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习作如何教
想象作文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感兴趣的作文形式。完成一篇习作不难,但要写好很难。学生们有着各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幻想,经常驾驶不住,架天线不接地气。有方法,有策略,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有效的指导学生作文。
一,情感抒发接地气。
小学生对事物的体验,往往在兴趣爱好的心理驱使下进行的,观察视觉是孩子视觉。决定想象习作的基点应紧扣他们的兴趣,情感,坚持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才调动想象写作的热情,让学生畅意表达。
比如,教学《凡卡》一课,假如设计《凡卡在中国》,意图让学生想象凡卡杨科在中国过上幸福的生活。主题与学生的体验差距大,把学生架在社会意识的高度,学生感到不好写。假如改为《凡卡续写》,学生就感到有很多内容要写。
二.语言表达适当,给语言创造一个好平台。
没有情感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思想的羽翼缝合,文章还是飞腾不起来。如童话的幻想等写作方法,就足以让习作如虎添翼,画龙点睛。
让学生参考教材写,教材是丰富的资源,其实它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
三,给想象内容架云梯。
其实就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联系实践,教师再适时点拨,为学生架云梯。
与阅读指导紧密联系,桥架天线,会接地气,想象作文才能软着陆。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贯穿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把那些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过去常常听说,美国孩子的家长经常问孩子的问题是:你今天准备向老师问什么问题?你今天向老师问了几个问题?如果孩子说今天向老师问了许多问题,家长会非常高兴。我当时听了感到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中国孩子的家长问孩子最多的常常是:你今天在学校听课专心吗?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吗?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如果孩子说在学校里很乖,很听话,上课的内容都听懂了,家长就很放心。中美两国家长对孩子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两国间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懂得了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表现。一种是问题教育的理念,一种是去问题教育理念。
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疑问,他们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而老师在回答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跟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学生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我觉得这种教育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注重人的发展。
而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去问题教学的理念。虽然老师也欢迎学生提出问题,但从根本上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问题解决掉,以让学生听懂知识、掌握知识为目的。可以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了问题轻轻松松地走出教室。教师往往把学生的问题都基本解决掉了,才感到自己的教学是有成效的,才感到放心。这种教学的结果必然是使学生过分依赖老师。长期以往,会约束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被扼***了。难怪我们常常在问,为什么中国孩子基础打得好,但越往上学越不如外国的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强?学生怎么都象机器包出来的饺子,全都一个样?这难道不是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导致的结果吗?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对经济、综合国力的作用尤为重要。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而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关键是人才,如何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的当务之急。人才的培养,需要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要有根本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去问题教学转向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自己作为第一线的教师,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今后在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加强自身教育理论的学习,积极学习和贯彻二期课改精神。学习了解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不断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并努力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2、加强专业理论和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问题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和对知识的探究精神。这就需要我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3、在备课和教学中,要以问题教学的理念来指导,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我要不断研究提高问题教学的技巧,提高自己问题教学的能力,真正把问题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4、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教学的新理念。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老观念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听老师的,不敢或不愿提出更多的问题,我今年所教的班级在这点上尤为突出。我认为老师应把问题教学这种新理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彻底打破认为上课只要认真听讲,老师说什么都对,不敢提出不同意见的错误观念,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答案,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教学观念的转变和问题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我愿意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
感谢工会活动让我有机会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托班,他们刚刚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什么也不会,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托班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教孩子们学习叠衣服的过程中,由于托班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小朋友,她的大眼睛就认真地看着我,因为她知道要学新本领了。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孩子会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一起动手尝试。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孩子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孩子上进的风帆,是很值得的。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我们传统的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本组织教育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习题、考试都离不开课本中的内容。而课程改革以来,变动最大的就有我们的教材。课本中鲜艳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多了起来,乏味俗套的问题少了许多。教材的编写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些新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我们教师。
