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毕竟我对其了解的深入程度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对其历史地位或性质妄加评论的程度。这个学期,思修课布置写《论语》的读书笔记作为平时作业,于是我只有硬着头皮写一点点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错误,请老师给予指正。
每个人的手里都有一把剑,它帮助每个人斩妖除魔、克服种种困难,直至成为一名合格的勇士。那把剑名字叫——实践。可惜这把剑在大多数未成功的勇士身上却无用武之地。因为?许多家长把孩子视为珍宝,含在嘴里怕化掉,捧在手里怕摔着,更不愿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怕发生危险,只愿意以课本为砖,堆砌成一个圈,把孩子圈养起来,这样导致了学生只知道课本中的'知识,却不知道生活中的道理。真是,“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出万年松。”一个合格的小公民首先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能够养活自己。
我看到网上做过一个调查:如果把你放到一座与世隔离的荒岛上,会怎么样。百分之75以上的同学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一碰到一些细节问题,就个个哑口无言了。百分之10的同学说自***得了。还有百分之15的学生却说根本不会有这个可能。
可是这个调查却告诉我们大部分的人是有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的操作机会,才导致了没有社会经验,小部分的人遇上这样的机会却无能为力。这,又怎么能够算是合格的小公民呢?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其次是要有团队精神。以团队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知道地球不是围着我一个人转的,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学会团结。就像这次中国女排夺冠一样。她们经过20年的蹉跎,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再次获得了奥运会的冠军。
队伍虽然不一样了,教练也不一样了,但女排拼搏精神和意志依然是中国人的骄傲。8月28日,中国队与俄罗斯队之间进行了一场精彩绝伦、扣人心弦的大战。中国队在0:2落后的不利局面下,凭借多变的战术和团队精神,在后3局中奋力拼搏,最终以3:2反败为胜。同样,作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要发展、要提高,也必须要有一种团队精神作为支撑。人们常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或许,只有实践后,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吧。
一个合格的小公民然后是要明白善恶是非,懂得遵纪守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基本的法律知识是一个公民的必备,要懂得违法的事不能做。不仅在课堂上学会法律知识,更要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缺少社会经验而知法犯法的未成年人为数不少。他们有的进了少教所,有的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自己的前途。所以在现实社会中,遵纪守法是保护自己的武器。一个合格的小公民最后是要有乐于助人的心,才能在生活中倍受人们的喜爱。在生活中我们明白少一友,不如多一友。有时候,你的举手之劳帮了别人大忙,也使自己高兴,更为自己增添了一份友谊。何乐而不为呢?社会是一本生活的书,每次的社会实践就像看完了这本书里的一小页,那么,只有多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了解社会的深奥道理。你记住了吗?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德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按】这段孔子主要从四个细节方面综合阐述了儒家的修身为人之道.
1不重不威,庄重沉稳这是君子的为人处事的气度目标.尤其是在企业团队管理实践中,部分团队成员里“远之则怨,近之则不恭”,精力一味放在窥探领导隐私及爱好,以便投其所好走终南捷径(无数的中国历史充分证明这些人在所有团队中都存在)。保持距离感的度,是LEADER亲贤远小人的必须。
2学习力,人与人的差别就在终身学习、格物致知上。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修正理论。日格一物,日致一知,累计起来,通过3万、5万、8万小时的积累后,人与人的差别就是天壤之别了。
3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与分歧,表象上是利益分歧,本质上实际上是不同出身背景、家庭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与阅历、认知模式所决定的价值观的分歧(对人、事、物、金钱的看法)。所以我们在关键团队成员和合作伙伴的选择过程,一定要慎之又慎,宁愿慢点来慎重选择也不要贪快求全!
4知错能改,不讳言忌医。反省及自我纠正是伟大企业家与一般企业家的根本区别。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当如此。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说的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推己及人没有问题,只是推的是不是“立”,是不是“达”。如果自己自身还存在问题,那么在帮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帮助自己;在爱人之前,首先要爱自己。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希望自己坚强、独立、理智、宽容,同样的也就想把这些推广出去,想帮助别人也能坚强、独立、理智、宽容。
抑郁的时候,我和病友交流,鼓励他们,却让自己很疲惫。那时候,我自己都还没好,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和那么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有这个帮助的意愿是好的,但只限于一种精神上的鼓励才行。后来慢慢调整,好了以后又开始和病友交流,刚开始我会希望大家都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我亲身体会的还会有错吗?渐渐又发现每个人是不同的,病情不同,经历不同,那么治疗方法也就该不同。
今天朋友开玩笑要我到联合国去工作最好,这么喜欢帮人,他在伊拉克工作,连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还怎么去帮助别人呢?
要保证自己是在帮人,不是害人,更不是害己。那就需要自己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走,不要错误指引;需要能近取譬,拿自己打比方,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害自己,那么也就不会去做伤害别人的事了。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因为已经列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论语通译》是这么翻译的,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孔子其人更是难得的圣贤,他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焉用佞?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靠着嘴多舌快和人争辩,常常让人憎恶。
伶牙俐齿不代表自己就是聪明、正确。以德服人,不是以嘴服人。我的“辩论无益”思想大都来自于《论语》,现在更是觉得如此,嘴巴凌厉,不如脑子凌厉;言辞敏捷,不如思想敏捷;口才好,不如心态好。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基本上能做到。老者安之,嘿嘿,就差了点。妈妈都快七十了,还要替我担心,上次心脏不舒服,如果不是实在难受,不会找妈妈要救心丸,实在不想看到她担心的样子。不过,好像隐瞒也不是让父母安心的方式。
能取信于朋友,也能关怀比我年纪小的人,就是让长辈安心,这点还得再努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