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曾是云南省保山地区党委书记,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书记,无论是生活作风、思想品质,都保有着一位农民的本质。实事求是、勤俭朴素、亲近群众、淡泊名利、大公无私,这些词用在杨书记的身上很是贴切。杨善洲在任地委书记期间廉洁奉公,忘我工作,一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退休之后,他放弃了进省城昆明养老的机会,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大亮山,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好水的问题,他带领着村民上山包地种树,自己分文不取。22年后又将林场无私的献给了国家,着实伟大。
但是,这个伟大令我很是焦虑。这又是一个雷锋式的人物,共产党员的楷模。雷锋的人物真实性我是考究不了了,但是杨善洲的事迹确是真人真事。令我焦虑的是:
第一,我们到底需不需要杨善洲?杨善洲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是值得肯定,完全表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假如国家所有的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都能有杨善洲的思想、道德、品质,国家的行政管理工作肯定会朝好的方向发展,体制的问题也终有一天能得到好的解决,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个共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那好,第一个问题回答了,我们需要杨善洲。
第二,我们领导干部、党员干部队伍中有多少个杨善洲?既然有需要,那就要看看我们有多少。请问我们能有多少?真正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心态做事的人太少了。就看看我们的区政府吧,都快成为领导的家属大院了。看看我们的镇政府吧,130个人领工资,30个人来上班,10个人在做事。而就是这10个做事的人,他们是杨善洲吗?不全是。
第三,为什么杨善洲只是个别的存在?这里我想提出我个人的看法,关于人性的看法。早在16世纪,霍布斯就提出过国家、政府、社会的起源。因为在每个人只管着自己,没有制度和法律的自然状态下,人的利益很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大家一起订立一个契约,交出我们惩罚他人的权力,成立一个公共的组织,代替我们执行这项权力,这个公共组织就是后来的政府。在霍布斯看来,人性是恶的,每个人随时都可能会侵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之后的洛克、卢梭,虽然在契约的形式和性质上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于人性的觉察,他们都认为不是善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都会有恶的一面?当然,你会说,我们看到感动的东西会流泪,看到可怜的人会同情,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仍会帮助,我们也有善的一面。我想说,是的,但是那是建立在不损害你的绝大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善。是的,这里又提到一个代价问题。为什么在公交车上让座的多,而在火车上让座的又少?代价不一样。公交车上可能只需要十多分钟,而火车上可能是十多小时。很少有人会牺牲太大的代价,来做一件几乎没有回报的事。我就是我想说的人性。我认为,人性表现应该是,不与自己利益冲突下的善,和与自己利益冲突下的恶。而人性的这种表现,正好回答了我的第三个问题。一个人可以做好工作,可以勤俭,可以亲民,但是要真正做到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确是寥寥无几。所以杨善洲只可能是个别的存在。
第四,那该怎么办?既然“全党皆为杨善洲”不可能,那领导干部队伍要怎么办?我认为,承认人性的缺点,更多的发扬人性的优点才是可行之路。每个领导干部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享受着相应的条件待遇,不去贪婪,这样就足够了。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则需要多加一条,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别看小小一本党章,如果都能按照上面写的做,整个国家会焕然一新。其实中国的条条框框各项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协商制,我不敢说是最好、很好的,但是我敢说真正按照它执行的话是绝对不会差的。所以说,国家对于杨善洲之类的先进思想理论的宣传不应该是重点,重点应该放在怎么才能让人执行,而不是让宣传成为套话、空话。
第五,怎么才能把理论上的东西让人都真正做起来。难吗?其实只是每个人迈出一小步而已。简单吗?其实这一步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因为很多的国人可能都患有“腿疾”,可能需要一个人背着两个三个甚至是二十个三十个人迈出这一步。所以说,少部分人的醒悟是不够的,但是谁又能知道这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呢?所以,第五个问题的答案:从我做起。
杨善洲对当地的人做了很多贡献,但对家庭却有亏欠:没有长期陪伴在年老的母亲身边;没有照顾好妻儿,让她们生活的很苦。尤其他女儿,被分配到外地工作,和丈夫孩子分居两地,她本只需要杨老的一点关系就能调回本地,但杨老没有这么做。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人民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公平。杨老可以给他女儿一个机会,不过是举手之劳,但他这个口子不能开。我们试想下,一个在铁路部门工作的人,帮亲朋买张火车票不过举手之劳,尤其在春运或长假期间,但每个铁路部门的人都这么做,除了沾亲带故者,还有那种高价售票获利者,这样普通人就更难买票。
身为官员,最难的就是保持一个简单的原则:公私分明。按理,杨老应该也有不错的养老金,这部分钱可是堂堂正正而来,但他没有用来改善家人的生活环境,而是全力用在林场种植、开垦。这有点不合情理了。然而,像杨老那样高尚人格的人,显然不会眼见自己家里环境变好,而同一个地区的其他人生活继续艰苦。以他的资金,又不可能周济所有人,所谓散尽家财在现实中几乎是完全不可行的方案,此为短见。对杨老而言,最优化的策略,就是做一件能造福大众的好事。但他,一做就是22年。
在西南旱灾的时候,在其他地方的人等着老天保佑时,保山地区的人能喝水,能用水,这时候,我们再去感念杨老,这时候,才知道他的伟大。当你请他利用职权帮个忙,被他拒绝,你会嫉恨他;当你看到一个堂堂退休地委书记在街道上拣种子,你会忍不住嘲讽他。然而,等你最后喝上因他而来的.那一杯水时,你会真切的感受到他的伟大荣光。
虽然瘦骨嶙峋,但杨老让我有种平地里拔起一座山的感觉。用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的话来说即是: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於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最后,再让我引一位中国最著名之伟人的事迹结束本文。诸葛亮死前给刘禅的书信中写道: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第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此与杨善洲的行径何其相似也。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我决定退休后回到大亮山种树,为家乡做点事,也当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
