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开斋节作文(回族的传统开斋节作文800字)

伊斯兰开斋节作文(回族的传统开斋节作文8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2-24 17:30:26
伊斯兰开斋节作文(回族的传统开斋节作文800字)

伊斯兰开斋节作文【一】

就是这里了。

传说中的拜占斯循着神谕,找到了这片欧亚交界、陆海相连的土地。这里因他而获得了最初的名字——拜占庭。一统东西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这战略要地上建起他的“新罗马”,这里就进入了“君士坦丁堡”时代。土耳其人攻入这里时,也把这里作为自己的首都,她又被称为“伊斯坦布尔”。

奥尔罕·帕慕克出生时的伊斯坦布尔,已经褪下了奥斯曼帝国的光环。她见证完崭新的共和国诞生,又目送人们,将首都的称号献给亚洲那岸的安卡拉。此刻人们只想让她更先进一些,甚至狭义地说,再西方一些。过时的小店接连“让位给一连串更现代的企业”;工人们无休止地翻新路面,撬掉碍事的鹅卵石,偶尔在底下发现拜占庭时的回廊;雅骊别墅一栋接一栋地被烧毁。往日的辉煌不再,新生的事物还是稚嫩潦草的模样。没有什么比这样一座“废墟之城”更能引起人们的感慨了。少年时的帕慕克对大雪情有独钟,只因此刻的伊斯坦布尔可以拥雪而眠,用白色掩盖荒凉与污秽。所谓的“呼愁(hüzün)”,就在这苍凉的大背景下,油然而生。

时代的忧伤扩散成集体的“呼愁”。挤在水泥建筑之间的清真寺、旧城墙、小拱门,用自己残破的形象,低声诉说着“呼愁”;冬日行人身上暗色调的大衣染着“呼愁”;黑白电影一遍遍地放映着“呼愁”。课本上那些描写奥斯曼帝国丰功伟绩的语句,家中从未被人们弹过的钢琴,日渐衰落的家族,父亲与伯父生意的不断失败……这一切更加深了帕慕克身上的愁绪。

那时的伊斯坦布尔因众多与时代不相称的遗迹而让人倍感凄凉。同样与时代格格不入,同样充满哀愁,我想起了另一座与她相似的城市,京都。和被西风吹拂的伊斯坦布尔一样,60年代的京都则为快马加鞭摆脱二战耻辱的建设热情所包围,人们拿出明治维新时的劲头加紧美国化的步伐。但川端康成,却逆着西化的浪潮,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哀愁,在笔下展开一幅古都浮世绘,希望保存这座“精神故乡”的东方记忆。他让《古都》中退役的老电车,千重子身上过分朴素的和服,绸缎店的格子门,轻声对人们说:“不要忘记我的名字”。

回望我们自己的古都——长安、洛阳、北京、南京……和许多饱经风霜的古都相同,她们都未能完整保留鼎盛时期的动人全景。盛唐的象征——大明宫“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但这一气势恢宏的东方奇迹早已变成零星的碎片,我只能从复原图上揣摩昔日的辉煌,回味这个传奇般的名字。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是一座庄严美丽的博物馆?还是一座热情奔放的大工厂?人们有时未经全局的思考,就在不经意间造就了城市的风貌。

地震,大火,洪水……有一些灾难城市无法躲避。而另一些,尤以我一直不能理解的纵火焚城为代表,则是人们强加给城市的痛苦。从楚人一炬到焚烧前明宫殿,再到英法联军烧圆明园,动乱中的'人们就这么喜欢漫天大火的血色?就如此急切地想要毁尸灭迹,抹去人们的记忆?早年盛传旧雷峰塔塔砖镇宅辟邪,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抽砖者,再加上人们释放白娘子出塔的“一片好心”,这座在建立之初本与人蛇传说无关的塔,就在20世纪上半叶轰然倒塌,徒留身后一座空山,八十多年后才有新塔后继。而那些阻碍交通的旧城墙、老门楼,“霸占”寸土寸金的商业区的故居古寺,象征腐朽过去的泥塑木雕,更加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人们破旧立新,急于与落后的过去一刀两断时,大多被迅速判处了死刑。

迈向新生的确需要付出代价。大家这样想着,对记忆的逝去并不在意。一座皇宫,一段城墙,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多大联系?然而,当人们慢下脚步,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想要寻找自己存在的旧日痕迹时,崭新的城市却不能给他们回答。或许有人并不在意文明遗产的保存,只留心现代的创造。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创造的城市也有了破旧的趋势,子孙们也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曾经的划时代杰作夷为平地时,他们还能从容面对吗?

