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生于土;味,凝于火。
这便是“灶”。
小时候,最向往灶房。是麦秆熟透的香气,刚劈的木柴幽幽的淡香,放久的木柴醇厚的浓香,长年累月的烟尘味,还有一股愈淡愈浓的乡土气息,都令我小小的内心溢满了欢喜和满足。
阿婆与邻里笑着走来,把我打发走,自己在灶房里忙碌起来。等我再来看时,阿婆已准备好“烧锅”了。她扔了一根火柴进灶肚,斑驳的泥墙上零星几点火的影。起初,麦秆烧得微卷,只听到几声细碎的“噼里啪啦”,轻巧、可爱。不一会儿,火才大片大片烧起来,墙上映红了一片,成熟的香气一下子饱满了。蓦地,一声闷响,震散了烟尘,在灶肚里回荡,将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起来——阿婆抖擞精神,娴熟地拉起风箱。那风箱的摩擦、振动的快慢、强弱,全凭她一手操控。还有火势的起伏,灶肚里的回响,随着长拉、短拉、快拉、慢拉的节奏变动,宛如一首浑然天成的自然杰作——是大江淘沙,是秋雁一鸣,是空谷长风,是“独坐幽篁里”的'意境,是“过桥千尺浪”的豪气,是“风急天高”的悲壮,又是“大道无痕”的简单和质朴,犹如乡间黑土地上的车辙,是历史的痕迹,是过去的味道,是天与人的合作……等到掀开锅盖,浑身上下的细胞都能感受到一场盛宴的到来——香喷喷的白米饭,肥而不腻的红烧肉,绿得滴水的青菜,任何平凡的食材都能呈现它独特的美。
生活,这么多就够了。
过去,是土灶的时代;现在,是电饭煲的时代。但快与不快,简单与繁琐又有多大区别呢?我只是怀念只有老灶才烧得出的原汁原味的锅巴,只有老灶才烧得出的纯正红烧肉,也只有老灶才烧得出农人平淡的内心和对生活别无他求的朴实。难道一种文化的诞生非要拿另一种文化作祭奠吗?难道一个世纪以后,我们的后人就再也听不到风箱的“呼呼”声了吗?
无他,我只是怀念风箱里的那些声音。
那是久处都市唯一牵动我心的声音。
“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想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经过多少失败,经过多少等待,告诉自己要忍耐。掌声想起来,我心里更明白,你的爱与我同在。”这是妈妈常常在我耳边哼唱一首歌。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一种十分美好的声音—掌声。它能让人感到开心,感动;体会付出艰辛后的认可与回报;它能令人震撼,甚至还能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力量。
19xx年,一位来自沈阳的父亲带着他x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寻找他们的北京音乐梦。儿子从小就很喜欢弹钢琴,父亲希望儿子的梦想能在音乐气氛浓郁的首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为儿子请来钢琴老师,可老师只教了儿子一段简单乐谱,就摇起脑袋说这孩子比一般人笨,反应也慢,将来肯定考不上音乐学院,还是趁早别浪费精力了。儿子听后别提多沮丧、灰心了,父子俩回到了老家。刚回到学校,正赶上在开联欢会,老师和同学们知道儿子的特长,热情地推举儿子弹几首曲子,儿子被老师感动了,决定弹上几首作为自己告别钢琴的演出。几首曲子弹下来,当儿子正想离开时,掌声响起来,久久没停下……就在连绵不断地掌声中,迎着老师同学们赞赏的目光,儿子作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我要学钢琴,我一定要学好
凭借着同学、老师、父亲对他的希望,儿子非常努力的学琴。两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xx音乐学院附小;十年后,他被誉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他,就是xx。
啊!掌声多么美好,人生的掌声永不能停息,它永远激励人们追求完美!它比金灿灿的黄金更加珍贵!让掌声响起来,人生需要掌声,掌声,无疑是最美好的!
中国有很多传统佳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元宵节。
传说,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又称灯节。按民间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燃灯放焰,或出门赏月,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一直听妈妈说,在元宵节的晚上,上海的城隍庙,有灯会,可热闹了。
去年元宵节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城隍庙,我们首先来到了最热闹也最拥挤的九曲桥,桥上游人胸贴着背,肩挨着肩,观赏着在湖面上的民族彩灯。我们也一起挤入了人群,彩灯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真是绚丽多彩:天女撒花灯。七仙女下凡灯。还有八仙过海灯……一座座彩灯真像一位位仙人来到了人间。
看完了彩灯,我们又来到了猜灯谜的地方。我拉着妈妈来到了几排灯笼下面,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那是什么呀?“那是灯笼”妈妈不紧不慢地说”上面不少灯谜呢”我问妈妈”灯谜是什么?”“灯谜是一种传统的元宵活动,其实就是猜谜语。”
我仰起头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我想:有什么葡萄是上有毛,下也有毛的?我便去问妈妈,妈妈听了,笑了起来,说“是眼睛啊!”我反驳妈妈说错了,但妈妈指着脸对我说:“你看,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我一下子明白了。
这一次的灯会真难忘,元宵节真的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传统佳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