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带上办公室里的那盆雪松回大亮山了“中共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去当雪松。”这是杨善洲的一句口头禅,朴实话语中渗透着“乡土气息”与坚韧品质。回到家第二天,他就背上家伙,把那盆雪松种在大亮山上,谱上了他计划的第一个音符。在得到大家的支持后,他一方面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底,盘算着种什么树,怎么种。种树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是资金短缺,杨善洲到处寻找树苗。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目,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他不怕丢面子,自己到街上去捡果核,完全忘了自己曾经是一名地委书记。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中谋取私利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
杨善洲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不用公家的半分半厘。坐吉普车,他坚决要打表,交汽油钱,他说:“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了3亿元,移交林场时,他也不占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值得后辈学习的精神财富。
为官的几十年来,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妻子,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的女儿。作为一名父亲,他是失职的,他为了参加村里举行的收割大赛,却没能参加女儿的婚礼。他为了村里的孩子能接受教育,动了关系将村里的老师转了正,但却没法帮女儿转正,让女儿与丈夫、儿子长地分居长达15年。但他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会主动提着女儿的行李送她上车,乞求女儿的原谅。他会默默地在女儿的家门前种一棵大亮山的树。对于女儿的埋怨,她伤心过,流泪过。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
在杨善洲生命的尾端时,他嘱咐女儿:“我死后,把骨灰分成三份,一份洒在清水涧,我是在那儿参加的革命然后入的党,那是我工作的起点。一份埋在大亮山的那棵雪松下,那是我工作的终点。第三份你们帮我收着,最后把我和你们的母亲埋在一起,这样我就能一直陪在她身边了。”这些话让我想起了另一位革命先烈刘少奇同志,刘少奇也说过相似的话:“我死后,要把骨灰葬在大海里,因为大海连着五大洋,我要看着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他们都是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他们都无怨无悔,早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心里,并且甘心一辈子奉献不止。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杨善洲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以其为镜可知荣辱、明职责、立言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将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争先创优,永远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观看《杨善洲》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令我感受至深,一位无私奉献、清正廉洁老地委书记的伟大光辉形象毅然树立在我的面前,另人肃然起敬。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执着的人,一个无私的人,一个坚持一辈子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一身正气问心无愧的人。这就是我眼中的杨善洲。
造的是树林,留下的是精神力量。杨善洲1988年退休,之前是保山地委书记,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甘当一名普普通通的义务植树者,带领地方群众植树造林。他努力克服无资金、无种苗等困难,一心扑在造林事业上,从未间断过,从未放弃过,一干就是22年。一个人退休后植树造林也许并不鲜见,但一个地委书记退休后22年不间断植树造林,备受感动的是他能够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努力做平凡而又有贡献的人。在造林过程中,他不是指挥家,而是除了当好策划人以外,和普通群众一样,一起扛树苗、种树苗,搭帐篷、住深山,同吃注同劳动。杨善洲一心为民、不计报酬、终生奉献的高尚品质和坚定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执着信念,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留给后人一种由衷敬佩,更是一种激勇奋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精神榜样。
靠的是党性,收获的是宝贵财富。共产党人最讲党性、最讲认真,杨善洲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正是这样,他能够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这其中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吃住在山上,用着十分简陋的生活用品,硬是靠着执着、顽强、勤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就了一番事业。据统计,他在大亮山已建成林地总面积5.6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到3亿元。2011年杨善洲将自己辛苦的林场无偿上交国家。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走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了宝贵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杨善洲正是靠着坚定的党性和崇高的精神品质,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创造出了宝贵物质财富和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可想而知,只要坚定信念,讲求党性,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树的是榜样,塑造的是廉政典范。杨善洲是我党培养的一位地厅级领导干部,其在位时可谓有权有势,但他没有以权谋私、以势欺人,而是视百姓为亲人,一心为民办事;不在其位时他扎根大山植树造林,了却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主动发挥余热,为地方和国家创造出宝贵财富。杨善洲一生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他不为妻子转城镇户口,不让女儿进城工作,退休时几乎没有存款,并且把自已所有的积蓄、工资都投入到林场建设中去。林场见效后,他不要一分工资,还将自己亲手建设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交国家,他至高无尚的品质是全党全社会的榜样,杨善洲的精神,没有任何渲染,是一种朴素的情怀,是发自内心的人生追求。这与当今社会腐败干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那些贪图享受、与民争利,自私自利、贪赃枉法现象的丑化。
