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为高校的收费制度变革,学生多是交费上学,因此家庭经济负担更重,这也是高校贫困生情况加剧的重要原因。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关心下,通过完备的“奖、贷、补、助、免、减”体系帮扶,家长和学生已经不必为入学难、读书难担心。但是,即便如此,很多贫困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能再承受任何风险。害怕经济上受挫,在择业心态上就表现为求地位、保稳定,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就必然受到这个束缚。求职成本的高昂,也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些贫困生为考虑费用的支出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
您好!
感谢您阅读我的求职自荐书。我是来自xxx大学网络工程师专业的大强。本人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担任学校多个单位的职位。从中我不仅认识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还学会了如何做人,明白了做人要厚道的道理,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和人交流沟通。可以说,我的大学生活很充实,这可以算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和飞跃点。
大一到大三期间,我在计算机中心担任网络管理员,主要负责机房网络和工作站的日常维护工作,还负责机房财务收支管理工作。在这三年里,我不仅学到了有关硬件和网络管理方面的知识,为我精通计算机硬件和网络工程提供了可能。我还认识到了团队精神和诚信的重要性,我懂得了如何和服务对象相处,如何同伙伴协同工作。
大三到大四期间,我任职公共外语教学部办公室助理,从中我学会了如何才能适应每天繁琐、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学会了如何和其他人沟通交流,学会了如何和领导相处。
学习方面:大学期间我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故障修复、网络维护、网络组建、网站开发、网页制作方面的技能。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xx年11月,我参加了“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网络工程师”的考试,并有望拿到证书。即使如此我也没放松自己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的学习,这位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大学期间我还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生--三级网络技术、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证书,这对我以后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刚进许昌学院时,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到现在同学公认的“计算机高手”,在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技能真的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这充分证明了我的学习认知潜力、可塑性和我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强烈的兴趣。
根据大学四年的工作、学习经历,我有信心做好网络工程师这个工作,同时我也相信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切实的发扬团队精心和吃苦耐劳精神。网络工程的方面技术可以说日新月异,我也相信自己对技术和应用的学习能力。所以我完全有信心、用能力胜任这一职业。
希望领导考虑我的求职请求,我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 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
随信附上个人求职简历,盼面谈。最后,衷心祝愿贵单位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基础问题,缓解、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学校要继续加大和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合作,探索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与增加就业机会相结合的新途径,实现用人单位、贫困大学生和高校的三方共赢。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增加校园招聘的数量与质量,为贫困生提供更高更好的就业平台,增加就业机会;广泛发动校内各种力量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重点扶持帮助贫困生就业;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贫困毕业生免费提供就业咨询、公务员辅导以及网上远程面试的机会,降低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择业的效率。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因素影响着大学生顺利就业。
狭隘的人才观阻止大学生合理流动,减少了他们的就业机会。记者在河北省一些高校采访时了解到,一些地方为了留住人才,不允许肥水流入外人田,对大学生到本地以外的地方就业进行限制,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河北科技大学一名学医药的大学生对记者说,他与山东省几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联系,有两家企业都愿意接收,但因出省指标限制,他无法到山东的药厂就业,至今仍没有落实工作单位。一些高校的老师对记者说,一些地方留住人才、招收人才的动机是好的,但用限制流动的做法不妥当。他们希望政府不应对大学生就业进行过多限制,而应把精力用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上。
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门槛,把许多毕业生挡在就业大门之外。河北科技大学一些同学对记者说,一个只有十几号人的普通日用化工企业,虽然没有任何境外业务,竟然也要求应聘大学生有六级英语水平。稍微大一点的企业就盲目要求应聘者为硕士研究生。不少同学反映,现在大学生多了,一些企业选人的条件也苛刻了,有的企业甚至不从实际需要出发,盲目招收研究生、博士生为其装门面。许多大学老师和学生希望,用人单位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把真正学有所长的大学生招收到单位来。
除以上两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外,一些主观因素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障碍。首先是大学生知识面过窄、实践能力差,影响了择业。有着多年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成龙对记者说,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大学生参加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对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大学生特别欢迎。现在不少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知识面比较窄、实践能力不强,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期望值过高,使不少大学生错过了就业机会。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到待遇好、工作环境好的单位就业,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一些大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就有些不切实际了。石家庄铁道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岳森说,大学生择业不应盲目提高就业目标,而应以适合自己的工作为标准。
