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身边,有很多正能量。
有一天,我和妈妈吃拉面,旁边坐着一对母子。等着热气腾腾的拉面上桌后,那位妈妈给儿子盛了一小碗,儿子只吃了几口就不吃了,跟妈妈说:“我不吃拉面了,我要吃米饭。”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我们不能浪费粮食,你把面条吃完我就给你米饭。”可那孩子就是不领情,哇哇大哭,还说着:“我就要吃米饭!”“不行!”刚才还温柔的妈妈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我说过了,不能浪费,你想想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就让你这么浪费了,他们该多么伤心。”“对不起,妈妈,我错了。”那孩子听了妈妈的话,非常惭愧,乖乖地把面条全部吃完了。看到这,我和妈妈相视一笑。
唐代李绅写过一首诗《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滴汗一粒粮,爱惜粮食,就是对农民伯伯最好的回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种勤俭节约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那天,我的心情异常难受,因为我不但遭到老师的批评,还一出校门就遇到了大雨。在这个天气里,所有人都忙着赶回家,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带伞,我也是其中之一。
等了很久,很久……但是,公交车始终没有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不禁心灰意冷,准备就打的回家。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天气打的的人竟如此之多,每一辆的士里面都塞满了人。我顿时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回家:究竟该走回家、坐公交车、还是打的回家?就在这时,一辆空的的士车从我眼前晃过,我顿时眉开眼笑,心想:功夫不负有心人,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你给盼来了,哈哈哈……可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向他招手,可那辆的士车竟理都没理我一下,就向一个中年人开去,我的心境顿时如同刚刚着了火的火堆又被浇灭了。
那个中年人挺高,似乎有1米76左右的身材,一个如同篮球般的脑袋,戴着一副眼睛,似乎度数还挺高,穿着一身运动服,看起来应该是一个刚刚正在附近健身的人。我本想上去跟他说一下,这车是我先拦的,但见他这幅打扮,我似乎有胆怯了,怕他用强壮的肌肉将我给狠狠地揍一顿。所以我只好躲在一旁默默地等待着下一辆的士,还时不时的向一旁那个被中年人抢走的的士瞄几眼,令我惊奇的是,那位中年人似乎并没有上那辆的士,而是再跟那辆的士的主人说着什么,我心想:机会来了,趁他虚要他命。于是我冲了过去,对那位中年人说:“你应该不上这辆的士吧,将他让给我行不。”我用微小的`如同苍蝇般的声音向那位中年人请求道。“哦,小弟弟你来了,我刚刚看到你先招手的,正准备让这位司机先载你回家呢,天这么黑,你家人也怪担心的。”虽然他是这么说的,但我却想:你会这么好心?我告诉你,其实骗小孩子也是要有技术含量的,照我看来,你这就是想让我不好意思上车,然后将车让给你,没错吧。“谢谢你,叔叔!”我毫不犹豫的说道,因为我相信我的直觉是正确的,他就是想让我将车让给他,我岂能让他得逞呢?于是说完,我就迫不及待的上了车,以防这位中年人突然改变主意,和防止雨水继续淋到我的衣服和书包上,在车子发动前我也对这位中年人说了句“谢谢”才离去。
在车上,我和司机先生不由得就开始聊起了海阔天空,于是扯来扯去,我一不小心就把聊天的内容扯到了刚才的中年人身上去。于是刚一提到中年人,这位伟大的司机先生就说这位中年人这样好,那样好,结果扯到最后我都不知道他到底哪里好了。司机先生还说:“现在这个社会,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哦!小弟弟,今天你见到他真是你的福气哦,以后一定要多向这位年轻人学习!”于是,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就说:“他究竟哪里好了?我怎么就没看出来?”“他呀,什么都好,我自己觉得啊,他人品这方面最好,你看啊,他即使是再大雨倾盆的晚上,还把车让给了你,这不是一种我们都应该有的品质吗?”司机笑道。“这有什么了不起,我又不是不能做到。”我倔强的说道。“可是当你在遇到这种天气的时候,你还会帮助别人吗?”司机还是笑道。我不由地沉默了下去,因为我知道我肯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在这一刻,我不由得开始有点佩服那个中年人了。
回到家中,我仔细回想了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发现我的身边竟存在着如此多的正能量,正是这些正能量在推动着我,让我做各种各样的帮助他人的事,正是这些正能量,让我懂得了谦让,懂得了爱身边的人。希望这些正能量化作春风,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温暖。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认为抄袭作业也是如此。
首先谈谈为什么抄袭作业。初三的来临,使学生们的压力猛然增大了,每天除了正常上课,还“霸占”了我们的午自习,而且外加一个小时的晚自习,每天五门功课都有不少作业,回到家至少六点左右,写的快还得十点左右,还得复习、预习、背诵……就这样,一些人干脆不写了,第二天早上,早早来到学校,急急忙忙拿着别人的作业抄了起来,当然,也有夜里苦思冥想想不出来的,只好拿着别人的`作业本“借鉴”一番,也有想不出来,聚在一起,边讨论边写的。
第一种人,纯粹是不完成作业,早上到学校抄作业。这种人,一点儿脑子也不动,只想抄现成的,就好比把别人吃剩下的东西又吃了一遍,一点“味道”也没有了。日久天长,他们就完全依靠别人,自己不会思考,到的时候,就抓耳挠腮,要么胡乱写,要么想尽一切办法去抄袭,还有的干脆就交白卷了。这种人,学习好得了么?
