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山海经》,我不由想到《庄子逍遥游》中的几个字,《山海经》者,“志怪者也”。《山海经》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古今之说法,不一而足。书名“山海经”,但它绝不是一部经典,这个“经”应该是“经历”的意思,所谓“山海经”者,实为所“经历之山海”也。因此古之目录学家将其列为地理类,自然是无可厚非的。这一说法,虽不科学,却也有依据。看《山海经》时,我便发现《西山经》《北山经》中的山川远远多于《南山经》《东山经》中的,这便是我国地势西高冬低的最好体现。但是《山海经》所述之事物,实为怪哉,非常人所能辨也。所历愈久,人们便开始产生疑问,不把它当成一部地理著作了,而发现它与小说颇为相似。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山海经》,说它“盖古之巫书”。这一论断十分精辟,为后世所称道。我观之,亦深感恰到。在《山经》之末,都有祀神的记述,其用途十分明了。现在的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多的一部古书。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巫以记神事”,神事者,神话之别称也。与之相对的就是“史”,史以记人事。因此,我认为《山海经》就是一部记录上古神事的“史”书。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毕沅在他的《山海经新校正》中注释过。《山海经》的立名,是刘向,刘秀(歆父子校书(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216年才开始有的。而它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到汉代初期这个漫长时期中,作者非一人。《山海经》应是刘向父子的命名,可是司马迁《史记大宛传》中却提到了《山海经》,故毕沅称之“其名久也”。这里存在一个小小的误解。司马迁《史记》的原文是这样的.:“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可是在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中引的这段话,却少了一个“海”字,紧接着又说:“史公之言,《山经》,《禹纪》,虚妄之言,凡事难知。”所以《史记》中《山海经》的“海”字很有可能是后世之人篡加的。再者史公所言“所有怪物”,应是《山经》所记的奇禽异兽,怪蛇怪鱼,还有稀奇古怪的花草树木等。而《海经》则主要记述的是异域的国度和民族,并非什么“怪物”。
中国古代神话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不像古希腊神话那般条理清楚。《山海经》便体现了这一特点。看《山海经》时,总觉得神话故事只是点缀,一笔带过,仅仅是记述的附带品。古时的先民更关心的似乎是奇珍异物的功用和祭祀山神的方法。中国古代神话的功力性明显要强于西方神话,这实在是与中国远古先民所居住的环境相关的。黄河流域的文明发源得实为不易,与其他的文明古国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古巴比伦有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埃及尼罗河的汛情可以为人们带来肥沃的土壤,而古印度的恒河两岸也都是沃野千里。而黄河流域的土地贫瘠自是不说,连年的洪水也威胁着先民。中国的先民总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自然在叙述神事时更多地体现的是抗争和功用的意识。
我们总惊叹古希腊,古罗马的绘画,建筑,戏剧,史诗是如何如何的有艺术性,自愧不如的东方民族却总为着极其功利性的目的在进行着所谓的艺术活动。我们也有出色的建筑——都江堰,可是我们从来不觉得它很美,只在乎它有多管用。艺术固然伟大,这却不是我们的先民奢求的。古希腊艺术兴盛的时候——公元前四五百年,中国正处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代,人民的性命朝不保夕,又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去搞“无用”的艺术呢?而百家齐鸣只不过是各国君主霸业的派生物罢了。因此,我们常在教课本上见到这样的话:“这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正因为灾害连年,战乱频繁,所以《山海经》中的神话才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只看一遍《山海经》,与没看无异。这是一本内容庞杂,包罗万象的奇书,从中可以读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有机会的话,我想为它做个详细的札记。
8月5日晚9点30分,我们乘坐南京到山海关的火车,赶往山海关。
一出山海关车站,就受到了当地公安局的孔叔叔、李叔叔、肖叔叔、樊叔叔等人的热情接待。我们坐上了他们的车子来到了山海关景点。当时阳光明媚,瓦蓝的天空中飘动着朵朵白云,不时传来小鸟的呜叫声。只见高高的城墙上写着五个斗大的字―――天下第一关。城墙上上高高悬挂着一个梯子。听叔叔们介绍,那叫“云梯”,是古代上城墙用的。我们走进拱形的城门,城门很深很凉爽。城门前方有一大块方地,四周有高高的围墙围着,人们称之为“瓮城”。古时打仗时,如敌方攻入城门,进入瓮城中,上面的弓箭手就可以用乱箭把他们射死在瓮城中。说到这里我不得不钦佩古人的智慧啊!
