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从《老中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看,显得有些粗糙,特别是最后几集,真是有点“抗日神剧”的嫌疑。但是,从整个作品介绍的那个年代,传统中医所经历的继承和发展的艰辛过程,以及《老中医》介绍的那个时候的中医医生在恶劣的环境中,所具有如此强悍的生命力的各个故事情节来看,还是应该算得上是一部比较到位的作品。
比如,在那样的年代中,每一位传统中医都深深受着生存、甚至是生计问题困扰,唯有上好的疗效作保障,中医医生才会有生存和维持生计的机会。因此,各色各样、各个门派的中医医生,都使出浑身解数,去获取临床良效。《老中医》在演绎的有趣故事情节中,都能反应出当时医界的真实情景,比如翁泉海、赵闵堂等中医医生的形象,都非常到位,有血有肉,特别是我的父亲和母亲,今年已经八九十岁,经历过那个年代,更是有这样的感觉。
然而,《老中医》让我感慨更多的是,作品真实反映着传统中医,乃至于传统中医人所具有的医生优秀特质。
首先,作为一名传统中医人,一定具备“大医精诚”的基本素质。《老中医》一直弘扬着以翁泉海为代表的传统中医人必备的“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者仁心”的中医人基本素质。为医之时,不问“长幼妍蚩”、“华夷愚智”、“怨亲善友”“皆如至亲之想”,如有危厄来临,不管道路艰险,毫不“自虑吉凶”,一心救治,这种高尚的医德品行,作品更是宣扬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动。
其次,作品深刻地揭示着传统中医是一门既有中医理论指导,又有实实在在技术操作的临床学科。每一位传统中医医生都不是神医,而是牢固掌握着中医技术,有着精深中医理论修养,传承并积累着丰富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中医人才。作品如此宣明的观点,完全有别于如《神医喜来乐》等作品,把传统中医往神里吹的胡乱宣传。更是鼓励和鞭策着我们这些从事传统中医的后生们,应该脚踏实地、认真钻研传统理论和技术,传承好传统中医的精华。
此外,作品还充分反映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
辨证施治是传统中医所具有的特色之一。辨证施治的本质,是在于根据不同时间和地点,乃至环境等等具体条件,对疾病所表现出的各种失调状态,进行针对性极强的调理和治疗。换言之,传统中医从寒热虚实脏腑经络等状态上,对疾病进行有针对性调理和治疗时,要特别善于随时随地结合造成寒热虚实脏腑经络等证候的各种具体条件和因素,以审证求因,因证互参的思维模式,抓准处治证候的病机要点,进而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翁泉海徒弟高小朴协助师父救治中毒案例,当师父尚未详细问清楚中毒原因的情况下,高小朴更是俯下身来,背起患者与患者及其陪伴进行深入交流,旁敲侧击、仔细审问发病之前的起居情况,终于弄清楚了中毒原因,是由于在野外如厕时被毒草所伤,最终让翁泉海师父有针对性地使用解毒药而获癒。
我认为,这种传统中医所具有的审证求因,因证互参的辨证诊断,准确抓住病机要点处治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反映着每一位传统中医人,所具有善于分析问题处治问题的聪明智慧。不仅如此,这样的中医人,还能够以这种聪明智慧,为人处世,形成了这些中医人所具有的中庸人格。《老中医》在翁泉海组织上海中医界,为日本侵略者研制止泻方剂的故事情节中,充分反映了以温泉海为代表的中医人的聪明才智,更反映出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中庸智慧。
由此联想,《老中医》所要宣扬的,正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优秀品质:
一是崇尚医德,仁爱天下的信仰;
二是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的精神;
三是审时度势,知常达变的智慧。
放眼开去,这种医者品质,不仅于传统中医,也应该是胸怀天下之人应该有的人生气度,正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也。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那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简单的.说就是修建在地下的民居相当于北京的四合院。地坑院的成因:一是社会经济原因,据历史记载在相当的历史时期,生活在黄土塬的先民比较贫困。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自家的劳动力于农闲之时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二是地质原因,豫西地区的陕县塬上一带,黄图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150米左右。黄土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等作用。这里的地下水水位较低,一般都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的居民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气候原因,豫西地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特别凉爽干燥。四季分明,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出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不得不感叹地坑院的神奇。每去一个地方就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真可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