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走向海洋》,让我认识到海洋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中国则是拥有海洋面积最多的国家,曾经,祖先们害怕大海,于是便毅然而然的选择了陆地生活,而今天我们为了海洋的所属权可以跟其他国家大动干戈,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曾经属于我们的大海。
《走向海洋》中讲到,1817年被囚禁在狱中的拿破仑向与中国通商未果的英国使臣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就在清朝,中国与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失之交臂,郑和下西洋只能是我们拿来安慰自己的一剂良药,从中国近代时开始,中国的海洋领土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被世界列强瓜分,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的海洋事业才慢慢起步,我们建立了一支支雄健的海军,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开始在海洋服役,时至今日,我国已有核潜艇,航母等世界一流武器装备,世界各国已经不敢小视中国,我们现在已有了足够的力量守卫我们的国土,保卫我们的海洋,我们不仅要捍卫我们的权利,更要夺回曾经属于我们的财富,中国这头雄狮已经醒了,但此时的世界以不同以往,我们要想成为海洋强国,还必须依靠国家领导和人民共同努力。现在,世界各国仍对中国虎视眈眈,所以我们要想成长,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知道挫折是成长的代价,失败是前进的动力,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今日的中国正在崛起,海洋强国不再是梦。
回到当今,我们看到那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事件,越南不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南海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疯狂盗采,大片蓝色国土正被邻国蚕食,这一切都是海洋又出给我们的难题?“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已经无法生存,中国雄起已是刻不容缓,为了维护海外权益,捍卫海上通道,我国必须发展海上力量,包括海军建设,加强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把中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我们对外应该持有“不忘国耻,誓死卫国”的态度。我认为,海洋强国之路不是重蹈历史上海洋强国崛起的武力称霸之路,而是通过提升海洋软实力?实现和平崛起?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中国必须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重塑国人的海洋意识,大力培育、提高我国海洋软实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综观世界海洋强国?无不具有强大的海洋科学技术支撑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海洋经济。可以说,只有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才能实现海权强化,保卫蓝色疆土。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呢?这必须得靠国人的努力,尤其是当代我们这些大学生,更应该“丢掉幻想,准备打仗”,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像印度那样,靠大量进口别国武器自然是不行的,这样只能永远跟在别国后面,永远无法自强。
《走向海洋》使我深受教育,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作为一名海南大学的学生,我将不断强化海洋意识,提高专业素养,用科学手段认知海洋,服务社会。为中国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多少年来,一讲到我们祖先对大海的认知,好像多是迷茫,甚至是无知。事实不是这样。
纪录片《走向海洋》用文化的尺度、宽广的视角,告诉世界,告诉我们,告诉子孙,中华民族曾经的海洋文明和历史征程……在片中,我们看到了郑和船队遗落在南中国海的瓷器碎片,看到了祖先开疆拓土打下的领海界柱,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有了别开生面的发现和充满敬畏的仰望。
不能说是中国人第一个认识了海洋,但也决不能说中国人是最后一个走近海洋,更不能动辄就说中国古人没有认识海洋,说我们的先贤只知道黄河。当然,我们决不否认,由于各种局限和自然原因,我们曾错待海洋,但是后人一定要以海洋的胸怀正确评价我们的历史,评价中华民族在走向海洋中的伟大历史功绩。一个正确的历史观,一个客观的文化视角,是我们再次走向海洋的理论锚地和思想海港。
在娱乐充斥我们的文化阵地,挑战着历史底线、道德底线,挑战着一个民族的信仰时,我们期盼有思想、有文化、有艺术含量的作品出现。让人兴奋的是,这次《走向海洋》终于有了新的突破。
《走向海洋》坚持以精确的文献、专家的发言作为叙事基础,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风帆在指南针引航下曾经独占鳌头的历史篇章,说到北宋海外贸易已经“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中国第一个航海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巨大的中国商船,往来于广阔的海洋之上,由此而来的巨额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南宋国库”;“在元朝,隋唐以来利用大运河运送漕粮的方式,改由海运完成”等等,真让人眼前不断发亮。而像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写道:“他们在潮汐理论方面一直比欧洲人先进”;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有幸目睹了帝国强盛的海上事业”;像“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发现"仅广州一地,旅居于此的阿拉伯商人就超过了12万"等等,以多视角调度观察和展示近代化进程的基本样貌时,就不能不让人心头发热了。
