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才14岁,还没有见过世面,也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我的生活也是平平淡淡的。虽然在父母的喝护下我常常吃香的喝辣的,我觉得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我。所以,不敢说我有什么闪光的地方。
也许你会说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可是仔细一想,我又觉得我的日子还是蛮闪光的,怎么不是呢?
我每天早上天不亮便起床,满天星斗才回家,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每天读书上课的时间是15个小时,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8小时工作时间。回到家,我还要对付数不清的作业,比一个成年人的工作量还大。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家里最勤劳的人。也是最能吃苦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并没有被那么多任务击垮,我还是我。仅凭这毅力,就足已闪光的了。
历史书连连揭露科举腐bai,我却觉得那时的学子比我们幸运。因为他们是十年寒窗,我却是二十年苦读。他们只考个八股文便可求得一官半职,可我是深受“十座大山”的重压后还不知道前途如何。我每天生活在高度的压力下:老师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长的压力,家人的压力,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虽然有这么多压力,我还是挺精神的。我有时还大声唱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有这样的心态,我觉得我是够闪光的了。
我生性愚笨,成绩平平,每次考试后都引得家长训斥。我当然不想辜负希望,便更加发奋。哪知还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痴心未改,还自信有其成功之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回想起自己的付出,也觉得问心无愧。这样的胸怀,还不闪光吗?
我的日子,便是在这点点的闪光中度过的,难道你不觉得吗?
我是一名中学生。本该知道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却一次次的让父母头疼。
晴朗的天空,对着我们微笑,我抬头望去,上方的天是灰色的,路旁的小花也黯然无神。拿着一张满是红叉叉的试卷,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不知不觉,家门就在眼前,拿出灰黄的钥匙开开了门。
家里还是跟往常一样清静。妈妈在厨房里小心翼翼的切着菜,爸爸拿着报纸安详的看着,外婆带起老花镜,织着一件灰色的毛衣。我害怕得走进房间,进去后,却又想哭。一种莫名奇妙的感觉。真恨不得把试卷撕碎,再返回到前。
随着妈妈喊的“吃饭了”,我灰溜溜地走出房间。
吃饭时,爸爸看着我的脸颊,说:“怎么了,心情不好啊!”
“那个,那个,月考成绩发了。”
“哦,那你多少?”
“我,我语文……”说着,我惭愧地低下了头。静静地等着父母的批评。
可是,爸爸的话语出乎我的意料:“加油啊,下次要考好啊。不懂的题,你可以问我和***妈呀。”
我拼命地点头。
吃完饭后,爸爸把我带进房间,让我拿出试卷,一题一题地跟我讲解。讲完一题就问我,懂了吗?说完了,他又打开电脑,查找着类似题型。我真想哭。
以后的每天晚上,爸爸都对我辅导。看着他那么慈祥的面孔,我想哭;想着他为我,一直熬到凌晨,我想哭。我想哭......
妈妈也是如此,她拿出一本红色的本子,在上面写出了一些英语的语法,还写出了一些题目给我做。弄完这些,她又跑到离家老远的打印店,找了一些地理、历史题打印下来。都对我一一辅导。
今晚的星星,格外美丽,一位母亲和父亲对着孩子在温习功课。在这个闪光的日子里,亲情与爱在向我招手。
时光从我的指缝间慢慢溜走了,我们有过的欢声笑语化作的流沙随着时间而去。轻风又缭乱了我们的发梢,只是现在我们多了几分稚嫩的成长。抛弃了不情愿舍弃的童年,不经意中就遗落了过往离别的`惆怅。时光抽样打磨掉的棱角,我们把它珍藏在心里最深的地方。
还记得在最稚嫩的时候,我们手拉着手,站在风中高傲地抬起头。奶气的小脸上绽放着纯真的微笑,我们靠得紧紧的,坐在教学楼下的花坛边,那个时候,我们八岁,嬉闹着挽起衣袖,蹲在沙坑里捏沙蛋办家家。还有我们小心地捡起教师丢掉的粉笔头,拿回家在地上画娃娃……太小太小的我们,还张扬着我们的稚气。
我们手拉手进了中年级,年幼的我们骄傲趴在二楼的栏杆上,看楼下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开心地玩闹,故作成熟地嘲笑我们昨日的影子。那个时候,我们十岁。我们和铃声一起冲出教室,小小的书包在肩头跳跃。我们手挽着挽手走过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走过了最快乐的日子。
“时间没有动过,是我们在飞逝。”我们终于不用去学别人而是自己埋头解题了。我们依然趴在栏杆上,但只是为了短暂的放松。我们依然会追逐打闹,但只是为了要抢到一本可以增加希望的资料。那个时候,我们十三岁,我记得你十三岁的生日那天,我们就要毕业了。晚上,我们手拉着手去楼顶看星星,背靠着背大声说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没有梦幻的流星,所以我们对着天上最亮的星星许愿。一个暑假,任离别的惆怅肆意蔓延……
我们的日子就在那里有了分号,中学的忙碌与压力使我们忘记了彼此手心的温度,偶尔见面也只剩下相视一笑,我们曾经埋怨过的过去,成了越来越远越来越浓的回忆,也成了越来越闪亮的美好日子!