有人如梦初醒,一下着了急,也有人想借寻回历史的名义另有所图。今年八月见诸报端的重建汴京就是一例。“七朝古都河南开封,将投资1000亿元,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此事在网络上流传也很广,但引来的大多是嘲笑、不屑。开封方面也赶紧澄清,“我们并不是想要复制一座‘汴京’城,而是要借助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实现城市在内在风格上的统一。”这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质疑。

为什么会这样?帕慕克写到:“只有去看城市的过去,并以文字描述撩起的忧伤,方可找到自己真正的声音。”而在我看来,城市,是因为记忆而不朽,因包容而长存的。有人说:“中国各地假古城重建没一个成功的,想用此招振兴开封是妄想。”没有经历过历史洗礼,没有真实记忆的“新古城”,只是空洞苍白的存在,徒然劳民伤财罢了。我也觉得,圆明园无需重建,残垣断壁、枯草孤树间那份真实的愁绪,更能激励人们尊重过去,珍视当下。对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来说,包容意味着东西方的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不仅要保留曾经的辉煌,也要包容曾经的伤痛。而我们的今日就是明日的历史。抱着尊重过去的态度,古迹毁灭,美好的传统荡然无存的悲剧就会少一些。而如果我们能更尊重当下,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做好了让它经历百年风雨、千年沧桑而成为历史的准备,那么资源浪费就会少一些,低俗怪诞的大楼,粗制滥造的工程,也会少一些了。

“奥斯曼逐渐消失的文化遗迹,无论多么令人悲痛,却未令我们裹足不前。”帕慕克也曾这样说。世界舞台上以独特魅力而闻名的城市,就算是尊重故去有如罗马,也绝对不是一块冰冷的历史切片,一座纯粹的博物馆。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之所以令人动情,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写到了令人伤感的城市废墟,而是因为那是“一部个人的历史”,因为这里有美丽的母亲,形形色色的同学,还有过初恋少女的身影,城市因为人而深情款款,变得细腻而温柔。我理想中的城市应该是这样的,她保存着一些美好的传统,她有丰富的建筑可供人怀古,而这些建筑也担负着现代的使命,它们可以成为图书馆、博物馆、大学,甚至是茶馆、咖啡厅——只要还能留存一份宁静;更重要的是,她是芸芸众生存在过的见证,她用古迹唤起历史,用一棵树,一座小公园,一艘渡轮,一条公交线,唤起某人少年的记忆,让阔别家乡多年的游子,情不自禁地喊出她的名字。

纷繁的细节构成人生的记忆,众多个人的记忆拼贴成完整的大历史,正如圣索菲亚大教堂闻名于世的马赛克拼贴是由众多的小方块组成的那样。奥斯曼人来到伊斯坦布尔时,为大教堂的美丽所折服,他们未将这座异教教堂推倒,新建一座清真寺。苏丹二世将大教堂转变为清真寺的过程,只是移去钟铃、祭坛、圣幛、祭典用的器皿,用灰泥覆盖基督教马赛克。后来才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兰建筑。而现代的专家想让这些马赛克重见天日时,却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恢复拜占庭,就意味着毁坏伊斯兰。没有人能说明马赛克比那些伊斯兰书法更重要。它们穿越了文明的鸿沟,共同经历历史的风霜,此刻已融为一体,彼此相依。复原者只得将这一麻烦搁置,让它们继续保持这种奇特的姿态。