《走向海洋》在画面风格上强调与历史相吻合的厚重品质,在远去历史情景的复原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努力使叙事接近典籍的记载又不刻板。譬如说“公元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命令船队在距离卡里卡特5海哩的洋面上抛锚”时,动画用了一个空中俯瞰的角度,来表现“这个截止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最大舰队”的气势,“依靠旗语和钟鼓,抛锚的命令被迅速地传递到317条大船上。868名文官,442名将校,35名通事、180名医生以及1万多士卒、水手、工匠……有条不紊地做着登陆前的准备”,文献数据在这里变得生动起来。而当说到当地国王“小心翼翼地询问使节来访的目的”时,动画则采用了只见身形而不见容貌的手法,把人物神态“活化”的很入情理。
《走向海洋》用一组观战者拍摄的历史照片反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覆灭,令人触目惊心。作品通过类比手法,表现中日两国面对海权时代到来所不同的表现令人深思,日方是特别命令,将《海权论》包括魏源的《海国图志》“译本分发给陆、海军、政治领袖和学校”,“要求每位舰长都随身携带”;而在另一方的中国,却被束之高阁。在这样落后的海洋观念、腐败的政治体制下,即使“师得夷之长技”又能何如?因为此,苦心经营了20年的北洋舰队,在慈禧太后的喧天寿庆声中走向失败,主创者特别引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给丁汝昌的劝降书,观众的感受已经不是苦涩所能包含得了的了。
《走向海洋》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轶闻秘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历史步伐,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不能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走向海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各国争夺海上权益,强国维护海上霸权的现世状况,看得让人惊心动魄;用数据调查反映国人麻木的状况,让人扼腕沉痛。《走向海洋》重点分析了国家迅速发展对海洋资源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状态,把海上安全严峻的问题尖锐地挑了出来,带着人们登临“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临海凭风、长线思考、催人觉醒,这实际才是主创者的真正用意!因为“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这种警策在当下娱乐成风的中国荧屏上实在难得!
由国家海洋局和海军政治部联合主创的《走向海洋》,是2015年度央视一部具有重金属质地的纪录片,为岁尾喧腾的荧屏刮来一阵清新的海风,把在娱乐搞笑的风气中甜腻透了的人们,引向风云际会的海洋,助人觉醒。
区别于过去看过的其他海洋作品,《走向海洋》没有带我们去观览海洋生态奇观,而是在典籍的阅览中,引领人们沿着历史走廊,从地理发现、文化心理、经济生存的角度,诠释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步步深入地把我们带向战略高地,提供了历史厚重、角度新颖、观点鲜明的海洋观。片子一开始就从地理位置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古代东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从历史深处一步步给我们捋过来,中华民族海洋观念的转变进程,说“漫漫绵长的三千余年间,在华夏腹地这个巨大的摇篮里,中华儿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从容不迫地生长繁衍”,他们“把海洋当作底色”。但这并不是古代中国的全部,关注度的深浅是由依存度决定的,这是《走向海洋》立论的基本逻辑,片子还说“古籍记载,住在海边的吴越居民就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海洋性格”,越人是“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而吴国更是“不能一日无舟楫之用。”还有甲骨文中的记载等等,都改变了我们对农耕民族只识耕作不识海洋的一般认识。
《走向海洋》坚持以精确的文献、专家的发言作为叙事基础,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风帆在指南针引航下曾经独占鳌头的历史篇章,说到北宋海外贸易已经“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中国第一个航海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巨大的中国商船,往来于广阔的海洋之上,由此而来的巨额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南宋国库”;“在元朝,隋唐以来利用大运河运送漕粮的方式,改由海运完成”等等,真让人眼前不断发亮。而像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写道:“他们在潮汐理论方面一直比欧洲人先进”;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有幸目睹了帝国强盛的海上事业”;像“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发现‘仅广州一地,旅居于此的阿拉伯商人就超过了12万’”等等,以多视角调度观察和展示近代化进程的基本样貌时,就不能不让人心头发热了。
《走向海洋》在画面风格上强调与历史相吻合的厚重品质,在远去历史情景的复原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努力使叙事接近典籍的记载又不刻板。譬如说“公元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命令船队在距离卡里卡特5海哩的洋面上抛锚”时,动画用了一个空中俯瞰的角度,来表现“这个截止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最大舰队”的气势,“依靠旗语和钟鼓,抛锚的命令被迅速地传递到317条大船上。868名文官,442名将校,35名通事、180名医生以及1万多士卒、水手、工匠……有条不紊地做着登陆前的准备”,文献数据在这里变得生动起来。而当说到当地国王“小心翼翼地询问使节来访的目的”时,动画则采用了只见身形而不见容貌的手法,把人物神态“活化”的很入情理。