此外,大学生不愿离开家乡就业、不愿到基层就业等因素,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及时就业。有关方面和大学生本人,都应正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努力排除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各种障碍。
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非常重要。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这往往也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调查显示,62.2%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长板”更长,把“短板”补长。此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沿着目标前进,就必然会获得成功。
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够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此外,还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有句话说得好:“理想的翅膀应插在现实的身上,离开了现实的躯体,理想只是一堆零乱的羽毛。”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要我们大学毕业生能转换思维,改变观念,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理想也一定会飞得加高远!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来自XX大学网络工程师专业的大强。本人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担任学校多个单位的职位。从中我不仅认识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还学会了如何做人,明白了做人要厚道的道理,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和人交流沟通。可以说,我的大学生活很充实,这可以算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和飞跃点。
大一到大三期间,我在计算机中心担任网络管理员,主要负责机房网络和工作站的日常维护工作,还负责机房财务收支管理工作。在这三年里,我不仅学到了有关硬件和网络管理方面的知识,为我精通计算机硬件和网络工程提供了可能。我还认识到了团队精神和诚信的重要性,我懂得了如何和服务对象相处,如何同伙伴协同工作。
大三到大四期间,我任职公共外语教学部办公室助理,从中我学会了如何才能适应每天繁琐、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学会了如何和其他人沟通交流,学会了如何和领导相处。
学习方面:大学期间我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故障修复、网络维护、网络组建、网站开发、网页制作方面的技能。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XXXX年XX月,我参加了“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网络工程师”的考试,并有望拿到证书。即使如此我也没放松自己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的学习,这位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大学期间我还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生--三级网络技术、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证书,这对我以后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刚进XX学院时,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到现在同学公认的“计算机高手”,在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技能真的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这充分证明了我的学习认知潜力、可塑性和我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强烈的兴趣。
根据大学四年的工作、学习经历,我有信心做好网络工程师这个工作,同时我也相信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切实的发扬团队精心和吃苦耐劳精神。网络工程的方面技术可以说日新月异,我也相信自己对技术和应用的学习能力。所以我完全有信心、用能力胜任这一职业。
希望领导考虑我的求职请求,我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 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
最后,衷心祝愿贵单位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多企业却在抱怨劳动力短缺,除了沿海地区之外,很多内地中小企业用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缺工情况仍然存在,甚至加剧。虽然各个企业在工资待遇和福利条件上给出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仍为招不到理想的劳动者而烦恼,有的虽然招到了毕业生,但是却留不住。很多大学生频繁跳槽,出现“闪辞”现象。这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这两种看似相悖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并存的就业形势?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双重困境的现象出发,梳理和探析出这一矛盾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化解机制。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从《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到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再到电视类求职节目的兴起以及火爆的人才市场,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感受到了快速发展的经济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就业压力和挑战。逐年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让我们对高校毕业生的观念逐渐改变,“天之骄子”已不再是大学生的代名词,“毕业即失业”也是反映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真实写照。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纵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看来外因主要有:
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造成了逐年攀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此相应,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方式和整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毕业不再等国家分配,而是需要与社会进行双向选择,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也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转变为“不努力,毕业即失业”,就业成为最关心的话题。