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入党积极分子,我要严格的要求自己,从工作态度,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做净化社会风气的表率。我们要学习杨善洲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不断创新的工作作风。“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一代,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意志,承担挑战性工作加强业务能力。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
总之,学习杨善洲精神就是要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自重、自醒、自觉、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图虚名。
红色电影《杨善洲》要讲述了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退休不退志,坚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乡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
杨善洲是我党培养的一位地厅级领导干部,在位时视百姓为亲人,一心为民办事;退休后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大山植树造林,兑现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主动发挥余热,为地方和国家创造出宝贵财富。他一生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不为妻子转城镇户口,不让女儿进城工作,退休时几乎没有存款,并且把自已所有的积蓄、工资都投入到林场建设中去。林场见效后,他不要一分工资,还将自己亲手建设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交国家,其高尚品质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电影中的两个情节尤其使我感动。一是杨书记的女儿结婚后和丈夫因为工作单位不同,两地分居,已有七年之久,他的女儿是一名老师,通过本早都可以调到中心小学,但因为缺少一个盖章,一直没有调走。所以女儿哭着请求父亲帮帮她,把这个章盖了,但杨书记就是不同意。于是,女儿对他说:“你造林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造林是市里已经批准了的,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二者就是不同的概念嘛!”杨书记心平气和地说。女儿见说不动父亲,只好生气地走了!
另一个是在植树造林刚开始时,欠了政府几万元钱,杨书记为尽快还上这笔钱,就对一同上山的几位工友说:“咱们一起去大街上捡果核吧,卖了可以换些钱。”“啊!太丢人了,何况您还是老书记。”“我是书记那是我说的,如果我不说谁知道我是书记,一点都不丢人,这件事自愿。”杨书记说完便扭头走了。
其实,杨书记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也有常人的情感,也非常爱自己的家人,也有自己的荣辱观,只不过当这一切与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起时,他的选择有别于常人,也把感动留给了我们。
杨善洲同志将功德碑立在大亮山7.3万亩的翠山峻岭之中,植在保山人民心中,立在全国人民心中。在大山深处为人们建起有林、有水、有粮、有路的美好家园的同时,也以共产党员就是要自找苦吃这种崇高的、为民的精神诠释,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片子不只值得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深思,也值得每个人深思。我们有必要再一次正视自己的人生,拨一拨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的指南针,理一理对人生追求的信念,很好的继承这种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我们心中发扬光大,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人!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他参加工作以来,虽然一直担任区县领导工作,但是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一心为民。1986年6月退休以后 ,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办农场,一干就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把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的事迹,让谁听了都会为之振奋,他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畏艰难,奋力拼博。 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兢兢业业干工作,脚踏实地办事情的工作作风和二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对党员干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普通群众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用。作为我县棉纺织企业的一名技术工人,我想到了我的工作,我想到了我所从事的这个行业。近十年来,我县的棉纺织企业从少到多,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到现在,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业人员更是达到了今天的上万人。现在,我县已经成了“中国纺织名城”,名副其实的纺织大县。虽然现在的纺织企业正处在经济的低谷时期,但是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只要我们狠抓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调查市场,我们一定能找到适合企业生产的产品,使自己的企业渡过难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