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已经70多岁了,但是一点也看不出70岁的样子。爷爷的头发并不是全黑的,搀着一些白,布满皱纹的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个子高高的,魁梧挺拔,一点也不驼背,走路时健步如飞,爷爷的身体非常好,这应该跟他年轻时做过运动员有很大的关系。
爷爷不但身体好,而且还多才多艺:画得一手漂亮的画,字也写得很潇洒,兵乓球打得特别棒,而且爷爷曾经是帆船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都获得过金牌,可见,爷爷的帆船技术也是一流的。其中,我最羡慕的是爷爷的绘画和书法。
有一次,我们要做语文小报,可是我字写得不漂亮,画也画得丑,又不太懂得排版,急死我了。突然,我想到可以请爷爷帮忙啊。于是我带着纸和画笔赶紧去找爷爷。爷爷拿过纸,若有所思了一会儿,就低头操作起来,只见爷爷一会铅笔,一会尺子,一会各色彩笔,不停地变换,不一会儿,一副精美的小报框架就出来了,各色线条和插画搭配得非常好看,艺术字也特别漂亮,该留空白的地方也都留得特别合适。于是我将事先准备的内容一一填在空白处,一份漂亮的小报就做出来了。在羡慕爷爷的同时我决定要向爷爷学习。
这就是我的爷爷,一位慈祥的心灵手巧的老人。
2、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1)两名学生表演小剧《客人来了》。按照“请进”——“请坐”——“倒茶”——“削水果”——“给爸爸打电话”的顺序进行表演。
(2)学生评议,从表情和语言两个方面,给予补充。
(3)再请一组同学表演。
1、学生写草稿。
现在我们拿起比,把你招待客人的经过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我们刚才的表演。
4、点评。
(1)同桌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互相纠正,互相表扬、肯定。
(2)推荐你认为写得好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3)交流评议.
5、学生修改。
6誊写作文。
我的妈妈37岁了,身高165c,体重是56g。
妈妈的眼睛明亮亮的,视力1.0。我的视力才0.5。妈妈的视力真好啊!仿佛是一双独一无二的千里眼。妈妈的眉毛就像柳树的叶子一样,弯弯的,细细的。妈妈的双手细嫩细嫩的,干起活来真轻巧。
妈妈的闪光点是声音洪亮,清脆。妈妈还爱笑,喜欢做一些新品上市的菜,还帮我洗衣服。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我才出生几个月的时候,一天晚上,我发高烧到41℃,爸爸也不在家,妈妈也没有车。所以妈妈就抱着我往医院跑。但是,医院太远了,估计有5千米。妈妈就打了个出租车把我送到医院。并且对出租车司机说:“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到河南省人民医院。”
妈妈这样的行为,真令我感动!妈妈是我在世上最爱的人,我也是妈妈最爱的人。
天才木匠,又做了一个完美的作品,不过与前面的作品唯一不同的是——他是用稻草做的,知道吗?
这个稻草人非常善良,看到别人受到了欺负他一定会上来帮助,这让他瘦了很多委屈,一天他来到了街上,看到护理和小熊在打架,他立马冲了上去和他们卷在了一起四大了起来,终于,他们都被稻草人拉开了,小熊和狐狸看到自己打成这样立马讲责任推到了稻草人,还把他拉到了法官更前,告他无故打人,还得稻草人差点被打散,可是只个毛病始终没改,一天傍晚他看到盘羊终被跳崖,稻草人上去拉结果被一脚踢下了悬崖,摔死了。
我尤其喜欢这部电影的光影,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红色和绿色,仅有少量的黄色光作为过渡,通常是阳光和灯光;但多数情况下都是用红色或绿色,用来表现环境,或是突出主题人物。这部电影的色调严格约束在绿色和红色之间,可以看出导演对色彩的运用很讲究,很用心。观众其实可以专门从色彩运用上分析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炙热的红色,冷冽的绿色,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是如此冲突,仿佛随时就要爆发,给人的观感很强烈。但这部文艺片的调性很闷,既冷漠,又孤寂,强烈的冲突压抑在影像中,所以观众看起来会比较难受。这也是多数文艺片的特点——一股情绪憋着。有的影片会在最后爆发,但有的影片那股情绪会一直压抑到结束,故意让你难受,但同时也触动你去主动思考。这部电影就是这样,压抑而孤寂,从开始,一直到结尾。
粗略地说,这可以算是两个故事,但又彼此交叉。两个女主长得一模一样,但又不是同一个人,一个是在法国,一个在波兰。第一段故事里:法国女孩邂逅了一个男人,之后便抛弃了他,去了波兰,她去见波兰的好朋友的时候,因为出色的歌唱天赋进入了歌剧乐团,担任女歌手,但是她有心脏病,后来猝死在歌剧会现场。第二段故事里:波兰女孩是一个音乐老师,他喜欢上了一个剧作家,突然某一天开始她收到陌生人的电话、礼物,最后才知道是剧作家,是关于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结尾部分,女主发现的照片里的法国女孩和自己一模一样,呼应了前面的伏笔,表示两个女孩在现实时空有交叉。剧作家拿出自己木偶玩具,点题——双面。
这里说一下第二段故事结尾情节部分的缘由。
女主接收到一连串的礼物——陌生人的电话、镜光挑逗、鞋带、空盒子和录音带——最后收到剧作家的一封信,女主赴约了剧作家的约会。女主以为剧作家之所以做那些事,是因为他喜欢自己。其实不然,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剧作家否认了,但是在女主的追问下说为什么那样做的时候,剧作家却说不知道。女主愤而跑出咖啡店。意料之外的是,剧作家焦急地追了出去,搜寻女主的身影,但最后他们是一起躺在了女主的房间。后来,剧作家对女主说“我爱你”,女主也呼应说“我爱你”。这实在是有些奇怪。这是为什么?