《走向海洋》用一组观战者拍摄的历史照片反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覆灭,令人触目惊心。作品通过类比手法,表现中日两国面对海权时代到来所不同的表现令人深思,日方是特别命令,将《海权论》包括魏源的《海国图志》“译本分发给陆、海军、政治领袖和学校”,“要求每位舰长都随身携带”;而在另一方的中国,却被束之高阁。在这样落后的海洋观念、腐-败的政治体制下,即使“师得夷之长技”又能何如?因为此,苦心经营了20年的北洋舰队,在慈禧太后的喧天寿庆声中走向失败,主创者特别引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给丁汝昌的劝降书,观众的感受已经不是苦涩所能包含得了的了。
《走向海洋》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轶闻秘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历史步伐,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不能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走向海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各国争夺海上权益,强国维护海上霸权的现世状况,看得让人惊心动魄;用数据调查反映国人麻木的状况,让人扼腕沉痛;讲到***有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钓-鱼-岛问题中,“主权属我”的`前提被长期忽略甚至有意删去,更让人贲张而坐不住了。《走向海洋》重点分析了国家迅速发展对海洋资源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状态,把海上安全严峻的问题尖锐地挑了出来,带着人们登临“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临海凭风、长线思考、催人觉醒,这实际才是主创者的真正用意!因为“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这种警策在当下娱乐成风的中国荧屏上实在难得!
主创者以“一名驻守南沙的战士惊奇地发现”来结尾,让在全片中一直内敛的激-情迸发出来,说“中国的疆域不是一只雄鸡,更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是奔腾不息的火焰,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火炬的托盘和手柄。”其实,这不是结尾!这是对我们走向海洋热情的激发!就作品本身而言,《走向海洋》还只是从历史角度、时代高度,以视听理论的形式,对我们意识缺失的一种唤醒,这还是第一步,还没有真正深入海洋,还没有从人本角度对海洋更加细微地关怀与体察,还存在着因为刻意讲求技术严谨而洒脱不足的缺憾。当然,能在影视大-片刻意追求富丽堂皇的流风所及中求得鹤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有《走向海洋》的勇气已经值得称道了。海洋,这个国际纪录片创作的永动主题,曾经催生了《飘网渔船》《蓝色星球》《海豚湾》,和雅克.贝汉的《海洋》,它们是西方人关注海洋生存权益在纪录片上的反映。而我们有关海洋的作品却太少,曾经有过的也只能是沿着海岸线梭巡的小玩艺,眼界甚至没有越过自己的大陆架。说到底,这不是纪录片本身的事,这是整体性海洋意识薄弱的一个映照。现在,有了《走向海洋》的开头,有了一个专门从事海洋拍摄的群体,有了一群热衷于海洋的纪录片人,用纪录片的国际语汇把中国海洋的美丽与深邃推介给全世界的观众,产生中国人自己的海洋大-片还远吗?
《走向海洋》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轶闻秘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历史步伐,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不能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走向海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各国争夺海上权益,强国维护海上霸权的现世状况,看得让人惊心动魄;用数据调查反映国人麻木的状况,让人扼腕沉痛;《走向海洋》重点分析了国家迅速发展对海洋资源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状态,把海上安全严峻的问题尖锐地挑了出来,带着人们登临“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临海凭风、长线思考、催人觉醒,这实际才是主创者的真正用意!因为“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这种警策在当下娱乐成风的中国荧屏上实在难得!
主创者以“一名驻守南沙的战士惊奇地发现”来结尾,让在全片中一直内敛的激情迸发出来,说“中国的疆域不是一只雄鸡,更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是奔腾不息的火焰,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火炬的托盘和手柄。”其实,这不是结尾!这是对我们走向海洋热情的激发!就作品本身而言,《走向海洋》还只是从历史角度、时代高度,以视听理论的形式,对我们意识缺失的一种唤醒,这还是第一步,还没有真正深入海洋,还没有从人本角度对海洋更加细微地关怀与体察,还存在着因为刻意讲求技术严谨而洒脱不足的缺憾。当然,能在影视大片刻意追求富丽堂皇的流风所及中求得鹤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有《走向海洋》的勇气已经值得称道了。海洋,这个国际纪录片创作的永动主题,曾经催生了《飘网渔船》《蓝色星球》《海豚湾》,和雅克.贝汉的《海洋》,它们是西方人关注海洋生存权益在纪录片上的反映。而我们有关海洋的作品却太少,曾经有过的也只能是沿着海岸线梭巡的小玩艺,眼界甚至没有越过自己的大陆架。说到底,这不是纪录片本身的事,这是整体性海洋意识薄弱的一个映照。现在,有了《走向海洋》的开头,有了一个专门从事海洋拍摄的群体,有了一群热衷于海洋的纪录片人,用纪录片的国际语汇把中国海洋的美丽与深邃推介给全世界的观众,产生中国人自己的海洋大片还远吗?
