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历经磨难,是在逆境中成长过来的。
逆境磨练意志。是的,一个人之所以能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是坚定的意志,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么?有谁能够想象一个曾经身患小儿麻痹症,连走路都很艰难的小女孩如今却站在辉煌的奥运颁奖台上享受着王者的荣光?然而她的确做到了,她用一次次跌倒与一次次艰辛地爬起铺就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这路上的坎坷与荆棘,我们常人是无法想象的。可正是这种逆境造就了她坚强的意志,成就了她辉煌的一生。
逆境彰显气节。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正是在逆境中彰显其高风亮节的。朱自清在生活穷困潦倒中,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联大任教授,当时有的学者谋官,有的文人为财主、达官显贵们写墓志铭之类换取钱财。闻一多对此不屑一顾,常靠借贷度日,甚至拍卖了自己仅有的一件大衣和十分心爱的藏书,他每天拄着手杖,步行20里,拎着妻子用旧蓝布缝制的书袋进城上课,回来就埋头在木板搭成的书案上看书做文章。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逆境激发爱心。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洪战辉,他的成长历程是多么的艰辛,精神病的父亲,出走的母亲,拮据的生活……但面对这一切困难,他没有退宿,而是坚强面对,自己的不幸反而激起了对比他更苦、更弱者的疼爱,他细心照顾父亲捡来的妹妹,让妹妹享受到了人间的至爱亲情。
逆境是磨刀石,逆境是试金石,逆境是助推器,只要我们在逆境面前迎难而上,直面挫折,定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家国大好河山不必崇洋媚外好地方一生都看不完峨眉山庐山黄山嵩山抓紧周末带爸爸妈妈去转一转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南京杭州睹一睹古都的风采”-----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认为若要去旅游那一定要先去长城,去看那气势磅礴,巧夺天工的-----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争议不休的古建筑物。都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经历过2千多年的风霜的古老砖墙像两边伸展开来,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长达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令古今外游客叹为观止的'建筑物!这是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之一。
在当时长城是坚不可摧的力量和防御物,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若当时没有长城,那么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袭击当时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也无法抵挡。虽然在历史文献上写有关长城的不是很多,特别是秦长城和燕长城。当时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没有越过长城进行侵掠。
说到修建长城的帝王,那一定要提的就是秦始皇。谈到他,无非就是批评与赞扬。他修建长城是劳命伤财的,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好大喜功,引起人民的不满。值得赞扬的是他开统一之局,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版图之贡献。且修建长城也为了后来的王朝提供了基础。
如今的长城依旧是那样的气势雄伟,如卧龙一般。但有些地方的长城以有些破旧了,经历千年的风吹雨打,风化的很是严重。除了自然因素的一些损坏。还有一些是人为的,我想与长城一样刘芳千年是很多人的心愿,但若将自己的名字刻在长城上如:“xx到此一游。”那么肯定是遗臭万年。那些无法直接抹去的痕迹除了给长城带来缺憾,也让我们心中感到惋惜和愤愤。
长城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不怕苦的精神。以及高超的建筑水平。
让我们赞颂长城歌颂祖国。祝愿祖国美好未来!
在日常生活中,诵读随处可见,如:"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但诵读中的经典确大都是古人所作,纵观华夏五千历史,真正算得上是"经典诵读"的,必须同时具有教育启迪的意义、发自灵魂的心声和给予精神上的洗礼,如《史记》、《弟子规》、《三字经》等流传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名著和诗词。
诵读这些经典,使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我在这些经典中渐渐升华,渐渐被书所折服,并从中悟出了许许多多尚未认知的道理,懂得了要在逆境中拼搏、在赞美中沉静、在慌乱中镇定自若,等等。在书的世界里,我同作者一起向天作问,一起铁骨铮铮,一起揭露丑恶,一起听鸟语望青山,一起感沧桑思英烈……在诵读经典中,我向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宁静之美,思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之气,敬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朋友之情,喜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人生之悟。
它们就像忠实的挚友,陪伴在我左右;就像聪明的智者,开导我心灵的愚钝;就像丰富的.晚餐,填饱我知识的空虚;就像巨大的仓库,帮助我储存精神的文化;就像长长的梯子,(引导我爬上文明的殿堂……这些经典是苍穹中的一颗耀眼的烈阳,让我们仰望、让我们感受,给我们滋润、给我们明悟。它们是千百年来历史献于我们的财富,是千百年来无数圣贤智者为人处世的精华,是千百年来大好河山的写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骄傲!