这是典型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一种心理学效应。简单说,人会不自觉地被自己期待的人所影响。
相传,在古希腊时期,有一个叫做皮格马利翁的雕塑家,反感女性,发誓终生不娶。后来他用象牙雕了一位美丽的少女,这位少女太美了,以致于雕塑家爱上了她,却因为雕塑不是人而感到伤心。最后他向神祈愿,感动了神,神把那位雕塑少女变成了人,最后他们结为夫妻。
很早以前,英国的剧作家萧伯纳也写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剧名就叫做《卖花女》,也有翻译译成《皮格马利翁》。故事讲述一位语言学家希金斯,把一位底层的、说着底层土语的买花女训练成了一个名流,言谈举止都和贵族小姐绝无分别。最后,这个厌恶卖花女的希金斯却爱上她。
回到电影的那个情节。剧作家写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个男人给一个女孩送礼物,一开始匿名给女孩打电话,后面送鞋带和空盒子,这些故事情节已经成书了,所以后来女主看完剧作家的书之后,能够猜到邮递员送来的东西是空盒子。当时邮递员感到很意外,而女主也感到很惊喜,这是因为她事先看过剧作家写的书。其实,剧作家在现实对女主做的那些事,恰恰是按照自己构思的那个故事来的。所以当女孩以为剧作家喜欢自己才做那些事的时候——包括约自己见面——剧作家却说自己不知道这么做是为什么,他没有说自己是因为爱她才那样做,还说在印证一个心理学原理剧作家说她呼应了自己的行为,确证了他的理念……这让女主和观众都大为吃惊。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女主生气跑走,剧作家追了出去,在房间里剧作家又说爱她。为何剧作家一开始没说爱她,后来却改口说爱她?这又是为什么?
需要解释的是,女主答应和剧作家见面的那一刻,她已经变成了剧作家的理想型,她从他的文学作品里面走了出来,触发了剧作家真实的情感,让本没有情感的剧作家爱上了自己的文学形象——他爱上了现实中的女主。所以剧作家是真的爱上了她,只是女主跑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情感。
然后就是剧作家的玩偶。到故事结尾的`时候,剧作家向女主展示两个玩偶。到这里,导演终于要说“双面”的主题了。有的人认为,每个人都闪过一丝念想:“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个另外的自己?”也许是因为人生而孤独,我们在寻找陪伴,心灵相通的陪伴。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我不这么认为。电影里面的两个玩偶,呼应了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女主角——虽然一个在波兰,一个法国;一个头发长些,一个头发短些——但当女主角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偶的时候她很惊讶,她以为那个玩偶是唯一的。多出来的那个玩偶打破了她的一厢情愿,于是,之前的那个玩偶变得不重要了,因为后来有许许多多的玩偶可以替代它。我想这里是不是和之前女主哭泣的缘故一样,当她看到照片上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本质上,我觉得是在表达人在疑惑“个人存在的价值”,或者是“活着的意义”。
这就是我的思考。
我有一个既可爱又机灵的小妹妹。
我的妹妹长得十分可爱。她的脸大大的,水灵灵的眼睛,好似一颗水晶,樱桃搬的小嘴,红彤彤的,还有她的腿长长的,都快和我一样高了,可爱极了。
我的妹妹不光长得很可爱,而且也很机灵。上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玩枪战,妹妹也吵着要玩。我无可抵抗,只好让她玩一盘。游戏开始了,一个比她大的小男孩当“僵尸”,他迅速锁定目标—我的妹妹。当我妹妹反应过来,他已经蠢蠢欲动了。当时我急得大叫一声:“快跑!”,妹妹赶紧一边跑,一边大叫“救命啊!救命啊!”。在一个转弯处,我的妹妹灵机一动,迅速转了个弯,便逃出了缠人的“僵尸”。当她胜利回来时,我还表扬了她,还敢智斗“僵尸”。最后,我们三个人终于灭了那一个“僵尸”。
我的妹妹在学习上也有一番成绩。她每次考试都在96分以上,一直都排名在前10名。在课堂上,她总是积极地发言,被她的老师表扬。
啊!我有这样一个好妹妹真开心,真希望我们可以永远那么幸福美满地生活下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