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我这个人十分古怪,会做古怪的事,想要古怪的东西,拥有我原本不认为古怪但被一评论变古怪的相貌,古怪的性格……
我有一个蛮古怪的脸,越亲的人评价越差,越生的评价越好,让我自己也模糊了印象。我的眉毛:不粗不细不长不短不淡不浓,长的位置也不高不低,是双好眉毛。可不幸的是,儿时顽皮,右眉毛被磕了,好像断了,但经过治愈,已经不太看得出了。我的眼睛:我有双大得离奇、颜色、色泽古怪的眼睛。一双眼睛没有一丁点儿乌黑,眼珠是淡淡的咖啡色,一层比一层淡,想一碗冰红茶。一些按不住内心好奇的人总会攒到我面前问:“呃!你眼睛怎么会长这样?变异吗?”“你带美瞳了?”“你混血?”真是把我说的哭笑不得,又长又细又密的睫毛又给我添了几分混血气质。我的鼻子高高的,能说会道的嘴巴长在鼻子下,。小小的耳朵,白白的脸蛋,嫩嫩的皮肤……爸爸:“宝贝,你像谁呢?没一点像我的!”妈妈:“丑八怪、拉蛤蟆!”外婆:“可惜了,眉毛啊……”大人的朋友们:“混血?”“真漂亮”……我只能认为我有张古怪的脸,苦闷啊……
有时候的我,显得善良。有时的我,又这么小肚鸡肠,不,不是小肚鸡肠,是记仇!
善良的我:有好多次,从四五岁开始,我就常向家长要求把即将下锅的鱼放回大自然的水域里……几年来,被我放走的鱼不计其数……记得有一次,妈妈买回一只鸡,脚被粗粗的绳子缠着,好像很紧。眼中不时掠过一层悲哀……我心痛不已,把绑在鸡爪上的绳子解开了,鸡儿腾空飞起,与草地上老婆婆的鸡成了亲人……
遇到乞丐我会尽我们的力给予他们,我补考虑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还是骗子。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需要帮助!
记仇的我:每当发来“日本地震”“英国发洪水”“德国造反”的类似新闻时,我会不暇思索,大胆、高兴甚至兴奋地喊出来:“大活该!活该!报应!哈哈哈!谁让你们以前侵略中国的!大活该!”妈妈教育我他们是鬼子的后代,十分无辜,不应该这样说他们!”我会心平气和用愤怒的语言告诉妈妈:“那当时有多少个中国人事无辜的。应该全中国的人全是无辜的呢!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都没得罪过他们呢!
我的爱好也很古怪,喜欢刺激,玩别人不敢玩的东西。我喜欢大象、巨型犬。据我所知,与我同龄的孩子甚至是成人都喜欢可以抱的、可爱的小宠物。可我喜欢的是大动物,在它边人有安全感的……最好可以骑的……
这就是古怪的我。至于我为什么这么古怪,我也不知道。
妈妈变了 今天下午,考完试,我背着书包垂头丧气往妈妈办公室走去。心里真希望去办公室的路长一些、再长一些。这次考试的分数不是很理想,数学出错的原因都是粗心,而粗心是妈妈最不能容忍的!记得她曾经说过,不会,别人可以帮你,粗心就只有自己救自己。不知道妈妈看到我的试卷会有什么反应,是痛骂?是责怪?是批评?还是冷漠?我忐忑不安,心里好像揣了一只兔子,“怦怦”地乱跳。不知不觉,
我走到了妈妈的办公室。 “妈妈。”我小心翼翼地叫了一声。“来了,怎么,考试没 星期五晴 有考好?”妈妈平静地望着我。“嗯。”我屏住呼吸,等待暴风雨的来临。过了好一会儿,妈妈没有说什么。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决定主动坦白“犯罪事实”。“妈妈,我数学没有考好,扣掉的全是粗心分,题目我都会。”
我哆哆嗦嗦地拿出试卷。妈妈接过试卷,仔细地看了看,说:“是有点粗心。你看,这些有难度的题目,你都做对了,真是不容易呢!”妈妈边说边指给我看,“下次,可得仔细一些,不要犯这些粗心的错误了。这些题目你真的是不会做吗?做给我看看吧。”妈妈把这些题目抄在纸上,说:“试试看!”我立刻拿起笔刷刷地写了起来。“看,不是都会做吗,下次要注意了。”这些都是真的吗?我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问自己。 记得以前,也是一次月考,我因为粗心被扣掉了两分。回家后,被妈妈狠狠地“修理”了一顿。妈妈一遍一遍地追问我:“这是为什么错?这些你都不会吗?粗心,是你最大的敌人!”妈妈的眼睛使劲地瞪着我,我感觉自己仿佛是暴露在烈日下的雪糕一样,快被融化了。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错。妈妈越来越激动,用手狠狠地拍着我的屁股。疼倒不是很疼,可那严厉的话语和动作,对我来说,真是双重考验啊!
