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概要:原本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突然变得情绪低落,整个人的状态和以前都不一样了,他的好朋友河鼠和鼹鼠在报纸上看到咨询师苍鹭的介绍,建议蛤蟆先生去和咨询师苍鹭交流试试。于是蛤蟆先生每周二上午去苍鹭的咨询室聊天,通过和苍鹭的对话以及对话后的思考,蛤蟆先生渐渐探索自我、改变想法,脱离了抑郁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而且这时候的蛤蟆先生和抑郁前的蛤蟆先生也大不一样。
在蛤蟆先生和苍鹭的咨询沟通中,涉及了“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三个名词。“儿童状态”是指人对父母或其他人一直产生依赖情感,在面对、处理事务时运用自儿童时代形成的方式方法。儿童状态还分为“自然型儿童状态”和“适应型儿童状态”,后者是在幼小儿童时期为了在强者父母手下生存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处在“父母状态”的人会经常性以强者、教育者的姿态对待他人,“挑剔型父母状态”则会用指责、批评教育的方式,我觉得处在这种状态的男性用现在流行词来形容就是“爹味十足”;而“养育型父母”是用“我是为你好”的态度对待他人。“成人状态”相较于前两者来说,是指能控制情绪、运用思考能力、理智地待人接物。未发生这一切前的蛤蟆先生处在“适应型儿童状态”中,因为他的父亲一直以“挑剔型父母状态”对待他,而他的父亲去世后,蛤蟆先生的朋友獾(huan)也是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所以蛤蟆先生一直被这种爱挑刺、指责他人的人包围。在接受了苍鹭先生咨询和帮助后的蛤蟆先生,理清自己的过往经历和情绪,将自己调整到“成人状态”,改变了从前对工作的看法,唤起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兴趣。
苍鹭在咨询过程中通过询问、引导蛤蟆先生思考、回顾过往经历的方式,让我联想到Steve(史秀雄)在他的播客里提及的课业故事。Steve说他有一门学科的考核不是考试,是交一份论文,论文主题很特别,要求学生回顾自己出生以后的经历并将这些经历写成论文。我当时听到这段的时候,就觉得很别致,也产生了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想法,然后这也就是想法,至今没有动笔。不过后来我会在发呆的'间隙里回忆回忆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结合当下自己处理事情的态度或方式,发现过往种种经历对我现在的影响是有迹可循的。弗洛伊德主张的“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是真实的,但阿德勒提倡的“创造性自我即人可以有目的的生活,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合理的。从蛤蟆先生的经历中,读者可以发现这两个理论共存且不矛盾。
书的后半段提到“自证预言”,关于这个概念我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也看到过。什么叫“自证预言”呢?苍鹭举的例子是:如果蛤蟆先生认为日子过得很糟糕,今天很难过,晚上喝了酒,大醉;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会头痛欲裂、全身不得劲,这一天会继续觉得糟糕。如此往复下去,就会像最初“预言”一样,日子真的很糟糕。细想之下,“自证预言”带有一定的心理暗示,潜意识中想法和态度会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这样就彷佛冥冥之中命有定数一般,预言成真了。如此看来,鸡汤文里提倡的“每天清晨给自己一个微笑”、“对自己说你真棒”这些观点,还真有一定的效果。
我特别喜欢阅读过程中发现在读的书里内容和以往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观过的影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虽然有着种种联系是正常且合理的,但当我自己发现这些相似点后会收获微妙的成就感和喜悦,有一种画面感:在我的脑海里,各种乱糟糟记住的东西慢悠悠、颤巍巍地伸出一根细线,链接在一起,接着知识地图一点点的显露出轮廓。这样的发现也让我之前因为“读过书却无法写出满意的读后感”、“读过书后记不住具体语句与内容”、或者“无法向他人介绍我读过的书籍”这些情况,产生我读了书却什么都无法获得的焦虑感得到缓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人物设定是沿用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人物,因为前者在书里提及了蛤蟆先生一段偷车、入狱、逃狱等惊险刺激的经历,可都是一笔带过,于是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准备之后阅读《柳林风声》一探究竟。巧的是,在新关注的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中,作者晓雪引用了《柳林风声》中的一段话:“文学、童话,在逻辑上都是写的另一种生活。尤其是文学里的童话,是鼓励着人们不要只在真实的生活中来回徘徊,看尽琐碎,那实在是很容易日渐狭小,日渐短浅,日渐猥琐。”我很是喜欢,这不也是阅读的妙处吗?
