昭彰。全剧做到了立主脑,减头绪,绝无旁逸斜出的细枝末节,情节紧凑,冲突集中剧烈。开篇第一场将科考放榜与噶母寿诞置于一处,是一个出色的安排。这场戏清晰地交代了科场舞弊案的环境氛围,为此后的冲突展开提供了有力的动作支点;初步揭示了张伯行、噶礼在性格特点、价值观念及处事方式上的对立立场,为二人此后的生死较量营造了充分的行为动机;直接展示了江南官场的奢靡之风,暗示反腐任务之沉重及张伯行治贪之艰辛;正面刻画了噶母深明大义、不徇私情的性格特征,为剧末噶母为张伯行仗义执言、大义灭亲之举做了性格、情感和心理上的铺垫。而最后一场康熙对群臣的训谕,尽管或多或少存在着配角遮蔽主角的`问题,可从叙事的角度看,确是全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剧作冲突抵达制高点后的“解结”所必需,同时还是借康熙之口强化主旨,是全剧激浊扬清的主题升华之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该剧虽然冲突剧烈,却并非长驱直入,而是一波三折,动静相间,冷热相济。《张伯行》以热闹欢腾的寿诞开场,热闹之下暗藏***机;钦差审案刚到关键处却戛然而止,紧接着荡开一笔,插入了夫妻夜谈的温情场面;重要证人接连遇害,张伯行只得上折奏本,却置自身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于是与妻子、仆人生离死别的抒情段落就水到渠成了;夫妻抱头痛哭一场,是全剧最打动人心的情感高潮,在紧张激烈、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外在冲突暂时中止,而人物内心却汹涌澎湃;有此作为铺垫,到最后金殿激辩一场戏,张伯行当着康熙和文武百官的面慷慨陈词,表达“壮士勇断腕,惩贪不留情”的决心,自然就满腔热情、毫无惧色了。这样的安排或松于表而紧于里,或止于行而动于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舞台张力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
近年来,因为高校的收费制度变革,学生多是交费上学,因此家庭经济负担更重,这也是高校贫困生情况加剧的重要原因。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关心下,通过完备的“奖、贷、补、助、免、减”体系帮扶,家长和学生已经不必为入学难、读书难担心。但是,即便如此,很多贫困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能再承受任何风险。害怕经济上受挫,在择业心态上就表现为求地位、保稳定,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就必然受到这个束缚。求职成本的高昂,也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些贫困生为考虑费用的支出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
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基础问题,缓解、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学校要继续加大和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合作,探索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与增加就业机会相结合的新途径,实现用人单位、贫困大学生和高校的三方共赢。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增加校园招聘的数量与质量,为贫困生提供更高更好的就业平台,增加就业机会;广泛发动校内各种力量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重点扶持帮助贫困生就业;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贫困毕业生免费提供就业咨询、公务员辅导以及网上远程面试的机会,降低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择业的效率。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区的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许多变化,贫困生在饱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重新适应环境的任务,诸多心理的不适应逐渐凸显。有的贫困生在高中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学习成绩一般者较多。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特长欠缺,实践创新能力较差。尤其像计算机这样需要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贫困生往往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际操作的时间少,又不擅长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锻炼,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在学习成绩与动手能力之间往往更注重后者。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距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家庭背景愈好,毕业生工作落实率与起薪点就愈高。据2003 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父母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其子女求学和就业的机遇就越多。北大的调查还显示,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弟高出14个百分点。当前,国内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面临着求学、就业的双重压力,亟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破解贫困生求学就业“两难”问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