人们凝视城市时,应该像端详一块沉积岩一样,看到文明的沉淀与生长。东方与西方,古老与现代,它们之间只有朦胧的过渡,而非生硬的定义。城市因此而丰富、鲜活。

不管是拜占庭、君士坦丁堡还是伊斯坦布尔,这块土地已融进帕慕克的血液,与他如影随形。《我的名字叫红》中的谢库瑞带有帕慕克美丽母亲的痕迹,帕慕克钟爱的白雪更是落进了《雪》的全篇……就算这片土地有荒凉,有残缺,他还是带着眷恋提及她的名字——伊斯坦布尔。帕慕克在满怀悲伤地描写完肮脏的炮筒、吵架的家人、焚毁的别墅之后,他在最后仍说:

“有件事始终不变:博斯普鲁斯在我们心中占据的位置。和我童年的时候一样,我们仍将她视为我们的健康之泉、百病之药、良善之源,支撑着这座城市以及城市里所有的居民。”

人类妄图封锁这道将伊斯坦布尔一分为二,使黑海与马尔马拉海南北相隔的海峡,截下往来的所有船只,但人们永远无法截住海峡间自由来去的洋流,无法封锁鱼儿的洄游,更截不住历史的波涛与融合的潮流。历经东方与西方的碰撞,古老与时尚的冲突,伊斯坦布尔的本性未曾改变。也许正因拥有坚定的记忆和博大的胸怀,她才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座地跨亚欧的城市。圣索菲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毗邻而存,独立大街和巴格达大街隔海相望,Maslak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它们无不带有这座“东方巴黎”永不磨灭的独特风韵。

把你的名字,铭刻在古老的遗迹上,用现代之光照亮;让你的名字,在我血液中长存。

伊斯兰开斋节作文【二】

《一个人的朝圣》从名字上就能知道其文章中的内容,一个人向着目标前进,向着既定的方向努力,这或许是对它最好的诠释。最后看着看着终于明白了朝圣是什么意思。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已经上了年岁,过着孤独的生活,身边没有朋友,陪在身边的妻子也和自己过着类似分离的生活,平淡的日子,被一封好朋友的信掀起了波澜。这个朋友患了癌症,临别之际,想起了好友,而哈罗德•弗莱看到信之后,就写了一封回信给她,本想在就近的邮局邮给好朋友,但是想着想着一种神奇的力量驱使他不断向前。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文中的他是落寞的,是无奈的,身边既无子女也没有朋友,上了年纪的他和自己的妻子关系也不好,后来慢慢的才读到原来他妻子疏远他是因为对儿子死了的这件事还心存埋怨。如此年老的他,竟能自己徒步走了这么远、这么久,边走边回忆,边走边发现新的事物。其实,最后他也有过似乎想放弃的时刻,但是家人的支持使他战胜了困难,人之所以为人,有时难免有懈怠或是退缩的时刻,但是能成为人物的关键是他有战胜退缩、战胜自己的能力。随着小狗的加入,朝圣者的加入,正如哈罗德所说,什么人都有。他们搅乱了哈罗德的步伐,旅途充斥着矛盾和商业的气息。哈罗德在人群中感到孤单,唯有夜里独自徘徊才能让心得到自由。好在最后身边的人都走了,连小狗也离开了他,终于他又能像以前一样,自己走在信仰和朝圣的路上,恢复了身体和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当他不远万里到达目的地时,也没能唤醒沉睡的朋友,但是他得到了人生的令一种境界。丧子之痛如何放下,我无法想象,但幸好,莫林原谅和理解了哈罗德,也放过了自己。

读过之后,喜欢这种淡淡的风格,淡淡的温暖,但却传递着坚决的力量。

伊斯兰开斋节作文【三】

哈罗德上路了。

从他收到来自老友奎妮的信,到他决定出发,一个人走路去看望千里之外,正在病榻上喘息将死的老友,这两者之间——不到四个小时。

庸庸碌碌,平凡安静孤独又莫名的执拗,哈罗德如此这般地过了大半辈子。他知道家里摆设的每一个小细节,却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如何;他知道街头拐弯一家家小店的排列顺序,却不知道自己的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他了解隔壁邻居每日的作息时间,但是却不了解妻子心中丧子的悲痛和冷漠。

当生活平铺在他面前不过是一张一眼望尽的白纸时,哈罗德打算给它上点色彩。

于是,一个看似借口的理由,一个传说中真正“说走就走”的旅途就此展开。

在他打电话给奎妮说,要她等着,他要过去救她的时候,或许他心里根本还没有做好要独自一个人上路的准备吧?是这样的吧,难得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个机会,怂恿着他,生平第一次任性地,不顾一切地,大步向前。