第二种人,虽然苦思冥想,动脑筋了,但是拿到别人的作业,想也不想就抄了起来,这种人,只会做自己会做的题,稍有一点儿难度,就选择放弃,一心想着去朝别人的,换个类似的题,就又不会做了。
第三种人是共同讨论,是思想火花的碰撞,一旦碰上了,难题也便迎刃而解。
同时抄袭,但三种人的本质是不同的,一种是埋头苦抄,一种是思考了,但没有想出来,拿起别人的作业本就抄,还有一种就是火花的碰撞,共同想,共同写。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种人抄袭作业的利弊。
第一种人是多数师长反对的做法,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应付老师,逃避批评的一种简单方法,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毁了自己。第二种人虽然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想的不全面、不具体,其实,只要给他一点儿提示,就会迎刃而解。第三种人不能完全是抄袭,只是互相给个提示,这样,火花碰撞,答案也便出来了。
因此,抄袭作业也并不是不可以,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也就是说,抄袭作业时看你怎么抄,是不顾一切,埋头苦抄,是动了脑筋,依靠别人,还是火花的碰撞呢?如果你上课一点儿也没听,那就只能不顾一切,埋头苦抄了,如果是一知半解,只能依靠别人了,如果你真是聚精会神,那么一定是火花的碰撞了。因此,只有上课认真听讲,才能避免抄袭行为。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正能量”的话题
拥有正能量的人,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新鲜事物都想尝试一下,会带你去尝一家新的餐厅,带你去看一场口碑不错的电影,带你去体验新推出的娱乐节目,带你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你会发现世界很大,值得用罄一生去不断尝试。
那什么是正能量呢?顾名思义。正能量就是正面能量;正向能量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的传递正能量呢?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有一次,放学回家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拉白菜的老大爷。骑着一辆三轮车向上坡骑。他骑得十分吃力,我连忙走上帮忙,可正在这个时候,有几个高年级的大哥哥也来帮忙。他们比我大,力气也比我大。他们用力的推着,脸红得像一个成熟的番茄,我也走向车,加入了他们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推了上去。此时,我心中美极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有一次,我和妈妈从老家回来,坐在六路公共汽车上。妈妈坐在后排,我坐在离车门较近的座位上,玩妈妈手机上的游戏。
我玩得正兴致勃勃,突然车停了,上来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可是,车上的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了,老爷爷和老奶奶只好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车一开动他们就摇摇晃晃地站不稳。
车又停了,车灯也亮了,又上来几个人,车上更拥挤了。这时,一个小伙子站起来分开别人对老爷爷说:“您老人家来坐这个座位吧,我就要下了。”老爷爷让老奶奶坐,老奶奶让老爷爷坐,两个人推让着。这时,原来坐在小伙子旁边的一个姑娘站起来说:“您二老坐在一起吧!”两个老人说了声“谢谢”才落座了。
小伙子一直站在我身边,我听见他在低声咳嗽。过了好几站,他才下车,借着路灯,我看见他进了武警医院。这时,老爷爷说:“这小伙子可能是有病了,可他把座位却让给了我们。真是个好人啊!”
可见,传递正能量不仅需要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而且心中还要想着宽容大度广阔而坦荡的胸怀,自信和坚持的感染力量,有时刻释放鼓励,给自己也给他人的精神。
同学们,让我们来一起传递正能量吧!