我的家乡是小榄,那里的天空是湛蓝的;草是葱郁的;花是芳香的……
在小榄的凤山公园里头有一座郁郁葱葱,高得好像要顶到蓝天的.绿山。山脚到山顶有一个“天梯”,它会助你登上最顶峰。我们从“天梯”开始要爬上去,每一次爬都特别紧张,不用摸手掌也可以感到手心上的汗了。
绿山很美丽,可不知为什么爬山的人却是寥寥可数。爬山的时候,有些人扶着“天梯”的铁链,颤抖的往上爬;有些人呢却是勇往直前的跑上去;还有的人指着山中的花花草草有说有笑……
山中绿树成荫,花草千姿百态,芬芳不尽。有大榕树、鸡蛋花树、芒果树……还有几只可爱的小猫咪在喵喵地叫着。在这没有一点儿空隙的树叶里,射进一丝金光,那一线金光,唯恐是黑暗之中的点点光明。
爬上了山顶,迎来的是一股清新的空气,许多人贪婪的吮吸着山上的空气。有一些人怕辛苦不上山,因此也感受不到这幸福的味道。山上有一座小亭是给千辛万苦爬上山来的人好好休息的好地方。那冰凉凉的石凳子让人好像掉进了冰冷冷的西瓜里,一丝微风拂过,人们脸上挂满了甜蜜的笑容。
这就是先苦后甜的道理吧?!爬上山来,享尽了苦头,到了山顶,虽然已经汗流浃背,但却感到了千丝万缕幸福的味道。
生活中的确需要换个角度去看看,也许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举个例子吧,就说数学。它是一种科学,是脑筋急弯,有时候还看似不符合常理,但我们不得不认可它。相信大家都学过百分数吧。比如说甲比乙多但是反过来却变成说乙比甲少有的人认为这不可能,理由是这不符合逻辑思维。对此,我只能无奈地表示:这只是因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不同产生的错觉而已。习惯于惯性思维的.人大多都会质疑它是否正确。我们化简单点,这类问题在一年级也学过,譬如说9比5多4,所以9比4多5。但是,“甲比乙多中“比”后面的“乙”是单位“1”,也就是说,甲比乙多乙的而在第二半句中,是指甲是单位“1”,即乙比甲少甲的甲和乙固然是不相等的,那么吗?呵呵,我笑了,就这么简单,也许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我们早已无法像以前那样了。公理是无法辩驳的,有些问题,看似不符合常理,换个角度仔细想想其实是很正常的,不要用老眼光去看待新鲜事物。
我们班上有一同学小李,他平时有些调皮,成绩也不怎么好,但是热爱班级,经常为班级做贡献,钟坏了,是他修的,地板脏了,也是他拖的地。我们班有些人因为他平时的表现对他产生了惧怕和厌恶的心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小李并不是个坏人。看人,就要换个角度去看,要看全面,专门只关注一处,结论就不会很客观。
我们经常用惯性逻辑思考问题,其实我们想出来的也不一定正确。有一天,我稍微修改了平时用的方法,做一道题,那时的同桌和几个做对的同学嘲笑了我,说我做错了,我很伤心。事后证明我那样写是没错的。所以说,在大家都做对的同时,也应该允许人做错;在大家做出来不一定对时,更应该允许有人想法与我们不一样。因为我们无法确定他们的对错,就算做错了,也因尊重别人的尊严。
思想是自由的,我们没有权利去限制别人的精神自由。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应该杜绝群众性思维,千篇一律根本没意思。我们要多多锻炼自己的思维,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题,不同的角度看物,不同的方式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
“啊!三十八度七,高烧呀!妈妈看着温度计叫了起来。“赶紧去看看!妈妈七手八脚的给我穿上衣服,背上水壶拉着我出了门。我家住在六楼,并且没有电梯,妈妈二话不说一把把我背在背上,一分钟没到就下了楼,大步流星地走向马路,其间连一口气也没喘一下。汗水把妈妈的刘海都打湿了,看着气喘吁吁的妈妈,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妈妈把我放在马路边,就急着去拦三轮车。可是深更半夜半天也没拦下一辆。实在是没办法,只好向叔叔、奶奶求救:“童童生病了,你们快来呀。打完电话后赶忙坐在我身旁,让我倚在她的肩上。一边不停的给我喂水一边说:“可不要脱水了,你多喝点儿。
不大一会儿叔叔和奶奶一前一后地赶来了。奶奶摸了一下我的头着急地说:“我现在就去找三轮车。童童,你跟妈妈先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我去七中那边找。叔叔急得话都说不利索了。奶奶的脚骨裂过,走路像只大肥鸭摇摇晃晃的。尽管如此,奶奶还是努力的让自己跑起来。
过了许久,奶奶沮丧地走来无奈地说:“没有,咋办呀?咋办呀?奶奶急得满头大汗,不停地搓着手。“不行,咱们三个轮流背过去算了。正说着叔叔气喘吁吁地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后面还跟着一辆三轮车。大冬天的,叔叔的羽绒服敞开着,露出了冒着热气的毛背心。他高兴地大喊:“找着了!找着了!快点坐上来。看着满头大汗的叔叔,心里暖暖的.。
坐上三轮车,妈妈就给医术高明的舅舅打电话。“咦!没人接。妈妈眉头皱的可以夹死一只大苍蝇。我的脸烫的像要着火了一般。妈妈又着急地拨了起来。半天里面才传来一个懒散的声音:“咋啦?“童童病了。一瞬间舅舅的声音大了起来:“咋回事儿?我就睡在诊所,快来吧!
车刚到诊所,舅舅就打开了大门。帮着妈妈把我抱到了椅子上。把早就准备好的体温计夹在了我的腋下,并随手拿起了一旁冰凉的听诊器放到自己的衣服里暖了起来。过了五分钟,舅舅吃惊地说:“都三十九度了。他掏出了暖热的听诊器放到了我的胸口上,那个暖暖的听诊器像一个熨斗一样抚平了我的难受。
舅舅给我打了一针,抓了几包药。吃完了药,我带着满满的幸福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