只穿着他的帆布鞋,带着一点零钱和一份坚定的信念,甚至都没有折回家拿行李和做好路线规划。就在去寄信的路途中,就这样自然而然地错过一个又一个邮筒,就这样自然而然随心地前进。——“简单到,只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鞋子破了就补,脚受伤了就休息,路过每一站购买的小礼物,遇见的人,受到的帮助,得到的无视和质疑,突然成名之后的无奈……所有这些伴随着哈罗德一同上路。他的坚韧可以说,简单得近乎执拗,他不懂人情世故不知道前路漫漫也不听他人的好生相劝,带着那只一路陪伴的小狗,只顾低头——“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在看到哈罗德抵住内心挣扎怀疑苦闷脆弱失望之后,历经长路漫漫翻越千山万水,跨越627公里,徒步行走87天,终于,终于,终于见到了他电话那头,曾经对其承诺过的奎妮。然而,他见到的是——“奎妮像破了的洋娃娃一样任她(注:护士摆布,这就是哈罗德记忆中她最后的样子——一再忍受着,当别人将她提起来放在枕头上,开着他非常反感的玩笑。”

看到这里,故事将近结尾,我积蓄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两行泪水忍不住下落。我一路看着哈罗德前进,和他一起期待盼望,想象着他可以赶在奎妮失去意识之前、在她死去之前到达,和这位改变了他一生,影响了他一生的朋友好好做最后的告别,好好倾诉一番。然而,当他到达的时候,才知道,许久之前因为手术,奎妮的舌头被摘除了。

好吧好吧,是不是现实都要这样打击人?哈罗德或许跟我想的是一样的。他做在河边的长椅上,一动不动。他似乎不想记起这一路以来自己的种种期望,他希望见到奎妮的笑颜听到她的声音和欢笑声。但他似乎忘记了,这一路的救赎,不仅仅是为了奎妮,更是为了他自己!许久的思索之后,他终于写出一封信,给那位当初无意间促使他急迫上路的加油站小姑娘,把他心里最黑暗,最深处的那个秘密一纸告知。啊,他终于愿意面对那段关于儿子的悲伤过往,他也终于知道如何去承受大悲大痛,如何再次,和自己的妻子牵起手拥抱并亲吻彼此。我感受到他真正地快乐起来了。

故事最终结束在,他们夫妻讨论着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的舞会,哈罗德说了一句逗趣的话惹得妻子笑得前翻后仰。这句话是什么?其实这句话是什么真的重要吗?

重要的是,哈罗德终于知道,他需要珍惜的是什么了。

去年。当朋友给我介绍一本“适合你这种喜欢一个人去旅行的人看的”书时,我刚从云南四川兜一圈回来。

一个人去旅行,搭顺风车坐火车,遇搭讪遇骗人遇好人,遇地震遇坍塌遇大雪,五味杂陈,可以说什么都体验过了。去年那时,那是一段人生的迷惘期,刚大学毕业,在陌生的城市上班倍受打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未来究竟在哪里。说这话矫情了,可当时确实是这样想的。那时心里有一个声音说,“不如出去走走吧。”

其实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去多久,能去哪里。但是,重要的是,我出发了,并且一路向前。

我从广州出发,我来到形色匆匆黝黑面容各带笑颜的昆明,我感受过大理和双廊的恬静舒适,我看过香格里拉的藏族情怀,我在纳帕海草原上起舞,我踏上海拔4000多米的亚丁,我走过慢节奏的成都,我路过火车城市株洲,我回到自己的广州。22天一路前行,我甚至忘记了,当初决定出发的时候,是为了找到所谓的“真我”。那些散落在旅途中点滴的记忆,那些和陌生驴友的谈笑风生,那些我纳入眼里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景,或许都已然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于是我终于明白,在我“寻找真我”的路途上,我又在“创造真我”,这个鸡和鸡蛋的轮回,让我豁然开朗。