一件小事,但它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反映的是爱的传递,它才以加速度发酵,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暖,因为它传递的是正能量,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
犹太作家威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曾经一度,因“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极端事件,让我们有过道德下降的担忧和焦虑。同时,每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着一种渴望,渴望我们这个社会少点冷漠多点温暖,渴望人与人之间少点戒备多点相助。任由世事变迁,爱与善终是社会的主流、时代的潮流。从这件小事的加速度发酵、传播,不难看到它带给人们内心的触动和产生的共鸣。
大家对这种爱心产生温暖的感觉,源于人与人之间那种最为宝贵的理解和对善的认同。正是这种理解和认同,穿透了世间的冷漠与轻视,用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
爱心,被看作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最高尚的情操,是人类良知的生动展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乏善心和爱心,只是在等待一个被触发的机会。当一个人被感动之时,也是他的爱心和善心被触发之时。让人“一看就暖和”的温柔,这是激发了我们内心柔软与善意的温情。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深刻铭记。
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评论,“总希望自己是这温暖链条上的一分子,让这样善的传递不在我身上断掉”。正如有人认为,此事释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责任传递下去。
在现实中,“正能量”带来的正效应确实不少。我们身边有阿里木带给我们的感动,他靠卖烤肉资助贫寒学子,而不少人专程去“捧场”,这里面有感动,也有“正能量”的传递。
社会需要爱,时代呼唤爱。对善行、对爱心的感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显示感动的勇气,一种传递感动的行动。传递感动,就是“正能量”的传递。爱心无价,不分大小,“正能量”也没有强弱之分。爱心是春风,可以温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是火炬,可以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爱心是担当,是奉献,也意味着收获。爱心照亮四周,同时也温暖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完美自己,升华自己,幸福自己。送人玫瑰手留香,那是一种心灵的沟通、相互的给予、共同的追求。
我们不盲目伟大,我们只做伟大的一个分子,我们的社会就会伟大,我们的民族就会伟大,我们的国家就会伟大,让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
每当看见自己的文章被整篇抄袭发表在网络里时,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怎么可以昧着良心把别人的文章换上自己的名字去发表呢?怎么会那么恬不知耻?真的很想把那些个复制我文章的人拽过来就地正法,可是面对那一个个找不到主人在哪里的网名时,心揪得很疼很疼,却真的是望而兴叹,可也无能为力。
红袖的每篇文章下面都有注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红袖添香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和个人一律不得转载。”可是那一双双清澈明媚的大眼睛,难道没有看见这些字吗?为什么还要将别人的文章占为己有,堂而皇之地换上自己的名字放到网站里?
有那个本事,你就写,没那个本事你就欣赏,觉得好,你要注明作者和出处,觉得不好,你可以指正和批评,可是,你为何要整篇连文章标题都复制过去?你没想到原创作者的'心情吗?你没想到如果是你自己的文章被别人换了名字整篇抄袭,你心中是何滋味吗?
人心都是肉长的,中国人的素质何时才能提上去?你不知道你抄袭了原创作者的文章给她带来多大的伤害和痛楚吗?因为我不知道你是谁?因为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我要不回那原本是我自己的东西,你跟索马里海盗又有什么区别呢?你连他们都不如,他们还敢光明正大地去抢,你呢?只能像只缩头乌龟般把别人的文章换上你自己的名字,心惊胆颤地放到自以为原创作者本人看不到的地方,你可知道这世上没有不通风的墙,你可知道网络的最大好处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亲眼目睹到所有的动态和变化?
你可真是卑鄙无耻,没有那个能力干嘛去抄袭别人的文章?没有那个能力就做你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好了,干嘛整篇抄袭别人的文章?面对那样荒诞的抄袭者,我真的恨得牙根痒痒。也许很多作者都遇到过自己文章被抄袭之事,可是也像我一样无能为力吧。
红袖不是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吗?可是红袖到底都是怎么保护我们的?仅仅凭着那篇尾的几个字,就能保护得了我们的著作权吗?红袖该给我们原创作者建立一个很好的保护措施了。
因为信任红袖,才把自己的文章放进来让红袖帮忙保存收藏和管理,可是红袖是怎么保存的?红袖是怎么保护的?到处网站都流失着我们原创作者被那些无耻之徒换了名字的文章,我们能怎样?我们只能怨红袖,我们只能怨那些无德之人,我们也只能怨自己,干嘛写的文章去让人家喜欢吗?可是喜欢了,就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欣赏,即使想搬走也要注明原创作者和出处吧?