编者按:《闪光少女》是一个音乐类的电影。虽然片名有点脱离主流,但这已经是一部好电影。
近期看国家宝藏看的我热血沸腾,有一股身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
其中有一期讲到编钟。我想到了那个让我来回看了不下十遍,疯狂打call的电影《闪光少女》。一个名字看起来很low的电影。但是我看了之后,却爱上了它。这是一个音乐类的电影。情节很简单就是讲一个学民乐的女孩陈惊为了追求学西洋乐的男神自己组织乐队努力发光发热,虽然失败了却结识了一帮朋友,收获爱情的故事。比较特别的是,加了二次元的元素在里面。我不了解二次元,我想可能是电影受众小,评分低的原因吧。
这个电影有几个片段很是激动人心。陈惊和乐队参加漫展表演,被无视,最后却凭借高超的琴技演奏了一曲《权御天下》征服了观众。陈惊和乐队在网上火了以后,她跑去和西洋乐男神告白,却被西洋系看不起,歧视民乐土,档次低。男主角气不过,告诉对方,扬琴明朝从波斯传入中国,与钢琴同宗。第一架钢琴发明于1720xx年德国,可扬琴到今天已经在中国存在400多年了。
当然了,最爽的就是民乐西洋乐斗琴的片段啦。自己感受下。最激动人心的是最后的表演,当编钟的声音响起的那一刻,我浑身发麻。里面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弹奏,主角徐璐为了拍这个电影学了三个月扬琴。
当我写完这个,再去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评分已经8分多了。看来,好电影真的不会被埋没。
建议大家去看看。
一直以来,青春片成了“怀旧”的代名词,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父辈的革命情怀,是70、80后的大学生活,是创业者的青涩日记……语调里充满了感伤和苦涩,有时这些故事里又带有几分成功者的自恋,一个个年少时就未能打开的心结成了故事讲述的开端,总之无趣大于可爱,矫饰盖过天然。
如果青春还有另外一种苦涩的味道,那一定是一种孤独,一种不被理解的失落与无助,一种付诸行动却一无所获,惊不起半点涟漪的痛苦。无论是爱情还是理想,只有一个人对影自怜的时候,世界确乎是不完整的。《闪光少女》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主题,但是剧作本身又跳出了感伤的限制。
《闪光少女》是一群慢慢被音乐学院附中所忽略的民乐班学生,为了证明他们热爱的音乐也可以有观众,通过组建乐队重新找回“存在感”的励志小故事。鲍鲸鲸的天才创意将青春期的孤独和身份认同的话题巧妙的编织在了传统民乐和西洋古典乐的冲突中。她笔下的少女默默无闻,但为了爱情却爆发出了能量惊人的小宇宙。她的诙谐幽默战胜了心态苍老者的怀旧,用满满的少女心画出了青春最靓丽的弧线。
徐璐赋予陈惊身上“神经大条”的气质没有丝毫的忸怩造作,她就像一朵自由舒展的小花,她会为谁是欣赏者而纠结,但是她更享受开花的过程。《闪光少女》比起其他的青春片在表演难度上给演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徐璐不仅要展现出青春期少女独有的活泼可爱以及恋爱的烦恼,她还需要用乐器来表达自己,扬琴是她和别人沟通的最重要工具,音乐是她身份的另一个象征。徐璐灵活手指流淌出的旋律,是不甘示弱的自我表达
《闪光少女》里的徐璐让观众看到了青春最真实的样子,没有被太多的规矩束缚,没有过分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她渴望交流,渴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些陈见。徐璐的“2.5次元”乐队,用乐观和坚持打破了坚不可摧的次元壁,不仅展现了证明民乐的价值和音乐美感,而且找回了青春期自我的“存在感”。因为对于成长来说,“存在感”要比其他事情重要,它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可以获取身份认同,从而摆脱“异类”标签的心理安全阈值。
今天我和我的爸爸一起看电影《闪光少女》。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一所音乐学校里发生的故事。
在一所音乐学校里,有的学生学习民乐,有的学生学习西洋乐。学民乐的和学西洋乐的彼此看对方不顺眼,学西洋乐的觉得学民乐的土,学民乐的觉得学西洋乐的装,他们经常吵架。
学习民乐扬琴的陈惊喜欢学习钢琴的王文师兄,向他表白失败后深受打击,下定决心苦练杨琴证明给王文师兄看,还组建了一个乐队,叫“二点五次元乐队”。通过一段时间练习磨合,他们在一起漫展上表演大获成功,陈惊心满意足,准备解散乐队。
由于学民乐的学生少,而且本校学民乐总体表现不佳,学校里准备以后停招学民乐的学生,并且把一次少儿音乐普及展上的表演机会直接给了西洋乐队,这激起了民乐同学的不满。民乐的向西洋乐的发起挑战,定在上级领导过来视察那里进行斗乐。结果,通过一场激烈的比赛,民乐获胜,作为回报,西洋乐队同学帮助民乐的进入会场进行表演。
最后表演大获成功,社会影响巨大,并让学校改变政策,继续招学民乐的学生。
以前,我觉得民乐很老土,有一点点难听。西洋乐很时尚,又酷,而且很动听。我自己学二胡,也不是很重视。但是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闪光少女》,让我有了改观。