就业环境和条件分布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就业环境与条件分布的不平衡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重要原因。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之中西部地区快,就业环境好,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相对集中,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普遍青睐“北上广”,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大城市就业拥堵,偏远地区无人问津,这也是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既是就业难又是抱怨就业质量差的主要群体。当代大学生青年崇尚自由,他们希望自己未来的工作丰富多彩,渴望可以自由调节时间的弹性工作。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就业岗位仅限于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这与大学生的期望相差较大,而他们青睐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竞争激烈,且门槛要求较高,所以就业时难免“挤破了头”。
除了外部原因外,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大学生能力素质与企业所需技能不匹配。当代大学生多为新一代的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和高校的象牙塔里,自理能力较差,中小学时代又基本是接受应试教育,进入大学以后不注重全面发展,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不与社会接轨,虽然精神上有就业危机意识,但实践能力较差,自身素质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能力素质方面,大学生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存在着供需不平衡。当代大学生责任和素质与企业所需人才的不对称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当代大学生自身原因―初涉职场:“俯下身”但却“行不远”。“俯下身”但却“行不远”,是初入职场的大学生真实写照。当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较少接触社会,有理想有抱负,也很想很快能够自食其力,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经历和吃苦历练,他们焦虑地期盼就业,同时又在就业初期面对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面对角色和岗位的转换时逃避就业。有的毕业生在一年内能连续跳槽几个单位,心态浮躁。还有的毕业生在刚入职不到一个月就有换工作的打算了,有的毕业生毕业不到半年能频繁更换30份工作,还有的毕业生甚至刚工作一天就决定辞职,这些跳槽次数较高较频繁的毕业生被称为“闪辞族”。“闪辞族”的出现也让企业连连叫苦,在招工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仍难以留住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各种不适使大学毕业生不断选择逃避或者继续挣扎,辞职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俯下身”但却“行不远”折射出的仍是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的期望值与社会实际的脱节,是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和诚信的缺失,也折射出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培养时的责任缺失。
职业定位不清―高校和大学生被动适应就业。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的课程,但是效果却不尽理想。任课教师缺乏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系统专业培训,而且教师未能走出校园到企业调研,所讲内容主要是就业技巧和陈旧知识,与专业发展方向和社会实际脱节;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职业定位不明晰,学生本身又缺乏对自身职业定位的意识,就业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有了较明晰的目标又缺乏有效指导,甚至没有努力去践行,有的高校为转移就业难的问题,在就业指导课上竭力引导学生考研究生,甚至为了提高就业率进行造假,而被动的适应只能加剧就业难,甚至阻碍就业难问题的解决。 企业招工难的原因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和内地企业都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在春节前后尤为明显。虽然企业想方设法进行招聘宣传,加大招工人数,而且也在工资薪金待遇方面不断提高,甚至连发展空间和年休假都写入招聘计划,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理想人才和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看似矛盾的背后还需要仔细探究企业招工难的深层次原因。
企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对人才需求的不平衡。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部分企业求职人数过多,而部分企业求职人数又不够,招工难也是相对的。在国有企业和实力强大的上市公司,工资福利待遇高、经济效益高、劳动条件好,均不存在招工难问题,而招工难的企业主要是经济效益、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和工资福利等综合素质较差的企业。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提供良好的福利的同时,也想招到有工作的专业对口人才,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不符合这个标准。对民营企业来讲,认为自身能给予的条件不够好,吸引不了大学生,也有企业在招大学生时有所顾虑,认为大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还有频繁跳槽的现象,与此同时大学生又对民营企业信心不够,存在着“不太感冒”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招工难的现象。而外资企业,则看重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但大学生却相对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缺乏与企业对接的相应实践培训机会。企业经济实力和条件不符合大学生预期和大学生能力素质不适应企业用工要求,是企业招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本身的实力和福利待遇不能足够吸引和留住大学毕业生。许多企业招工难还跟企业本身的状况有很大关系,企业发展空间、自身实力较弱,业内知名度较低,能提供的福利条件与大学生期望的福利条件之间存在差异。并且中小企业招工开出的条件和门槛在提高,但是相应的硬件设施和发展潜力并未提升,而且很多岗位常年是在流水线上,工作缺乏技术含量和挑战性。大学毕业生除了对工资福利待遇有期望以外,还对个人的发展空间非常期待,许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简单,企业文化缺失,使大学生难以有归属感和成就感,有的大学生不看好单位发展前景,对单位无法认同、高期待不能满足,企业自然吸引不了毕业生,才会出现大学生频繁跳槽,把企业当成跳板,这也企业招工难的一大原因。
大学生和企业的定位和需求的不统一。当前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期待相对集中,在择业过程中,首选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同时还期待工作相对稳定,环境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管理岗位和文职岗,而不愿意到重复性和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岗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企业招大学生时的困难境地。