真真地伤了心,真真地费了神。只愿那些英雄豪杰们高抬贵手吧,给原创作者保留一颗完整的心、完好的文吧。
《负建筑》,英语翻译“defeated architecture”(虽然原文是日语,但可以通过英语译名更好理解)“被击败的建筑”。中文翻译成“负建筑”,似乎更多了一层意思,显得意味深长。负既是胜负的“负”,也是正负的“负”,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将提到的是一种与当下流行建筑形式对立的观点。
《负建筑》一共三章,第一章:分割、批评、形式;第二章:透明、民主与唯物论;第三章:品牌、虚拟、圈地运动。整本书是很多文章的集合,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每篇文章也关注不同方面,但始终有一种共同的暗语:现在的建筑是失败的物。作者对于现在建筑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序言开始,书中包含的内容就极其丰富,隈研吾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也不仅仅是设计,他所思考的是现在整个建筑业面临的问题。《负建筑》从序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悲观的情绪。1995年以后那段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大地震、911事件、奥姆教(日本的邪教组织)恐怖主义活动等广泛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大事记——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事物。
“大地震使得建筑物及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疑。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正是建筑物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脆弱的。地震中受损失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这一部分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
这个观点书中多次提到的,尽管现代主义利用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扩张了其影响,但是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这两者实质上是互为关联的。地震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了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也同时动摇了现代主义。
“建筑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的矛头所指。”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缘由可以有很多:
1.建筑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都愿意把建筑物建的更醒目更招摇,建筑的益发庞大,而且视觉效果比实际更大。越大越招人厌恶。
2.建筑物消耗大量资源,且这些材料都无法回归泥土。
3.建筑物的不可逆性,不喜欢或者不满意的建筑一旦建成,会长时间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诸多痛苦。
这三点是建筑负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建筑的长处。由于社会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所以在建筑物已经供大于求的今天,建筑业仍然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政府还出台了很多刺激性措施。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多种关于建筑物的规范和规定,作者指出这些都只是对建筑物外形有了约束,但对建筑行为本身没有限制。“进而言之,相比于建筑物本身,社会更需要的是建筑行为。”不仅仅是建筑业本身的规模大幅度增加,社会同时也需要建筑业带来的很多相关产业:家具、家用电器、私家花园等等。
作者提到了两种激励性措施,一: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政府财政行为。针对一战后住房紧缺的问题,欧洲国家有计划的建设公共集体住宅;美国则积极鼓励民众建设独立的私人住宅,唤醒和激发个人的建筑***。美国的住房政策卓有成效,背负房贷的人们为了偿还房贷成为房奴,努力工作;而且有房贷的人在政治上也有保守的倾向,有利于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因为各种原因,确定建筑是需要被建造的。而建筑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没有人更够严格控制。通常人们认为把从建筑建筑物区别于周围环境是必须的,建筑应该独立于周围环境,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今天。一个建筑项目确定后,先划分用地范围,区分于周围土地;其次设计平面,进行建设。这两次分割使得建筑非常大且惹眼。对此,作者提到了建筑和空间结合的观点。“土地是无法分割的,它绵延不绝的像四周延伸,就土地而言,大小这种说法没有意义。从大的范围来看建筑或许也可以像散落在地上的花瓣或小石头,成为赏心悦目的东西。”
在物质方面,建筑物应该同周围事物统一起来的。作者把那种使用重新变回泥土的传统材料(文中提到一种南美的土砖)的做法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施工方法说成是怀旧,因为真的是这一技术彻底推翻了建筑就是物质的浪费这一建筑定义。因为它,建筑也许就不会再浪费物质;因为它,建筑也许会使物质再生;因为它,建筑也许会成为物质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书中有多篇文章谈到现代主义建筑,作者观点的关键词是“建筑商品化。”在这个时代,建筑成为了一种商品,一种普通大众也触手可及的商品。在日本甚至出现一种现象,越来越
多的广告代理参与到建筑这个领域。在面对“建筑商品化”这种经济问题时广告商才是专家,他们有远远超过建筑师数倍的知识和技巧,他们充分利用广告、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展开工作。最初,广告代理商仅仅是为了更好的促销宣传来参与项目;慢慢的广告代理商开始自己策划、拟定新的建筑项目,似乎成为了建筑界的主角。最后出现一种模式,广告代理商选定建筑用地,决定建筑性质、规模、目标销售群体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建筑师沦落到了广告代理商的包装人的位置上。建筑师要做的只是把这些已经设定好的建筑群加上漂亮的包装纸,标上“由某某建筑师设计”的署名。在“建筑商品化”的现实情况里,这种做法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确,作为商品最重要的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易懂的视觉表现力,必须有一种让人一看就为之心动的包装,很多时候人们关心的不是包装背后的事件,而是包装的强烈视觉表现力。