电影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乐器是:民乐乐器扬琴和西洋乐器钢琴。之前,弹钢琴的王文,瞧不起敲扬琴的陈惊。王文说扬琴不算乐器,不能上台表演。凭什么,扬琴可是民族乐器中的大型乐器,是敲击乐。如果这点还不懂,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音乐家。陈惊为了向王文证明扬琴也是乐器,就想组个乐队上台表演。可是大家都不会中国传统乐器。陈惊为了组乐队,去了502宿舍。那里的人,都活在二次元世界里,但是她们的音乐技术高超,全都是学民乐的,学的乐器种类繁多:二胡、琵琶、冬不拉、古筝。我也真是没想到,竟然会有人乐器学的那么好,她们一定是坚持了很久的,而且他们还学关于乐器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陈惊想要和她们组队,她答应给大家酬劳。就这样,她们几个人勉为其难组了个乐队。
她们都为了这个团队,每天都在练习。一天,外号叫千指大人的古筝手说:“最近有一个动漫展览会,在那里可以上舞台表演各种东西,我们就上台表演民乐吧。”大家听了都点头表示同意,还给乐队起了个名字“2·5次元”。到了那天,她们准备上台表演。可是,“2·5次元”团队一上台,大家一看到民乐,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全都走光了。她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交换了眼神,互相鼓励,开始合奏乐曲了。出乎她们的意料之外,大家一听到这有节奏的音乐,立刻围了过来。后来,他们这一段视频上了微博,学校里所有人都看见了。大家都爱上了民乐,开始学习了。
一次,民乐乐队和西洋乐乐队在视查领导面前,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两队都演奏《小蜜蜂》。民族乐队先出来了古筝,西洋乐队又出来个竖琴;民族乐队这边接着出来拉二胡,西洋乐队不甘示弱,出来了小提琴;民族乐队这边打开了一扇门,里面传出了动听的扬琴声,西洋乐队也打开了一扇门,里面传出了美妙的钢琴声;我民族乐队这里一个吹着笛子的女孩走慢慢的走了出来,西洋乐队派出了单簧管。最后,民族乐队这里使用了必***技——唢呐。唢呐一出来,打破了之前僵局,势均力敌的音乐气氛,一下子横扫千军,吹出了优美的音乐,让整个学校喜气洋洋的,让人听着这个音乐,可以想象出小蜜蜂在辛勤的工作,在空中自由的飞翔。就是因为唢呐,西洋乐队输了。
输掉的惩罚是:让民族乐队去上海音乐剧院的舞台上表演。这次,王文终于理解了民乐也是可以像西洋乐那样好听又酷的。因为这个,陈惊有了自信,上台发挥的更好了。只见,台上投射出了一个动漫人物,在空中撒下了一些花瓣,这些花瓣跟民族音乐也很配,非常美妙。这场音乐会受到了所有观众的热烈鼓掌,整个剧院里掌声雷动。
哇,原来民乐也可以这么酷啊,我以后要好好学习我的二胡,让自己变得也很酷。现在编钟渐渐失传了,二胡以后也有可能会消失的。可能以后中国乐器,都会慢慢地不再流传。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学习二胡,成为合格的音乐家,发扬民族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梦想。这些便是自己心里最神圣,最美好的东西。
《闪光少女》主要讲述了学民乐与学西洋乐的冲突。还有一些喜欢二次元而不被大众所接纳的故事。结局是美好的哦,人们不再只学习西洋乐,更注重传统的,古典的乐器了。
民乐与二次元的结合产生了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排练时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学校里的排练厅留给了学习西洋乐的人,第一次合作时找不到可以合奏的曲子,只好先用《春节序曲》代替,参加漫展时,听民乐的人寥寥无几……
这些故事的背后却有着更令人深思的问题:再排练厅里排练的都是学习西洋乐的,系里的老师不给开条,没法用排练厅。连学校的老师都认为学习西洋乐的学生更优秀,更出众。民乐队的学生很不受待见,所以,民乐队在几次挣扎之后只好解散了。
西洋乐真的那么好吗,民乐就真的那么俗气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西洋乐并不是真的喜欢,而是觉得那样才优雅,不落伍。其实,这都是人们心中崇洋媚外心理在作怪。
民族乐器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它不仅代表着一种音乐,更象征这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社会在进步,人们与时俱进的思想是对的,但是过分的贬低自己的民族的精华就是不对的,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的圆。有些爱好民乐的人更是被叫成土包子。爱好不同,自然选择不同,为什么要贬低别人的爱好呢?
这种风气不知何时才能有所改变。但有一句话我想送给那些极力崇洋的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