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诗经观后感作文300字(典籍里的中国史记观后感300字左右)

典籍里的中国诗经观后感作文300字(典籍里的中国史记观后感300字左右)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2-15 08:04:24
典籍里的中国诗经观后感作文300字(典籍里的中国史记观后感300字左右)

典籍里的中国诗经观后感作文300字【一】

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展现中国农村现状的记录片。看着一幕幕不加修饰的场景,听着一口地道的乡音,俺也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这里的喜怒哀乐,没有表演的痕迹,演员就是村民、邻里乡亲、村主任,不要化妆,没有台词,全是真实的表现。杜深忠与妻子的多段对话非常精彩,他手里摆弄着二胡,心里却想着琵琶。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竟然有这样的追求,说这是他多年的心愿。妻子不理解:“那琵琶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裳穿呢?”“你不懂,人需要吃饭,人的精神也得喂饱!”“俺不知道精神,俺就知道不吃饭就没精神!”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表现。后来,他还是背着妻子花680元买回了琵琶,并且虚报价格,说是480元。妻子不免心疼:“500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啊?家里油盐酱醋那一样不用钱呢?儿子上学还得交学费呢!”抱怨归抱怨,杜深忠依然我行我素。最后,他终于抱着琵琶出现在村里的联欢会上,并且别人都谢幕下台了,他还坐着那里不动,直到别人催他快走。还有村民之间发生纠纷,面红耳赤,剑拔弩张,甚至动了手,惊动了派出所,其实就是现场抓拍。整个影片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没有加工的`原生态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个创新。这样的作品,老百姓喜欢,爱看。尤其是农村出来的人,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喜欢真实,淳朴。真实才能体现美。影片中的悲喜感染着每一个观众,大家随着他们悲伤,随着他们高兴。看着那家徒四壁的屋子,烟熏的变成黑色的墙壁,还有外出打工丢了性命的中年男人的丧事,让人觉得心酸。农村人真的很不易啊!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是被改革浪潮拍上沙滩的小石子。杜深忠语出惊人:“我是农民,但我从来就不爱土地,是无奈!”这话还是第一次听说。是啊,谁不想住高楼、坐小车呢?谁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劳作不完的黄土地呢?他们每天忙忙碌碌,从春忙到秋,就拿果树来说,从开春的剪枝,到开花后的人工授粉,再到出了果实的纸袋保护,都得爬上高高的树枝操作,他们已是5、60岁的人了。年轻人不是上学就是打工去了,可是好不容易到秋天采摘下来红红的苹果,却为推销不出去发愁。在地里搭个棚子,日夜守候,家里人给送饭,直到买家上门,再三砍价,不得不很不情愿的低价出售。辛苦一年的收入顶不上出去打工两个月的工资。再说玉米地,辛苦大半年的玉米棒子让獾子吃了不少,杜深忠的妻子非常心疼,他对也在旁边掰玉米的丈夫说,“你看多可惜呀,下点药把獾子药死吧!”丈夫说“那可不行,獾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国家保护动物?咋不保护人嘞?······”真让人忍俊不禁。看着这一幕幕场景,俺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虽然劳作形式不同,但生活水平相当。悲伤和笑声过后,发人深思。

话说回来,敢于把这样的现状、这样的语言搬上银屏的有几人呢?非焦波莫属!他是那片土地的儿子,他心中装着那里的父老乡亲,也愿意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奋斗不止。他的善良、执着、敬业、奉献精神让俺钦佩,俺愿做他的粉丝,他的支持者。同时还要谢谢他,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精神大餐。这场电影,比美国大片和故事片留下的印象要深刻的多。每场电影完毕,观众都沉浸其中,不愿离去。焦波老师赶到现场,与观众交流,探讨。他谦逊的倾听观众的意见,和大家畅谈他的创作,直到下一场放映的时间到了,大家还边往外走边一直围着说个不停。俺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除了问题,还必须留个合影。这是俺与名人的唯一一次合影。

期待这部记录现状的佳作早日公开发行上映,让国内甚至国际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农村。

典籍里的中国诗经观后感作文300字【二】

《尚书》被称“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诵其以知先贤治政之本,以知朝代兴废之由,以知个人修身之要。当戏幕拉开,伏生带着她向我们走来。

汉文帝听闻山东的伏生可讲学《尚书》,派晁错前去受教。

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

他已老了,忆起往事仍泪水纵横,然典籍可传的喜悦与欣慰又使他止哀,说起大禹定九州和牧野誓师的周武王。他眼早已有些花了,可他分明看见甬道前处是有人挥臂高呼的。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这景象他梦里应是见过,这话他也不知传授讲学过多少次了。他记得大禹定九州,哪九州也清楚得很。他是山东人,是九州人,是华夏人。华夏,自古就为一体。他听到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声音这样说,默默点了点头。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他险些被声势浩大的军队唬了一跳。周武王挟着天意,在电闪雷鸣中浩荡前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意不即天意吗?此乃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他还见到了两千多年后的“藏书秘府”,那的小孩和自己幼时衣服不同,话却是一样。

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掺杂纠纷浑浊的眼中光明明灭灭。一生的颠沛、一生的苦难、一生的尊崇、一生的护佑在干涩的眼眶里凝化成了苦之又苦的泪,泪中包裹着楚人一炬留下的焦土,包裹着故宅的残垣,包裹着荒野的遗骸,包裹着先贤字句与华夏人的根与魂,浸润了历史的扉页,经由千朝万代的笔墨重了又重,晕染到了现在,延展到了未来。

事实上的伏生并没有见到20xx多年后的今天,也不知道后来的《书》经历了什么,他以一生所护的《书》是否能一直执在后人手里心里。那时的他似乎没想那么多,又或许早已决定义无反顾。这个决心沉重,沉重到他的妻与子都被埋葬在重重荒野之下。当他几经辗转流离剖开宅中壁的时候,破碎的是墙壁,是他的家人故宅,袒露的是二十八篇典籍,是经历史淘洗、时代冶炼仍旧熠熠生辉绵绵不断的华夏文化。

王鼎钧在《碎琉璃》中有言:“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伏生在被历史洪流冲走时,把《书》还给了天下,他没有被冲走,他的名字与《尚书》与世长存。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伏生来去间,《尚书》也在当今时代破壁而出。

当晁错离开,戏幕落下—

他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以蹒跚的步伐走回历史。

典籍里的中国诗经观后感作文300字【三】

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中国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薪火相传,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问:华夏何为一体?答曰:华夏自古一体!

真的喜欢这样的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戏剧冲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点代面,细腻又宏大,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强烈推荐!

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华文化,永续不绝。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