大海是我们的摇篮,大海是我们的母亲,大海是我们的家。我们为了更好地生活,却忘了这个伟大的母亲,忘了这美好的家。
我没见过真正的海,没听过大海的笑声,没感受过大海的哭泪,只在电视上看到,可读了这本书,我真正认识了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的家乡:海洋!
大海也是个巨大的蓝色宝库,有着可爱而奇特的海洋生物,里面有丰富的生活必不可少的石油,有着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真是太美了!
我们从书中了解到:地球表面不仅有土黄色、黑色、绿色,还有宝石一样的蓝色海洋,她让地球变得更美!
大海占地球表面的71%,而陆地只占29%,其实只是我们不爱护海洋,不爱护树木,这位妈妈发火了,变成海啸来惩罚我们。
这本书的作者是仝开健,是著名的作家,他向我们讲述了他探索海洋、了解海洋、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的精神。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时,海风阵阵,海浪冲击着岸边的石块,“哗——哗——”溅起数尺海水。有时,万里无风,海浪平静,宛似不在流动。大海,你是那么波澜壮阔,又是那么水平如镜。你,曾是一个神秘的.名词;你,掌控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曾经,幽深的大海是全人类的梦魇。面对波澜不定的大海,祖先们选择了黄土。但也有为了生活选择了大海,因为他们,开始有了造船技术。英明的皇帝总是把目光投向海洋,秦、唐、宋的皇帝亦是如此。如果说秦朝对外贸易只是展望,那么唐朝时是发展,宋朝时是到了高潮。特别是宋朝的造船业更是到了领先全世界的地步。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到了明朝,明太祖禁了海,明成祖又让郑和下西洋以示龙威,那时,没有哪一国家敢与中国斗争,因为当时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好的船只,最强的水师。但到了清朝时,国家开始闭关自守,控制对海洋的发展,到了后来,甚至没有一只纪律严明、实力强大的海军。最终,被多国轻而易举地打破海防,进行入侵,全国危机,一条条耻辱的不平等条约出现。在共产党的努力下,打退了敌人,收复大半失地,成立了新中国。
***说过“毕其功于一役,建设三峡大坝,让江水造福于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要建设‘海上长城’、‘海上铁路’。”于是,在中央的指示下,在肖劲光将领的指挥下,一只在泥团里练习的船员迅速成长为一只强大的海军……
沧海桑田,一切的变化都是如此之大。有人鼓励发展海洋,有人禁海。不过,这都己经过去了,没必再要去责备古人。海洋是人类的未来,如何振兴中华,这只能靠我们自己,最起码要保护海洋,如何保护海洋,就必须要先走向海洋、认识海洋、亲近海洋!然而资料显示中国人有维权意识,但是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在调查中较为明显。比如对西方奉为历史教育经典著作的《海权论》,九成多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阅读过或从未听说过该书。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连最基本的认识海洋都没有做到。
陆地的能源渐渐不足,人们把目光投向海洋。据估计,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热液矿藏,已发现30多处矿床,仅美国在加拉帕戈斯裂谷储量就达2500万吨。中国在南海和东海发现了可燃冰,据测算,仅中国南海的可燃冰资源量就达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于中国目前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1/2。还有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煤、铁等固体矿产,海滨砂矿。浩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等着我们去合理开发建设。
我国也投入了60亿来建设了一个海洋石油开采平台,“海洋石油981”。我国几家大型海洋石油公司都跻身世界五百强,更有甚者名列前茅。这都是我国开发海洋取得可喜成果。
然而,问题是,过度开发导致的危害也很严峻,石油及其炼制品(汽油、煤油、柴油等在开采、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是目前一种世界性的严重的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的环境不只是一个口号!
而为了这些丰富能源,一些列强甚至是周围的并不是强国的国家纷纷抢夺我国岛屿。我们必须维护我们的海权,保护我们的海上领土!只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海浪滔滔,海风阵阵,似乎在诉说着“谁能掌控海洋,谁就能掌控这个世纪的经济。”再望去,幽暗的海洋,一眼望不到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