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蕴含着一个人将理论付诸实践活动的道理和动作。
有的人重言,有的人重行,其各有侧重。但依我之见,言行合一,即以个人为载体,形成言与行平衡协调的统一体,岂不更妙?
讷于言,并非只求敏于行。
程朱理学在继承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后,也说出了“大言不惭,则无以为志”的话,但他们反感厌恶的既是大言不惭,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也并不称道半天打不出个什么所以然的闷葫芦。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我们倡导实践精神,呼吁“撸起袖子加油干”,可你若是一味埋头苦干,却易遭遇冷落和不解。东北的那位每天凌晨五点准备爱心早餐的大妈,不就因为过度做事又不吭一声,因着一个小疏忽被泼了一碗热粥?
善言,并非是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愈好。
正如朱熹先生所避之不及的那“大言不惭”,对于孔老先生而言,“大言不惭”是不符合礼仪的基本要求,连仁的门槛边儿都摸不到的。那些把言论的花开成巨无敌霸王花的人,行的果子因缺乏营养,长得小而又小。他们大口一张,讲得很是尽心尽兴,直把地上的粪土夸作九天明月,既违背了客观规律,也不符合礼的规制和道德规范。纸上谈兵非难事,绝知此事要躬行。某些官员为了升官,升职,为政绩添色,硬是大费口舌,给当地引进了诸项某某工程。履历也好看了,工程也开造了,官也升了,大话也说了,资金链也断了,工程也停了,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言行合一的高境界。
开国总理***先生,他是言的典范,从不讲废话或大话,他的言用在了刀刃上。同时,他勤勤恳恳日夜处理政事,彰显了行的高标。又如“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他是FAST的领军人物,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造就世界口径最大望远镜,他做到了他曾说的,向宇宙外看得没做到言行合一?
言与行并不是相互对立不可共存的,两者存在一定的斗争性,而正是斗争性,才使得这对矛盾统一体可以继续。
言行合一,并非两者都擅长或者有侧重。它是我们在礼义法的基础上,对言与行平衡协调的统一状态的日臻完善和不懈追求。
得道之人是可以达到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对事物,从而得到一种超然的自由。这种“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就是淡泊。中国人不仅倾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欣赏他的淡泊人生观,常常借用他的一句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来自我勉励。
王阳明提倡淡泊的心态。淡泊名利是王阳明家族的“传家宝”,他的六祖王纲性情淡泊,文武皆通,但是为了躲避乱世,他便往来于山水之间。
王纲和刘伯温是好友,但他对刘伯温说:“老夫性在丘壑,异时(你)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以此可见其淡泊的心境。
只有对生活琐事的淡泊,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也只有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我们才有时间去思考人生。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行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还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羨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却说:“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饥饿了才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的确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王阳明提倡心中以良知为主宰,不以当官为荣,不以不当官为辱,坦坦荡荡,心无困扰。所以说,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不再受外物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追名逐利时仍然保持恬淡。只有淡泊,才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擘。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才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拥有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
低碳环保,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贵在知行!要加强对低碳环保知识的学习,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从我做起。日常要从节电节气节能等方面做起,改变生活细节,最大可能地降低能量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首先,要加强学习,认识低碳环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xx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全球变暖使南极冰川开始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目前我国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匮乏影响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大量的`能源消耗导致温室效应和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低碳环保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环保概念深入人心,要求大家都要树立低碳环保意识,身体力行,,从我做起。
其次,我们要了解并与家人养成一些低碳环保生活的习惯。比如养成随手关闭电源的习惯,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避免浪费用电;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浇花冲马桶;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在附近公园跑步,取代在跑步机上锻炼等等。
此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些低碳环保生活的窍门。比如不要让家电处于待机状态。尽量以植物为食,减少对动物食品的摄入,这样不仅低碳,还有利于健康。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6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以上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会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低碳环保人,都是我们为美好世界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一起赶快加油行动吧!
陶行知先生有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而后行,行如明灯引路;行而后知,知则深入骨髓。知与行,如风火相借、山水相依,
合而为一,可晓万物。
知行合一,宜当以知之星,引行之路。没有知识一味前行者,如被蒙住双眼的鸥鸟,于狂风骤雨中飘摇将倾。民众便是那鸥鸟,被盲目追求产量之风裹挟,却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盛状昙花一现而后低迷。惟有用理论指导实践,方能有所建树。自古云文人用兵误国,而王阳明平江西、伏宁王,一介文臣凭腹中文墨,戎马数载予大明和平。建此千秋奇功,必不离融所学于实践。以知引路,其路不欹。
知行合一,宜当以行之水,载知之舟。若无实践支持,所学不过空中楼阁,巍巍然将倾。量子速读便是那楼阁,闭眼翻书、额头吸勺,诸多实践架在捏造理论的.浮云上,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彭芝校长则不然。掌舵人大附中伊始,她立即提出创办“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吸取三十余年教授经验,大刀阔斧改革课程。岁月骛过,山陵浸远,人大附中已由普通重点学校一跃成为国际名校。树此赫奕名声,必不离融实践于所学。以行载知,其知愈深。
古今仁人志士,因知行合一可名耀丹青;今朝菁菁学子,因知行合一可立志成学。吾辈青年,当以知行合一为舵,以凌云壮志为棹,驶向梦想与远方。读《信天游》访黄土坡,于引吭高歌中读一分豪迈;学中国地理游淮河南北,赏灼灼橘枳伴北国雪飘。知锻炼有益则日夜奔跑,知游戏误己则敬而远之。得人青眼,则鼓帆前行;闻得谣诼,则自察自省。于山川中觅己所学,于人言中修正自身,得道后实践,实践中悟道,道便能烂熟于心,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知与行,相依相生。以知行合一为地基,铸就自己的知识大厦。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书中作者郦波的解读也很接地气,很有新意,深入浅出,读来轻松,能把如此博大精深的
用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文笔讲述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王阳明毕生最爱是讲学,他最伟大的其实不是他的军功、他的功业,而是他的布道,是对人心、对人性的那种推举与张扬。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本身也算得上传奇。其实他的经历就已经够励志的了。克服各种困难,不顾个人得失,最终成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物。再加上他在困境中悟出的心学。能很好地为人在困顿中指明方向,尤其是事上练,更能很好地指引人的行为。
阳明和他的心学可以让人发现内心的光明,找到内心的光明,然后破开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这样,人生就进入了一个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人生境界从此就会越来越高。
王阳明心学四句宗旨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方法论。
"心"学是活着的学问,讲"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结合实际;讲所谓"致良知",就是讲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王阳明正是以自己一生事业和追求,实践了自己的"心"学历程,历练出"心"学的学问,更是作为一位先贤引领着后人不断探索下去。
五百年只出一个完人王阳明,不被世俗束缚,在磨难中参悟,他的心学通过心外无物,心即理,塑造人生的气象。通过知行合一,塑造人生的智慧。通过致良知,构建人生的境界。
作者娓娓道来,语带幽默,层次分明,这是很好的一本有关王阳明心学的入门!
全书用故事的方式分享心学智慧,涵养人的
本书以王阳明苦难辉煌的一生,展现心学的强大力量,揭示心学的精华,发人深省,可以指导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向善、向光明,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努力奋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王阳明,他的伟大的灵魂和人生智慧,将永远诗意地栖居在我们这片神州大地上。
我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立在这天地之间,不能辜负自己的人生,不能辜负这段人生的岁月。虽然岁月匆匆忙忙转瞬即逝,但是人生当有人生的意义,生命当有生命的价值。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