阳光下我如饥似渴的诵读着、感受着、思索着,脑海之中充斥着一幅幅由诗词联想出的历史画面。当读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时,我看到了一代霸王项羽的飒爽英姿,气冲霄汉;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看到了一代英杰文天祥在面对敌寇时的泰然自若,仰天大笑;当读到"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明月归"时,我看到了一代枭雄岳飞的爱国之心,雄姿焕发;当读到"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时,我看到了一代爱国英烈戚继光奋勇***敌,震天动地;当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时,我看到了***率领的红军翻山越岭,不辞辛苦……每个经典长短可能相同,但所代表的精神却各有千秋,我用经典充实着自己,每次阅读都会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感悟,正是这些经典成就了我,成就了许多学有素养的人!
"经典诵读悟人生,滚滚史河探珍宝。欲知千年必胜经,细细揣摩细品其。"这首诗就是对"经典诵读"最好的诠释。
从上小学三年级认了几个字开始,父母就开始让我读少儿版的《诗经》、《大学》等等,当时真是一头雾水,读一页还要老老实实翻半天词典。直到现在已学了不少,虽然只是大略上的,却觉得自己已“满腹经纶”了,倒真有了顿悟的感觉。
这顿悟一,便是传统文化–她的躯干、她的精神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她就来源于社会,存在于自然,孔孟的功劳就是智慧的发掘,让我们这些后辈可以用手捧着读。而且绵延几千年的几件事,诸如春节、端午、重阳、中秋以及它们代表的国民级文化也诞生于春秋战国,我们的国家民族也诞生在战国末期。
这顿悟二,正是照应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她的载体–典籍,我的态度与大多数人有细微的差别。文化经典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一代一代地赋予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思想,才得以看见现在书上浩如烟海的注释。我们可以想象到孔孟以及以后千千万万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在经历了千年浩荡之后,我们是否还能正确认识到这文章中的原意?其实,我们都不是圣人,也只能断章取义从中取来我们能利用的零件,装进脑子里,待日久天长,它们在那里自然发酵,酿成各自的美酒。
现在,我们的文化经典已经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意义:我们把她当成通往更高经济水平的精神跳板;我们把她当成唯一文化加以再次推崇,如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现代翻版。甚至在世界大融合的今天,传统文化仍然被用以抵抗诸如美国腐化和拜金主义的入侵。只是这源远流长的文化已经不堪重负了,这是伟大的孔子孟子所没有想到的吧。我想,这局势倒真象生物课上学的蛋白质翻译–从DNA上截一小段,再送到核外去加工一下,人见人爱的蛋白质就诞生了。读了这么多的文化经典,放下书本,也该有自己的想法了,信念是自己总结的,拾先人之牙慧也绝非信念。
圣贤说过:敏于行讷于言。不错,读到这句话就应该抬起头,拨开书林去眺望天地了。在那里一定要保持认知的敏感和自知之明的沉默。这就是我读中国文化经典所感、所言。
看了老师让我们在今晚8点看的一个节目《开学第一课》,我看后觉得最重要的就是8个字:爱国、勇敢、团结、自强、这8个字每个字中都有1个至2个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从1930年开始的抗战感人故事。
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节课的南京大屠***和王二小的故事。南京大屠***,众所周知,是在1937年12月13日开始,持续了六周的日军对我们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进行的残忍屠***。直到1938年2月日军的屠***数量才开始缩减,在南京大屠***中中国死难人数有20万乃至30万中国平民被日军***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甚至日军还有2名将军比赛看谁先***到100个中国人,日军对我们中国人的残忍***害,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悲痛历史。
王二小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他是我国1942年10月15日牺牲的英雄,在开学第一课中介绍的是现实中与王二小最接近的英雄人物,名叫闫福华,小名就叫二小,当年史林山和他称呼的“二哥”一起在八路中放哨,突然看见日本鬼子来打击他们的村子了,二哥就决定让史林山回去送信说敌人来攻打村子了,让父老乡亲们带着报纸,电台,和八路军一起逃往别的地方,史林山送完信回来,发现二哥正被敌人包围着,一名日军还拿着枪上的刺刀抵着二哥的背,二哥毫不退缩,把敌人带到了悬崖上,那正是八路军埋伏的地点,等到八路军开枪的时候,敌人才发现晚了,二哥抱着一名日军的脚,想把他和自己一起拽下悬崖,可是不料自己年少,力气不够,被残忍的日军一刀从后背捅到了胸膛前,二哥掉下了山崖,八路军也成功的打败了日军,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个故事的: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英勇的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的天。
秋风告别了这个村庄,
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这就是我看了《开学第一课》过后的感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