如果说“建筑商品化”就是现实环境,那只有识时务者才是俊杰了。作者评价现代主义的两位大师柯布西耶,密斯就是因为看清楚了这有决定意义的事实,才取得最终胜利的`。人们通常对与商品的理解:商品必须是可以移动带走、独立的东西,所以建筑需要和环境分割开来,这样人们才能把建筑作为商品接受。对此,作者认为大师作出了“正确的”反应。
风格派设计的建筑更通透,使得“生命的红色血液在空间中流动,空间是动态的。”但是风格派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作品商品化,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高于社会的艺术,作者认风格派在这点上表现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幼稚。艺术和社会只能通过商品化,才能建立沟通,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像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早就用底座或画框将其明确独立出来,建筑也面临这种问题。当然柯布西耶、密斯成为现代主义的胜利者,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将作品商品化,另一重要原因是新技术。柯布西耶和密斯首要考虑的就是表现出先进技术,与表现空间流动性的相比,他们更看重介绍新技术。战争理论被运用在建筑上,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简单敏锐的东西战胜复杂脆弱的东西,就是这样。
按隈研吾的说法,柯布西耶和密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主义大师可以归纳为为4个原因:
1.一战以后,百废待兴,住宅建筑紧缺(当然这点对于那个时代建筑师都是同样的)。
2.两者都善于运动新技术,且及时地表现新技术。
3.两者对于古典思想都大加批判,并将这种批评贯彻设计始终。
4.两者都注意到了将建筑商品化,迎合了中产阶级的需要,积极取悦成为了慢慢成为主流的中产阶级。
我们可以从这4个原因解读大师的作品,虽然也并不准确,但隈研吾的思考角度确实让读者有一种“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的感觉。
长城下的竹屋修建以后,隈研吾在中国的人气大涨,很多杂志都喜欢刊登他的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作品拍摄效果很好,图片非常吸引人。书中隈研吾在谈及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民主主义理想时,提到了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赖特其思想深处无疑是民主主义的,证据就是他注重自由而动态的空间,赖特不断追求不限制人们活动的自由空间,但是同时赖特又十分清楚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照片要传达出动态效果的局限性。要在照片上传达动态空间的感觉很难,人们只有在看到屋顶上向外伸出的大屋檐的时候才能察觉到空间是动态的,于是赖特反复使用悬挑这个要素。再加上拍摄时透视效果,照片更一步加强了悬挑屋檐在空中伸展的动态。赖特在立面上也做了尝试,他墙上加平行的装饰,使得照片可以夸大平行的动态。
照片这一媒介影响了20世纪建筑的设计的发展方向。作者并不认为追求民主主义的个人和媒体世界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同时也指出有时媒体通过炒作某人,会使得以这个人为象征的整个团体都忽略自身的缺陷。相对的,有些在极其优秀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无法通过相片来表达空间的舒适感,无法获得“权威颁发的、二元视觉的原因证书”,这些不奢望媒体炒作的作品,自然就很难受到权威的好评。
不过事实就是这样。“在空间方面,媒体炒作已经被看作是认识空间存在的必要条件。就这样,某些适宜上镜的特点词汇,诸如“悬臂”、“护墙板”等等,风靡了整个世界。”图像反过来影响了建筑,建筑师为了能获取更好的二维图像,刻意使用这一些要素。作者得能出了这种结论,当然在他自己的设计中也有考虑建筑形态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空间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
整本书收录很多文章,内容很丰富。其中书中还提到,最近十几年,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作者将这些荣誉归功于日本那些大型综合建筑公司不遗余力的支持。“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但是我觉得更多是日本建筑师的一种自谦自省,日本建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细致,和自然材料的运用确实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正能量是指引人们前进的灯塔、是鼓动人们前进的风帆和是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奋斗的纽带。社会需要爱,时代呼唤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正能量。
寻找微尘的踪迹,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新名词——正能量。它把微尘融入其中。起初微尘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逐渐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再后来,以微尘命名的爱心群体,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
2013在我们身边,红飘带、微尘等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入到传播“正能量”的洪流中。
生活中,“正能量”带来的正效应确实不少。正如我们在生活中,阿里木带给我们的感动,他靠卖烤肉资助贫寒学子,而不少人专程去“捧场”,这里面有感动,也有“正能量”的传递。还有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被压断双腿。
其实,在我们有困难时、无助时、烦闷时,在我们渴望他人帮助时,我们也需要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环境,这样,这些烦恼就可以化为乌有了。
现在,当美丽这一并不新颖的词汇与中国、青岛相连时,给人的感受是全新的,它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个动词!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