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自古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那年夏天,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的弟弟从遥远的郑州回来度假了。这天,我的家人准备为弟弟做一桌丰盛的佳肴为他接风洗尘呢,我和两位哥哥满心欢喜,心想:“太好了,今天可以吃上大餐啰。”
我们几个馋猫盼星星盼月亮,饭菜终于做好了,我和哥哥风驰电掣般冲向厨房,看到桌子上金黄的烤鸭、香喷喷的红烧肉,还有我最爱吃的番茄炒鸡蛋……看着看着,我早已垂涎三尺,口水直流,不听话的'肚子也跟着“咕噜咕噜”的叫唤着,仿佛它也闻到了这一桌饭菜的香味,正在闹意见呢。再看看旁边的两位哥哥,他们早已狼吞虎咽般的吃起了那盘番茄炒蛋,那可是我的最爱啊!于时,我也不顾三七二一地拿起筷子和哥哥们疯抢着,不一会儿,那一盘菜被我们恶狼般一扫而光。突然,我却发现旁边的弟弟却静静地坐在那里,我一边吃着,一边对弟弟含糊不清的说道:“老弟,你发什么呆呀,快吃啊!你瞧,多好吃!”“等一会儿,我等大家都到了再吃。”看着他那傻瓜样,我们偷着乐起来了。
等爷爷奶奶大家都到齐了,弟弟这才开始有滋有味地吃起来。爸爸看到我们几个调皮不懂事和懂事的弟弟比起来,呵呵地笑道:“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做学生的基本要求,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反映出他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你们瞧弟弟小小年纪多懂事啊,有着最基本的友好礼仪,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做人的准则。”听了爸爸的话,我和两位哥哥都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我们每次吃饭都会等所有人到齐才开筷。
通过这件小事,我更加认识到了“礼仪”的含义,不仅是心灵美的表现,而且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让我们一起行动吧,让“礼仪之邦”传遍世界。
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并不总是愉快的,有的就像满天的乌云,虽然太阳一来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是有一天它还会再次出现,使人心情不适。前不久,就曾经有一片乌云不停地在我身边环绕。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的朋友找我来写作业,我便和他一同在我的卧室晨写起了作业。
“快点,快点,改正带借我一下。”“你干什么呢?都三次了,你浪费呀!”我便侧过头去看了他的本子一眼,有一道答题纸上已经盖上了白被子,他不好意思地一笑,皱着眉头说“怎么想不出来呢?对了,这道题你做出来了吗?”嗯。我回答了一声。
在我刚要给他本子的一刹那,我又转念一想:不行,这是我好不容易才想出来的,这么告诉他我就亏大了。于是,我马上捂上了作业本,随即说了一句,我也不会,还没做呢。他看了我一眼,没说什么只是对我说了一句“我们接着一起想吧”便又埋下了头。
“想出来了,想出来了!”第二天上午,他兴高采烈地、气喘吁吁地跑到我家,我刚一开门,他就兴奋地说:“我想出来了,我真的想出来了。”我一边拉他进了我的卧室,连忙问:“什么东西你想出来了?”他连忙摇着我说:“昨天那道题呀!”我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我早就想出……”顿时,我感到事情不妙,一不小心说走了嘴。
我低下了头,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所羞愧,当我抬起头时,他却没有责备我的意思,而是笑着说:“原来你想出来了,那太好了。那你懂了吗?没懂的话我给你讲讲。”我马上点了点头,他便指着那图形讲了起来,我便在一旁听着他讲那道我已经懂了的题,经他一讲,我更加明白了。
现在,这朵充满悔恨的乌云已经渐渐散开,乌云后面的太阳,也像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吸引着我,让我不断地向着他努力,向他奋斗
偶尔,我乘坐公共汽车时看到老人上车了,便起来把老人拉到我的位子上坐。这时,妈妈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我心里很高兴,因为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然而,有一次在坐公共汽车时发生的事却令我想不明白。
那是放寒假时的事了。舅姥姥和舅姥爷要来成都,我、姥姥和姥爷三人一起去接他们。在去火车北站的28路公交车上,一位叔叔见了姥姥上来,微笑着赶紧起来让座。姥姥说完“谢谢”,正准备坐时,突然有一位年轻的阿姨却一下子挤过来坐到了椅子上。叔叔顿时开口说:“这是我给这位老人让的座,请你让开!”“我也几十岁了嘛,她要坐,到红凳子坐去!”阿姨翻着白眼说。听了这句话,她身旁的人纷纷过来指责她,但她还是一句话:“我不让。”态度特别凶。过了一两站路,车上有更多的人来帮助那位叔叔说话了。“我就是不让!”那位阿姨始终坚持着这句话。司机叔叔听了一会儿,也忍不住了,按下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坐,谢谢。”这些键。可那位阿姨看也不看稳坐着不让。我开始仔细地端详这位阿姨,她长着一张十分美丽的脸,身子细高细高的。头发烫得卷卷的`,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显得十分靓丽。我很纳闷儿,阿姨的行为怎么跟她的外表一点不相称呢?
争吵一直持续到了终点站。大家一个一个地下了车,嘴里还在絮叨着,显然还在对那位阿姨发泄不满。虽然姥姥始终没有坐到座位,但是她还是很感谢那位叔叔。
那天我一直在想:中华民族地美德就是尊老爱幼,作为现代年轻人,我们应该更好地把这个美德、传统持续下去。但是现在许多地方,具有这种美德地人越来越少了。他们的“美德”都到那里去了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