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则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孟子三章的读后感600字)

孟子三则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孟子三章的读后感6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2-25 08:47:07
孟子三则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孟子三章的读后感600字)

孟子三则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一】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三则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二】

孟子还是在梁(魏)国失望了,原因很简单,梁惠王死后,梁襄王“忘之不似人君”,看上去没有君王的样子,走近了不感到有什么畏惧。这样一个“注定”成不了气候的君王,孟子的仁政学说不可能寄托在他的身上,所以,孟子离开梁国,去到试图励精图治的齐国。而齐国招贤纳才是出了名的,著名的稷下学宫就设在齐国,学术气氛之浓厚,贤人名士之多,孟子想着应该能在齐国有所作为。不过,由此却看到儒学的“造反”理论显然是一个缺失,或者说,儒学是讲究实用,试图在目前能拥有的资源上进行秩序安排,而不是首先打乱秩序再进行重建。在儒学中,超越的理想固然有,但多数是个体修养上的自我超越,所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忧君忧民,却没有想着改变现有的资源进行重建,所以当遇到 明君就积极入世,遇到昏君则退隐山林,独享琴棋书画之乐。

此1.7章开始,主要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1.7章的对话比较长,说的当然还是仁政王道。齐宣王心中想的是称霸,所以和孟子谈话一开始就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也是向孟子表明自己学习的榜样。但是孟子把齐宣王装了进来,后面的话题都是按照孟子王道的逻辑展开。孟子说了齐宣王由于不忍心看牛将死而哆嗦的样子,而把用于衅钟的牛换成了羊,这个事情估计齐宣王也差不多忘了。孟子自然肯定齐宣王的做法,说有了这种不忍之心,就是具有仁慈的心,不过,孟子话锋一转,批评齐宣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也就是对禽兽有仁慈之心,但是却不能爱抚百姓体现功德。

不忍之心,人皆有之。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或许是一个伪命题,既然提到就接着讲。孟子对此的态度是“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其论证主要在“四端”说中,说看到小孩掉入井中,人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和不忍之心,这种恐惧和不忍之心来自于本性,而不是外在环境附加的。不忍心,在于将心比心,是看到他人处于困境、身处磨难而产生的心理,感同身受。

齐宣王为什么“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作为个人来说,对禽兽仁慈而对他人仇视,即使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即使在我们个人身上也会有存在的痕迹。当外出旅游,半路遇上大风雨,急需找个地方来避雨,那么最能帮助你的就是茅屋土房的主人,而到那些红砖壁瓦、深庭大院的人家,却不一定能热情相引,说不定还闭门相拒。如果说人皆有不忍之心,为什么同样情形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究其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有了物质障碍,这种物质障碍以财富为代表,从而遮蔽着自己的本性,可以说,财富多一分,防范之心就长一分,权力高一分,防范之心就长一分。所以,齐宣王能够对禽兽仁慈,那是因为禽兽不会艳羡他的财富和权力,更不会采取各种手段去谋取他的财富和权力,因而他可以毫不加以防范,能出于“本性”地仁慈一下,设想,在宫殿上要***的是一个试图谋反他的人,齐宣王极有可能乐于看到这个犯人被处死——尽管犯人如何地恐惧哆嗦甚于牛。人是动物的敌人,但动物并不是人的敌人,人的敌人是人。动物都有自保性,人也有自保性,只不过,人把这种自保性夸张成了占有,外在成了财富,已经超越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如何把自己累积的财富保管好,必然出现防范之心,即使是所谓夜不闭户的盛世,不闭户的必然是普通人家。那么,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就不去追求财富?人人贫而相乐?显然不能这样认识,财富的追求是人的社会性使然,拥有财富也就能够作为一种存储而利于自己、家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还能够获得他人更多的尊重,满足自己更多的***,客观上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应该倡导的,也是社会制度认可和保障的。被财富和权力遮蔽的“不忍心”如何才能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借用孟子说的一个字:“功”。功,功德,虽与佛家所说的功德不同,但类似,即都能够用自己所长、所有对他人进行帮助,这种帮助不是让自己倾家荡产地去做(当然这样做值得钦佩但不值得推广),而是在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去关心帮助他人,而自己拥有的财富越多、权力越大,那么能够帮助的范围和程度就越大,例如一些大商人对学校的捐助、对贫困学生的帮助等等,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口碑,这样把财富获取和功德相联系,从而把自己的不忍之心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能“富润屋”,也能“德润身”,达到完美境地。

人皆有不忍之心,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同情,需要相互帮助,这种不忍心推广开来,才能恩及自身,功及他人,人与人的关系才会和谐而不紧张。

孟子三则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三】

不忍人之心,什么意思?以前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孟子:行为与责任的故事》之后,我才懂得了什么叫“不忍人之心“。若大家有兴趣,不妨听我一一道来。

《孟子:行为与责任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小聪,小顺,铁蛋和孟子哥哥。孟子哥哥本是一位无工作的青年,后来遇到了一位老道爷爷,那位奇怪的老道爷爷偏说孟子哥哥是转世的孟子,经过一系列的酸甜苦辣后,孟子哥哥将成为下一任总统但奇怪的是,他在听完老道爷爷的一席话后,毅然决定:不当总统了!

这本书只要体现了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著名观点“仁政”。仁政是指施行“不忍人之政”的政治,而“不忍人之政”又是“不忍人之心”的延伸。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这种“不忍人之心”,他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这让我想到有一次和奶奶一起看“第一时间”里的一件让人为之动容的事情。

在一个普通的小区里,人们出去上班的上班,买菜的买菜,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与祥和的。可谁又会注意到,三楼的一个三四岁大的小宝宝正趴在阳台上呢!也不知怎么的,小宝宝的身体开始倾斜。一开始,他的一只小脚离开了阳台,渐渐地他的一条腿腾空了,又过了一会儿,他的半个身子都离开了阳台。多么令人胆战心惊呀,可是,没有人注意到。最后,那个小宝宝的身体以趴着的姿势往下坠。天哪,很快就要掉到地上了!有的居民正要快速地赶往这里,也有的居民眼睛睁的老大,很想去救那个小宝宝,但腿脚都如灌了铅一般,脑子瞬间短路。一秒,两秒,三秒,“嗖——”一个身影如飞箭一般窜过人群,那小宝宝正好落入一位年轻妇女的怀里,一个小生命免于升天!原来,那小宝宝的爸爸上班去了,妈妈又去买菜,便把小宝宝放在了阳台旁的推车里。而小宝宝又阴差阳错地爬上了阳台,这才导致了刚才这一幕的发生。不过,这小宝宝上辈子一定积了不少的福,有位善良的阿姨看到了,勇敢地接住了他。记者采访那位阿姨是,她正在病房,因接那个小宝宝而手臂骨折了。但她仍然笑着说:“我的手臂虽然骨折了但挽回了一个小生命,我觉得很值得!”于是,记者又问她,你为什么能如此处变不惊地去救那个与你非亲非故的小宝宝呢?那位阿姨轻松地说道:“其实我当时也没想什么,就是想着一定要接住他,”那位阿姨并没有讲太多话,但她的话却是足以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

其实,当别人遇到生命危险时,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看到了,一定会去救他。那不是为了得到他父母的报酬,也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更不是为了不想听到“见死不救”的谴责。这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同情之心。

我们要坚信: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