接着,我们登上了城楼,参观了古代将军用的盔甲、弓箭、长矛等兵器。我们站在长城上,眺望着远方连绵不断、峰峦起伏的群山,真是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壮观,长城就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不到长城非好汉”,前方不远处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的题词。“咔嚓、咔嚓。”我们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刚参观完了山海关,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北方的天真是奇怪。我不禁吟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一边吟诗,一边上了汽车。“噼咧啪啦。”下起了冰雹,我第一次看到了冰雹,它晶莹透剔,就像冰糖一样。有一块冰雹把我们的汽车挡风玻璃砸了个小花点,真好玩!
暑假在悄然之间已然到来,快乐的暑假生活也来到了。
我在暑假里去了很多地方,其中最使我记忆深刻的是去山海关和长城的起点——老龙头。
我们全家来到了山海关景区。刚一进景区,就看见了一座大城门,城门上有两个大字——迎旭进去之后,看见了一个牌楼,名叫“进士坊”。再往前走,就又能看见一个牌楼,写着“维藩首善”四个字。就在这牌楼的后面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我仰望着山海关,眼前是雄伟壮观的城楼。宽大的城门,足有七八米高;再往上是高大而结实的城墙,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城墙的上面则是一个两层的阁楼,上面是红色的',下面是灰色的,再衬托着蓝色的天空,更显现出山海关雄伟的气势。我看着这些,心中不禁赞叹道:我国古代人民是多么伟大呀!
之后,我们又驱车来到了老龙头——长城的起点。沿着海边的沙滩小路,我们先来到了一个叫“海神庙”的水上建筑,门前是一条石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海神庙。进去正对着有两只神兽,两边是攀着石雕的栏柱,后面是一座很高的宫殿,名叫“天后宫”,让人觉得这里很有灵气。
出了海神庙,我又怀着激动的心情,爬上了老龙头的城墙。刚一上去,就看见了一个阁楼,阁楼的牌匾上写着“澄海楼”三个字。出了澄海楼,就看见了一尊大炮。它伫立在那里,跑口对准了防御的地方,让我不由得想象出当年那些守卫边疆的战士门,舍弃自己的生命,用他们自己的血肉,保卫祖国的情景。
后来,我望着老龙头的龙头那一座塔楼,虽然他不大,但在我的心中却十分高大。我走到塔楼的里面,望着大海,心情是无比的兴奋,我看到了历史,也看到了未来。
《山海经》一度被誉为天下奇书之首,包含的内容涉及地理、天文、历史、神话、动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所涵盖内容与《易经》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前后呼应。不免让人联想,所谓的神话神物,当初是否真实存在过,不然怎么能有如此清晰的历史层次和变迁史。若是如此,便更是让人感叹,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灭绝的何止是恐龙一族啊。
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中写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想必曾经的山海经还曾有配图,只是可惜如今早已失传,令人惋惜万分。那满眼的奇花异草,猛兽珍禽,一部《山海经》就如同一部上古的《本草纲目》和《括地志》。
如今,很多的古装奇幻类剧情都会或多或少引入《山海经》的成分,比如《芈月传》中的开明兽,《少年四大名捕》中的朝歌山,《秦时明月》中的男主角天明等,皆为《山海经》中的典故。
一部《山海经》,读出中华历史万物之大美,幸哉。
寒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山海关游玩。
我们一下火车,便奔向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城门楼走去。
“天下第一关”果然名不虚传,城墙高耸巍峨,我和爸爸沿着跑道走了四五分钟才登上城门楼。我在城门楼上的展厅内,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简陋的工具,居然能建成雄伟的万里长城。可见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富有智慧呀!
我站在城门楼上极目远眺,这座带着浓郁的燕、赵文化的古城保存得依然完好。导游说:“为了保存这座古城的风貌,居民没有在城内增建高大建筑物,即使修建房屋也是采用青砖绿瓦起脊建筑,可谓古色古香。”
城门楼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建筑是“窗户上带孔”的那个建筑——箭楼。箭楼除了门那面都有一排排“窗户”。说是窗户,可没有玻璃,全是木质结构!而且“木头窗户”上还都有一个个孔。这“窗户”是干什么用的呢?导游阿姨仿佛明白我的心思,对我说“这个建筑叫镇东楼,俗称箭楼。”并指着上面的一个个小孔说:“小孔可以向外射箭。即能有利的保护自己,又能居高临下地射伤敌人。”
来到山海关游玩的人,观海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那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时不时地卷起一层层波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海风吹在我的脸上,不免有一丝凉意。
对于山海关这座依山傍水的古城,山尤为主要。往北看,是重重叠叠的燕山山脉。万里长城仿佛一条巨龙,盘踞那逶迤陡峭的山脉之上。
啊,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雄关!山、海、关三景连成了一幅奇妙而秀美的“工笔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