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家要做糖油粑粑,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连忙要求加入。妈妈爽快的答应啦。我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首先我们先拌好面,并且将面揉了好长时间,直到面有韧劲。接着洗好锅,点上火,将锅烧红。放油,油放了半锅。然后我们将面揉成小面球,轻轻地放进锅里,这样人就不会被油炸到。做了不到十个。妈妈说:“够了。”“为什么?”我问。妈妈说:“因为不知道我们是否能成。我们先试一试。”
都怪妈妈这句话,糖油粑粑没做成,还做成了一个“四不像”食品。并且似熟非熟,特别难吃。妈妈灵机一动,将油倒出来,把“四不像”食品用锅铲切碎放入水,加入糖,味精,煮了好一阵,再盖上锅盖,直到水被闷干。然后才用碗盛起。我小心翼翼的夹了一个,尝了起来。:“好吃。”我连忙说:“真的?”妈妈也尝了一个。“味道确实不错。”妈妈说。
尽管没有做成糖油粑粑,但是我们做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小吃,而且特别美味,我吃得津津有味,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今天我真的体验出了这句话的含义。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的事情是可以变通的,我们做人做事都可已互相变通。转换。往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们懂得巧妙转换,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都说:“民以食为天。”中国有许多食物,而其中饮食文化都是十分丰富的。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食物,而在湖南,糖油粑粑就是第一特色美食。
糖油粑粑在做法上也十分讲究。先把新鲜的面粉和水和成面,再将它冷冻三个小时后取出,再揉成一个个圆滑又饱满的面球,再加上一些白糖和红糖组成的蜜汁,然后在笼里蒸上半小时就可以食用了。从外面看,它像一个圆球,让人口水直流。闻一下,甜蜜的味道涌上心头,让你眼泪都流下来。
看着看着,我就不管了,先咬一口,我一口咬下去,一阵又酸又甜的味道在嘴中游荡,一吞下去,汁液刺激着我的味蕾,在食道中划过一道弧线,那感觉在胃里神清气爽,过一会儿,胃里一阵清凉,感觉直沁肺腑。
吃饭时,桌子是翠绿的,让你更加有食欲。这时,老板会给你一双手套,你可以将它无限拉长,像面条一样吞下去,它既好吃又很低价,一盘有六个,只要五块钱,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买到。它在湖南有名的“坡子”街上,一百五十六号。店里人很多,很火,而且店名也很火,叫“火宫殿”。刚进店时可能会被挤出来,也有可能挤进去,但挤进去的机会不多,所以小心为妙。
我喜欢湖南,但最喜欢湖南的糖油粑粑。它如今已成为湖南食物小吃的“人民代表”,有时间你也去尝尝吧!
今天早上,我刚起床,就听到外面寒风凌凌,光听那声,就冷得我牙齿直哆嗦,妈妈看我那哆嗦的'身体,充满母爱的对我说:“我给你去熬碗粥吧!“话音刚落,妈妈就走到厨房去给我熬粥去了。我被那寒风吓得穿了一件厚厚的棉袄,刚从房间走出来,妈妈就端出一碗冒着热气的粥,我看着那碗粥,呀,那颜色,白白的粥上,有了青菜胡萝卜的衬托,既不失典雅又不失高贵,再闻闻那香味,有着一种原生态的香,从骨子里散发出来,我不顾还未梳好的长发,就拿起碗筷,迅速的吃了起来,吃一口粥,喝一口汤,瞬间觉得那外面的寒风算什么呢?
冬日里的一碗粥,又是一碗妈妈熬的粥,在冬日里能和和喝这样一碗粥,是何等的幸福?
外面是寒风,里面是充满爱意,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我却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人间倾情……
冬日里的一碗粥,也许,在你们看来是一碗平凡的粥,但却让我感到了温暖……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
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我学会: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