外资企业对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和经验要求较高,而许多大学生恰恰缺乏实践经验;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门槛设置相对较高,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而这也正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大学生自身的'定位和企业需求的不统一也是企业招工难的重要原因。
此外,企业认为造成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眼高手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技能水平与择业期望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不对等,大学生却认为是社会和企业对他们要求太高,这也是造成两难境地的原因所在。
化解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途径
高校和毕业生需转变就业理念,主动出击,有所作为。针对“最难就业季”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全面实施好中央和地方各类基层就业项目,高校应积极引导并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或担任科研助理;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改变“有业不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不应该把眼光只放在大城市或大企业。高校应鼓励毕业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就业理念,到西部基层去工作,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应主动和企业交流,给学生讲解初入职场的注意事项和必备的技能,还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同时对于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应“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
高校毕业生个人也要及时转变和调整求职就业观念,干一行,爱一行,切合实际,在校期间应积极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实践和到企业锻炼实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应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拓展发展空间;在择业过程中找准定位,主动适应岗位,而不是被动接受。
企业应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除了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外部环境以外,必须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首先,企业应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改善生产条件,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丰富企业劳动者的业余生活,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企业文化,增强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构建与劳动者相对稳定和谐的劳务关系。其次,应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注重对劳动者的业务知识培训和个人综合素养的培训,提升劳动者个人发展空间,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实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再者,企业须不断加快自身发展,主动适应市场规律,不断做大做强,转变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真正做到招到人、留住人。总之,有条件但尚未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应改善招工用人方式,合理配置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供求信息对接服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实现有效对接。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两难境地,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构建以职业发展和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路径。
高校在专业建设与开发上,要按照经济发展需要来进行,在专业设置、课程选定和教材选用方面应与企业需求结合,并积极与企业沟通配备必要的实践训练设备。在实习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企业所需技能,引导他们将专业所学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有效对接,使他们毕业就能就业,上岗就能胜任工作需要,而不是毕业即失业。
在校企合作问题上,企业也必须有所作为。企业应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过程,并为所需技能人才的稳定来源投资和主动出击,积极到高校进行职前培训和指导。高校应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明确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加强与相关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定向联系,做好教学目标定位,有针对性地安排实习和实训环节,实现比较稳定的定向就业。高校应不断完善“订单式培养”,以企业需求为主确定人才培养机制,到企业座谈、调研、商定培养方案。同时也应借鉴企业文化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毕业生走向企业,尽早适应社会。
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现象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进程在劳动关系领域的自然表现,与其指责当前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足,高校和企业不如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和相应的职业培训途径,而高校毕业生本身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找到最好的也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样能绝处逢生。政府促进就业,高校主动出击、企业积极响应,这才能切实缓解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难局面。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区的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许多变化,贫困生在饱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重新适应环境的任务,诸多心理的不适应逐渐凸显。有的贫困生在高中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学习成绩一般者较多。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特长欠缺,实践创新能力较差。尤其像计算机这样需要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贫困生往往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际操作的时间少,又不擅长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锻炼,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在学习成绩与动手能力之间往往更注重后者。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距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