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个树洞,树洞里住着一只小松鼠。
春天的一个早晨,小松鼠刚刚睁开眼睛,就看见洞口外面的树枝上,长了一棵绿芽芽。
小松鼠问:“你是一颗能吃的豆豆么?”
绿芽芽摇摇头,说:“我不是豆豆,我是芽芽,我能长成一片树叶。”
天气越来越暖和,绿芽芽舒展开,变成了一片嫩嫩的小叶子。
有一天,忽然又刮风,又下雨,小松鼠急忙跑到洞口,问小树叶:“你这么小,这么嫩,你经得住风吹雨打吗?”
小树叶不但不怕风雨,反而把叶子舒展得更大了。
雨过天晴,小松鼠跑到洞口外面,走到树叶跟前,说:“我真佩服。你当我的小妹妹,我当你的大哥哥,你到我家来住,好么?”
小树叶听了,笑着说:“傻松鼠,我怎么能离开我的树枝呢?离开树枝我就干枯了。”
小松鼠说:“那你快快长大,长大了我们一起玩儿。”
夏天来了,天气真热啊,知了叫得人心烦。
小松鼠去找小树叶玩儿。他钻到绿树叶下面,就像钻进了一顶绿帐篷,啊,真凉快呀!只是小松鼠长大了,毛茸茸的大尾巴只好翘在树叶外面。
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在冷飕飕的秋风中,绿树叶变红了。
小松鼠很奇怪,他问到:“你要变成一朵大红花么?”
红树叶把身子往洞口里探一探,说:“你不知道么?天气一冷,我就穿上红衣了。”
小松鼠看看红叶,觉得她很美,就问她:“你是要当新娘了么?”
红树叶很不好意思,脸儿羞得更红了,她没说话,只摇摇头。
天气虽然越来越冷,但每天天刚亮,红树叶就朝洞里大声喊着:“小松鼠,早安!”
小松鼠揉揉眼睛,也赶紧回答:“红树叶,早安!”
每天早晨,小松鼠的树洞里,闪着柔和的红光。
他知道,这是因为阳光透过红树叶照射进来。
小松鼠从洞里钻出来,他邀请红树叶和他一起去玩儿。
小松鼠兴奋地告诉树叶:“你知道么?在大树的东面,有一座山,山上有很多鸟儿,鸟儿会唱很好听的歌,我们一起去听吧?”
小松鼠越说越高兴,可是红树叶却低声说道:“你又忘了啊,我是树叶啊,怎么能离开大树呢?”
小松鼠听了,有些扫兴,可是每天都有这片红树叶陪他,也是很值得高兴开心的事啊!
红树叶是他最要好的朋友。
又一天,下起了第一场大雨,红树叶把身子贴近小松鼠的洞口,替他挡住了风,挡住了雨,小松鼠的家仍旧很温暖。
雨停了,小松鼠赶紧跑出树洞,他看见红树叶全身湿淋淋的,一滴滴雨珠儿往下滴落。
小松鼠扬起他毛茸茸的大尾巴,替红树叶擦干了雨水。
红树叶依偎着小松鼠的大尾巴,她感觉特别的暖和。
红树叶的颜色更红了,太阳一照,比花儿还红,还好看。
小松鼠越看越觉得她美,就很不好意思地说:“你比花儿还好看,你愿意嫁给我么?”
这一回红树叶没有害羞,她说:“你又忘了么?我是一片树叶啊!怎么能嫁给松鼠呢?”
小松鼠说:“可是,你对我多么好啊、多么亲切啊!你陪我说话,还给我遮风挡雨,你是我的朋友了!”
“那我们就做好朋友吧!”红树叶说。
小松鼠很高兴,把大尾巴围着了红树叶说道:“好朋友永远不分离!”
都说陪伴是的朋友,小松鼠和红树叶就是这样的,他们离不开彼此都能很好的保护对方,是最亲密的朋友知己。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她,没有沉鱼落雁的容貌,没有任何独特的才艺,更加没有无人能及的智慧,然而,她却是世界最富有的人。因为,她给予了爱,收获了爱。
她18岁那一年离开家乡马其顿,来到了那个素有“恶梦之城”之称的加尔各答。在那儿,她看见有病的人无人照看,孤独的男人们和女人们躺在街上等死,成千上万的失去父母的儿童四处游逛……她感觉到了,感觉到了心灵的震憾;她听到了,听到了那一声声的呼唤,寻求她的帮助的呐喊。她脱下修女服,开始了她的救助穷人的工作。
她拥护自己的爱心和行动,用自己至真至善的心灵,帮助那些困难的人们。在街头,她亲手握住快要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在医院,她这个受着病痛折磨的瘦小的修女亲吻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费用;在战争中,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了生活的希望;在危房下,她细心的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她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她心灵中有一盏明亮的灯,它时时刻刻发出光和热,温暖着穷苦人民的心灵,点燃他们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因此,她赢得了那些受到她的帮助的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1979年,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面对着巨大的荣誉,她平静的答道:“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上、病人和孤独的人。这个奖是对贫穷的世界的承认”。
她就是特蕾沙修女,一位满脸皱纹,瘦弱文静的修女,她用自己朴实的语言提醒大家关注贫困的世界。1997年,她去世了,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无数人民冒着倾贫大雨走上街头,为她送行。
美不仅是外在的容貌,漂亮的衣服,更应该是爱的代名词,美只有与爱相结合才能散发出永恒的魅力。
爱心如水,心地清澈如水,本性柔和如水,虚怀沉默如水,只要每一个人,心中充满爱心,乐于助人,世界才会美好,善良与微笑结缘,才会焕发出最美的光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