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很久以前,鸭子和鸡的嘴巴一模一样,都是尖的,而且都有一副悦耳的好嗓子。
有一年,森林里开歌手大奖赛,狮子王决定给优胜者送一顶红色的五齿冠。比赛开始的时候,公鸡喔喔喔地唱了三遍,唱得太阳从东方探出头来听。轮到公鸭上台时,他呜呜呜地唱了三遍,唱得月亮放慢了脚步,不愿下山。森林里的动物都听得入了迷,分不清到底哪个唱得更好。公鸡想起过去妈妈教他的话:要多学别人的'长处,少跟别人争风头。于是,他当着大家的面说:我唱的比鸭哥差,五齿冠应该奖给他。于是,狮子王在一片掌声中,把红得惹人喜爱的五齿冠戴在鸭子的头上。
谁料到,鸭子从此可不得了啦!他走起路来,神气地把头抬得高高的。一天又一天,脖子越抬越长了。每天清晨,公鸡早早起床对着东方练嗓子:喔喔喔!喔喔喔!鸭子却蒙头睡觉,有时醒过来,就怒气冲天地向窗外喊:快走开,吵死了!有时,好心的邻居来劝他,叫他好好练嗓子,他都懒得动一下身子,我天生的好嗓子,比公鸡练一百遍都强!
公鸡每天都在练呀练呀,练得嘴巴更尖更结实,连舌头也变得又尖又灵活。太阳最喜欢听他的歌声,每天都拨开云帐子,从东方探出头来听。森林里的动物一听到他的歌声,也都早早起床,开始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三年一晃就过去了,狮子王通知,再一次召开歌手大奖赛。鸭子听到了,赶忙爬起来。可是好久没活动了,走起路来啪哒啪哒响,胖滚滚的身子晃得厉害。当他走上台去唱歌时,两片嘴唇像粘着似的,一直发不出声来。原来嘴唇已被他睡厚了,变得又扁又硬。他不甘认输,拼命吸了口气,呷呷呷地哼了几声,再也哼不下去了。看他这样,大家都拼命掩着耳朵。快嘴八哥还嚷嚷:难听死了!难听死了!
当公鸡上台唱歌时,森林里静得连树叶落下的沙沙声都能听得见。美妙的歌声穿越森林,飘过海洋,响彻长空,连那太阳和月亮也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地听得入迷。
从此,鸭子头上的五齿冠被取下来,戴在了公鸡的头上,直到今天。
响起自己过去看的脱口秀,只记得有那么个场景,但当我努力回忆现场说了啥,脑子却一片空白,剩下的只有那种快乐,舒服的感觉。这本书,大概可以起到这个作用,让人倾然一笑,舒爽。哦对了,也许这本书能让你提升社交能力,当你需要向对方解释生涩难懂哲学观点的时候,幽默的方式不失一种乐趣。
看每本书,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对标的用户和使用场景,读者往往拿哲学范本去衡量一本哲学普及的书,那样做会让人沮丧,“这样的书也能有人去读?”
这样的'想法会失去定位,牛头不对马嘴将成为常态,逻辑混乱也揭示这个人的肤浅。然而当我认真严肃的对着《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发呆的时候,脑海呈现出鸭嘴兽和柏拉图的形象,它们两站在一起,矗立在酒吧门口,打算用各自的、特别的方式社交,明显柏拉图擅长用哲学,鸭嘴兽擅长用自己的形象逗笑。时间流逝很快,几个小时过去,分开行动的两人,却撩不到妹子。这在情理之中,只有严肃没有幽默显得没有情趣,仅靠可爱幽默吸引人没有内涵留不住人。所以它们都会失败。
光明伟岸的背后藏着黑暗,严肃的段子反而让人觉得生活化。脱口而出确实很难,但不妨碍把这些哲学段子背出来,可以稍加熟练后就能运用自如。有了柏拉图的哲学内涵,配合鸭嘴兽的搞笑幽默,那么酒吧?聚会?只要到时候不怯场,那么就会成为焦点。
我在思考哲学是什么?
那么,这就是哲学?
看过作者另外一本《随着伊壁鸠鲁去旅行》,我可以肯定的说,是的,这是哲学。后面我还想加一句,“这不是哲学的全部”。哲学源自爱智慧,智慧够过观察,发现而来。其对象,大自然,你我他,物非物都可以成为观察、发现的对象。
书中段子,比如这则。
一位矮小的老妇人是个基督徒,每天早上都会走到自家门前的走廊上高呼:“赞美耶和华!”而每天早上住在隔壁的无神论者会对她喊:“上帝不存在!”
这种情况持续了数周。一听到老妇人高呼:“赞美耶和华!”邻居就回敬道:“上帝不存在!”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妇人遇到了经济困难,没钱买东西吃。她走到前廊祈求上帝赐予自己一些食物和日用品。第二天早上她走到前廊,发现那里放着自己昨天祈求的食物和日用品。理所当然地,她高呼:“赞美耶和华!”
无神论者从树丛后面跳出来,说:“哈!这些东西是我买的。上帝不存在!”
女士面带微笑地看着他,高呼道:“赞美耶和华!您不仅把食物和日用品赐予了我,还让撒旦付了钱!”
瞧!这篇带着机智幽默的段子,以生活化的方式论述了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之间不可调和的逻辑矛盾,争论了上千年也不可能调和。看完这个段子,读者很容易理解哲学家想要表达的逻辑矛盾。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的思考出发点就完全不同。这就是哲学。
然而,后半句“这不是哲学的全部”,哲学发展流变,从一个主义到另一个主义,从形而上学到语言逻辑分析,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仅从一则段子入手了解大概,激发大脑的逻辑逆转,灵光闪现,已足够。要窥视方方面面,成为自发现象,还需真静下心,花时间研读原典。
读完这本书,觉得哲学不过如此,那么会产生轻视智慧的嫌疑;如对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这对研究哲学的学术人士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坏事。毕竟翻完《物演通论》也无法知道作者想要传达什么的人比比皆是,你说是读者智商不够呢,还是书太深?
纠结这个问题会忘记哲学的本来面目,智慧及其价值如不具有普世性,那么它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变的更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