1、研读教材
现在的教材依据学生的情感知识需要进行编写,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在独自阅读课本时也有难以逾越的困难。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因为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将这些难题和问题忽略,相反,它们正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密切注意和着力最重的地方。一个教师,能否在拿到教材后发现这些难点,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础。当然,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根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同时,新教材中人文化的东西逐渐增多,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背后,可能蕴涵的情感、态度极为丰富,想让学生能感悟这些情感,那么教师首先就需要具备从字里行间体悟情感、价值的能力。这也是现在教师所要有的研读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组织教学
如同工程师的建设图纸,医生的医治计划一样,在深入研读教材后,走进课堂前,每一位教师都会在心里对一堂课给出自己的设计。书中提到了一位中学教师,他在对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的代表开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而学生也非常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真可谓是天衣无缝。这样的一节课在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心中绝对是一节无可挑剔的好课,但对于美国代表来说却是一节充满了问号的'怪课:学生的问题去了什么地方?学生既然会回答所有的问题,那还要上课做什么?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都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技能和解决难题上,如果一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记忆知识,都能没有问题了,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种怪现象,当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一年级的小朋友时,他们能回答出22种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大学生时,他们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才在老师的点名下说出了一个答案。难道大学生还不如小朋友吗?不是,关键在于,经过长时间的学校学习和训练,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了。书中,作者把这种教育叫做:去问题教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创造,创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明确一堂课以后学生得到些什么。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发现、思考、合作,让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对未知知识的探求***。
3、走出教材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但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信息量巨大,不用说是教材,就是权威的科学用书也有道不尽的地方。我们的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到社会中的,对于信息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现在很多的教师都将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课堂信息量大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个度,如果喧宾夺主、不分主次,那么就算信息再多,也只能是学生脑中的“过眼云烟”,不能生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更不能激起学生的探求***。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要让丰富的信息充实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导教材。
想象作文训练方法种种
作者:李桂娟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之源;捕捉、创设生活情景中的想象之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养成想象习惯,从而提高写想象作文的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想象方法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科学家的想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之源;捕捉、创设生活情景中的想象之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养成想象习惯,从而提高写想象作文的水平。
一、幻想作文法
丰富少年幻想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注意科学的基础上,在幻想的地里自由翱翔。具体指导方法:运用科幻连环画的内容,去启发学生的幻想;借助刊物报道的科研成果和未来科研项目进行幻想等。如,让学生写《揭开飞碟之谜》《月球上的新居民》《火星探险记》《海地旅游记》等。
二、情景扩充法
想象作文毕竟是作文,它的题材与其他作文同样来源于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源泉,就犹如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社会,善于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多阅读课外书籍,充实作文素材,增强感悟力。特别是要人为地创设或捕捉一些情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思考,学生会釜底抽薪,想象薪火会越燃越旺,从而产生种种天方夜谭、奇特怪异的想象。给学生一个简单概述性情节,让学生根据此情节展开丰富想象,构思出事情的细节内容,扩充为一篇具体生动的文章。给学生提供:“有几个少先队员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只摔伤了的小鹦鹉,他们把小鹦鹉带回家去,精心护理和喂养,当小鹦鹉的伤好后,学生又把它送回树林里去。”当然让学生合理的想象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
三、观察联想法
引导学生观察一种事物,然后启发学生由观察到事物引起的丰富联想。如,引导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看皓月星群后,启发学生从神话传说、星座名称、科学知识等各个角度入手,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最终写出生动新颖的想象作文。
四、画面写意法
书中提到,智育和美育是不可分隔的统一体。科学(智育)与艺术(美育)从总体上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虽说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思维方式和创作过程,二者相互渗透,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最基本条件。《圆的认识》一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那么,圆到底美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美呢?课堂上,一位老师问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正方形、长方形等直线图形相比,圆美在哪里?”(圆是曲线围成的。)“椭圆也是曲线围成的,与其他曲线图形相比,圆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圆很完整,所有半径都相,而且不管怎么对折都是对称的。)“圆的半径处处相等,这与圆的美又有什么相关联系吗?”(所有半径相等,使得圆有一种特殊性,就是无限对称的和谐结构。)“一个图形的对称性越多,图形越完美。”
这一系列的问题,看起来是在不停地追问圆为什么是最美的图形,但这个过程却是在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圆成为了最美的平面图形。至此,以对称美为中心,以数学为载体,以生活为研究对象,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获取、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美感,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理性的探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