可是今天,妈妈的态度怎么会是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呢?我仔细看着妈妈的眼睛,里面没有一点怒气,这是真的!我忍不住问妈妈:“妈妈,你怎么变了?粗心,不是你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吗?”妈妈笑了:“变了不好啊?以前妈妈老是批评你,很不好。最近妈妈在看一本《赏识教育》,很受启发,我应该给你m错的权利,在你犯错误的时候,我要看到你的长处,这样,对你我就有个正确、客观的评价,就不会乱说一气了!” 我明白了,原来是新的观点让妈妈发生了改变。我也一定好好努力,不让妈妈再变回去。
这篇阐明文所使用的主要阐述法,有引用孟子的话具体解释怎么做叫有骨气的诠释阐述法,还有被编人教材时删节的原文第三段给“骨气”下定义所使用的定义阐述法,另外,主要就是设例阐述法,即通过具体例子,将相对而言较为抽象的论见阐述得更具体、更形象,使读者更感性地领会怎么做叫有骨气。这种方法很容易和证明文的例证法相混淆,但实际上二者差别很大。例证法是通过例子来支撑、证明论点的,为的是使读者相信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能够站得住脚。它通常要和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使用,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言:“论点要经过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虑,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因为,多数情况下,议论文中例子的举证,都是简单枚举而很难做到广泛列举,完全列举则更难,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能够揭示例子内涵的理论性的具体分析做支撑,纯粹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就下结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即使“事实胜于雄辩”也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底气,举再多的例子也形同虚设。实际上,“事实胜于雄辩”这个貌似颠扑不破而其实毫无意义的命题用一种二元对立思维预设了事实和雄辩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这对二者本身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都会造成误导性的扭曲。那么,作为学者的本文作者吴晗先生怎么会在文章开始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论点,然后举三个事例来论证呢?这种简单枚举事例而缺乏具体分析的“论证”有谁会相信呢?实际上,本文根本就不是一篇证明文,吴晗先生也无意去证明什么让读者相信。以证明文的各项规范来解读本文,就会像徐、朱两位老师一样得出如下结论:
文中所举三个人的事例,即便都是毫无缺陷的事实,也不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中国人”是一个集体性概念,指称的是亿万个人。而文天祥等三个人只是这亿万个人中的三个单例,三个单分子不能支撑那个包含亿万个人的集合概念的性质。
两位老师遗憾地感到:面对“用三个人事例充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却提不出――“举三百个汪精卫式的人物是不是更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这样的`反问。真正弄懂了《谈骨气》的本意,这样的反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两位老师又说:倘若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作“我们中国人要有骨气”……文章会顺畅许多。殊不知,文章首句所指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早就听说高中课程比初中难很多,作为一个准高中生,我难免有些紧张。于是打算去找好友借高一课本,准备暑假在家预习一下。
我去借书的时候,正好遇见高一的领期末成绩单。因此,我遇见了许多比我高一个年级的朋友。走着走着,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窜入眼帘,也是一位好久不见的老朋友,还是一位重量级人物。
她不仅长得漂亮,成绩也漂亮,中考时轻轻松松就考入梁中实验班;而且画也漂亮,素描、油画、工笔和卡通都十分拿手。对于我这种长相成绩画工都只算中等的人来说,她简直是女神一样的存在。我自然也对她有些小小的崇拜。
她仿佛看到了我,抿嘴微笑着,和我打了个招呼,然后朝前走了。
“哎,你认识她呀!”突如其来的声音,把我吓了一跳。转头一看,原来是好友正抱着准备借给我的书,站在我旁边,盯着我打招呼的方向若有所思。“是啊,”我回答,一边道谢一边接过她手里的书,“怎么,不可以吗?我就不可以交很优秀的好朋友吗?”
“不是不是,”好朋友急红了脸,“那可是我们班的最后一名啊!”
“怎么?”我有点儿难以置信,指着好友远去的背影,“我说的可是白上衣黑裙子平流海披长发的那个,你别认错了人!”
“就是她,我们班最后一名。本来成绩不错,人长得也漂亮,人缘也特别好。结果她就因此从来不做作业,不交作业;上课也经常不听讲,叫人帮她做笔记。她自己要么睡觉,要么看小说,要么耍手机……”
我害怕心目中的女神形象会完全毁灭,赶紧打断了她:“算了,说点儿别的吧!”
好朋友以为我不相信,非要拉我一起去领成绩。果然,成绩单的最后一名,赫然写着她的名字。我心里难免非常失落,赶紧拉着好友的手准备离开。走出教室,正好看到她站在教室门口的垃圾桶前,飞快地将一张纸揉成团,扔进了垃圾桶。那张被她揉皱的纸,和好友的成绩单,应该是一模一样的……
我瞪大了眼睛,深吸了一口气,轻轻向她走去:“怎么把成绩单扔了啊?”“考太差了,不想让我妈看到!”她满脸的不在乎。“可***妈迟早会知道的呀!”“不会的,(她从来不问成绩,一直以为我的成绩很好;而且校讯通上写的是我自己的电话,我妈根本收不到!”
我看着她,觉得她是如此陌生。
“该回家了,”好朋友在背后提醒我。
她没跟我们道别,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目送她远去,真为一位女神般的故友惋惜。父母给予我们的漂亮,千万不要作为我们犯错的借口。今后美丽的人生,只能靠自己努力。
例3:3米是多少厘米?2吨50千克是多少千克?
师说:我们先看第一问,3米是多少厘米?
师说:由于1米=100厘米,那么米和厘米比较,米就是高级单位,厘米就是低级单位。所以这道题将米数改写成厘米数,我们就说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师:1米是100厘米,3米是多少厘米呢?
生:300厘米。
(师板书:3米=300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由于1米是100厘米,3米就是3个100厘米,也就是300厘米。
师:3米是3个100厘米,如果列式计算,怎么写?
生:100×3=300
(师将这个式子板书在3米=300厘米的下面)
师:在这个乘法算式里,100表示什么?
生: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师将“进率”二字写在100的下面)
师:3表示什么?
生:高级单位的数
(师将“高级单位的数”写在3的下面)
师:300又表示什么?
生:低级单位的数。
(师将“低给单位的数”写在300的下面。)
师:通过这道题,谁能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的方法)
生:进率×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
(师将“×”“=”补在式子中)
评析(像3米是多少厘米这样的题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教师在这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让学生回答,你是怎么想的。而将重点放在300是怎么得来的?当学生回答是100×3=300得来时,教师接着问100、3、300各表示什么?这样就引入到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上,这样得到的方法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也就容易掌握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