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主要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物原理,明确了说明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特征。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和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因此,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说明文的类型,明确了说明文的类型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在说明什么,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明确了说明的对象,就容易准确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也才能有效提高说明文的阅读效果和教学效果。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以抓紧时间用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这样,只会剥夺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对字词的敏感主要是读出来的,所以如果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领悟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和科学性,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从读中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布置朗读任务:把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
由于之前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已触摸到文字的“温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中。在学生朗读时,我又巧妙地对语言特点进行点拨。随后,我还通过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的方式,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质,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一个数字、一个举例、一个比方,都在学生在朗读中成为他们对文字宣泄的载体。既让学生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质,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写说明文,如果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所介绍的知识就不能表达准确,甚至还可能使人产生误解。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多样和灵活,必须以准确为前提。在准确的前提下,文章可以用平实的语言说明,同时也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
在明确了阅读教学说明文应该解决的以上问题后,我们可以采用一篇带几篇教学法,即根据教学需要,把联系紧密或有相同之处的教材编成一组,统一安排,有的精讲,有的略讲,从而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同类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把单元课文的共性与各篇课文的个性相结合,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有利于给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而且引导学生从联系中学习知识,便于领会,易于记忆。
比如我在教学初二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中的第三、第四这两个说明文单元时,就是这样教学的。第三单元的说明文是事物说明文,在教学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我就让学生知道学习说明文应该首先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再看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重点学习《中国石拱桥》后,我就放手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单元的其它课文:《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因为知道了应该样学,学什么,学生学起来就不盲目了。第四单元的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我重点详细地讲解了《大自然的语言》后,接下来的《奇妙的克隆》、《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等课文,学生自读后,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回答,对他们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够准确的问题我再逐一讲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