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认真的解释了习惯这个概念。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得到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在我没有遇到那位老师之前,我的性格无疑用两个字涵括——任性,哦!不!还有自私。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里,从小凡是我想得到的东西几乎没有得不到的,家里的人也是天天围着我转,自认为幸福的我,却在这溺爱中形成了这一发不可收拾的性格——任性。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直到踏入了小学的校门,我依然是我行我素,保持着原有的自认为是个性的性格与同学、老师相处着。
记得在二年级时,同学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盒子,听说是他叔叔在北京买回来的。盒子美丽华贵的外表吸引着我,我准备向她借一晚上欣赏欣赏,却遭到她的拒绝,气的我火冒三丈,再也不理她了。然后我心理打起了小算盘,怎样报复她呢?偷!在这个念头的诱惑、驱使下,我偷了盒子。年幼无知的我当时是欣喜若狂。而接下来我的报应是:老妈的一顿毒打,老师的一顿训斥,还有就是顺理成章的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直到跨入三年级的门砍,语文老师发现了我这偏执任性的尖锐性格,准备改变我。
他没有选我当语文课代表,一向当惯了语文课代表的我真是有点不习惯,同时也气得我要命,想寻机报复报复他。
机会终于被我找到了。那一次,我去办公室交语文作业,他正坐在椅子上,桌上有一摞报纸,旁边还有杯水。于是,计上心来,趁交作业我故意用作业本角把水杯一碰,哗!水一下子全撒在了报纸上。当时我心头那个乐呀,心想谁让你不选我当科代表,活该也让你气上一气。心里想着便理直气壮有点幸灾乐祸的站在那,看着他手忙脚乱的收拾,擦拭。她似乎明白了什么,顺手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本,对我说:“回去看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我一脸疑惑的拿在手里,“这是什么呀,难不成是列举我罪状的记录本?”气急败坏地赶回教室,打开小本,第一页有六个醒目的大字:“性格决定命运”,里面便是一个个有针对性的小故事,在故事中,我看到老师用红笔标注的圈圈点点。看完之后,我大彻大悟,明明白白,不仅为刚才的所作所为后悔起来。从此,我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学校里又多了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少了一个任性跋扈的小魔头。
如今的我,是个热爱读书,成绩优异,各方面健康、均衡发展的女孩。在刚进校园时,我还只是个懵懂的幼儿,我能有如此大的改变,离不开几位老师对我的全心倾注。
还记得,三岁时,我怯生生地走进了幼儿园,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是徐老师像妈妈一样牵起我的手,把我领进教室。我不开心时,是徐老师俏皮地讲着笑话,逗我开心。我和同学发生矛盾时,也是徐老师拉开我们,耐心地嘱咐我们要友好相处。
我的性格很内向,总是孤独地倚在门边远远地望着别的孩子开心玩耍。爸妈想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是徐老师鼓励我积极参加幼儿园里的各类活动,她还常在别的孩子面前大声地夸奖我干得真棒!徐老师不厌其烦的鼓励与教导,使我渐渐地融入了这个集体。到幼儿园毕业前,我已经成了幼儿园舞蹈队的领舞,还大大方方地主持了好多节目。“离群的孤羊”居然变成了同学和老师们都喜爱“喜羊羊”——是徐老师改变了我的性格。
还记得,六岁时,我跟着爸爸爬上楼梯,见到了我小学里的启蒙老师——华老师。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
刚入学时,我们字写得不好看,华老师就在我们的本子上一个一个地写好范字,再发给我们描红;为了让我们把字写得漂亮、整齐,她牺牲了中午的休息时间,在投影仪下一笔一划地耐心教我们。一次,我跑去问她一个不懂的问题,她见一时讲不清楚,便把答案详详细细地写在纸条上给我。她还常常给我们讲道德故事,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华老师是我的思想启蒙师,她用自己实际行动教会我做事要认真、踏实、细致!
十岁了,我遇到了童老师。童老师看起来没有上述两位老师和蔼,也比其他老师要求严格,但他那幽默的话语和丰富的阅历,也足以得到我们对他的喜爱。
每次我们做完《语文补充习题》后,他会精心出一份更有深度的试卷或搞些古诗文、百科知识的竞赛等,让我们接触课本外的知识,让我们了解知识的海洋是永远无边的。他还经常声情并茂地朗读精美诗句、散文,让我们抽空多习作、多读名著特别是人文方面的好文章。正是童老师悉心的引导,才让我到阅读的快乐,愈阅读愈快乐,愈阅读愈感觉大千世界的奇妙无穷。
老师,是老师,无私地把知识和道德的种子播撒在我的心田,是老师,改变了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