原来我不是没有真我,只是,完整的我,还在路上,等着我去寻找。

真实地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个日子里努力着,整装待发,随时遇见一个路口,随时转弯,只为了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凑完整的自己。

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然而却有那么多人困顿自己的世界,无法真正迈开脚步。旅途,不仅仅是真正地迈开脚步前进,还有,真正往自己内心深处前进,更加看清自己。

伊斯兰开斋节作文【四】

好久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小说。刚开始《一个人的朝圣》只是平缓的叙述风格吸引着我,喜欢雷秋·乔伊斯对风景细致的描写,喜欢主人翁在耳边轻轻细语的感觉,喜欢想象他在看到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打破主人翁哈罗德的平静生活是从邮寄一封给朋友奎尼的信开始的,那时我只能看到哈罗德生活的'平淡沉寂甚至有点祥和,并不能感受到哈罗德的痛苦。27章之前我一度认为平淡的生活麻木了哈罗德的神经,儿童时期的阴影时不时的袭击着哈罗德,不懂得如何去爱导致哈罗德对生活诸多躲避,一路上,哈罗德回忆着童年对爱的渴望而感到痛苦,婚后对妻子莫林和儿子戴维的所作所为而懊悔不已。直到哈罗德给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我才知道哈罗德的丧子之痛,才明白为什么莫林和哈罗德产生了无法跨越的鸿沟。那一刻我的心沉重了很多很多,我突然理解了第12章结尾为什么哈罗德会张开双臂在雨中挥打对回忆呐喊:不要。为什么会无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语:原谅我,原谅我,原谅我让你失望。

心路历程啊!哈罗德刚踏上旅程时几经挣扎,徘徊在放弃的边缘,又因为一些小启发,让哈罗德重拾自信。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不正是和哈罗德一样吗,选择的,疑惑着,徘徊着,又坚定着。第18章开始,哈罗德是坚定的,他放下了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地图、手电筒、胶布膏药送给了需要的人,植物百科记在脑子里,手表,银行卡邮寄回家,哈罗德轻装上阵,卸下了不需要的累赘,欣赏沿途的风景,思考过往的人生,温和的对待相遇的人们。这是我不能及的,我还无法卸下外界的诱惑,甚至有时会因此而感到苦恼。

小狗的加入,朝圣者的加入,正如哈罗德所说,什么人都有。他们搅乱了哈罗德的步伐,旅途充斥着矛盾和商业的气息。哈罗德在人群中感到孤单,唯有夜里独自徘徊才能让心得到自由。读这段时我在想,如果是我也许会选择离开他们一个人上路,但哈罗德却是感激并觉得有责任保护他们,直到朝圣者们一个个离他而去,包括最后小狗的离开,哈罗德终于又一个人了。又一次经历了失去,这让哈罗德想起了父母的遗弃,儿子的孤独,妻子的怨恨,哈罗德崩溃了。我一度怀疑结局是不是哈罗德和他父亲一样老年痴呆,那该多么的残忍啊!幸好,哈罗德只是精神上极大的痛苦,对现实中自我彻底的否认,对徒步意义的极度怀疑进而导致了他如行尸走肉般的行为。终于哈罗德昏昏沉沉的走到了贝里克,87天,627英里(1英里=1.6093公里,靠一双帆船鞋。这时没有欢呼,不是兴奋,相反倒多了许多惆怅,痛苦和不知所措。人就是这样的,这符合常理,比如我们辛苦了半学期,考了个高分,以为会很兴奋却没有高兴。考证书,得奖学金,拿奖金都好像是这样的心情。所有为什么会有过程很重要这句话了。我们应该在过程中多快乐些,到了结果,人总是开心不起来的。

丧子之痛如何放下,我无法想象,但幸好,莫林原谅和理解了哈罗德,也放过了自己。结局是他们回忆第一次在舞会上的一见钟情,还有他们笑到肚子疼。到底是怎样的一句话呢,能让俩个人笑的如此开怀?书中是这样写的:“你说得对,连好笑都算不上。”哈罗德边说边用手帕擦眼睛。有一会他好像正常了。“那就是爱的威力。其实最平常不过的一句话,一定是我们太快乐了,所以才觉得那么好笑。”

我喜欢灵魂跳跃时的感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