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写记叙文, 对初中生与高中生的要求自然不同。初中阶段,注重于记叙要素的训练;高中阶段,则要学会构思曲折精致的情节,运用丰富多彩的表达技巧,表露自我复杂丰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得正面描写人物,还得学会从侧面甚至是反面进行迂回地衬托。掌握了下面列两点要求,文章自然会胜人一筹。
1.正面刻画,力求让记叙栩栩如生。一篇成功的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是从正面进行细腻刻画,不少专家甚至用“一个细节可以救活一篇文章”来强调正面描写的作用。这种细节,是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里所展示的用红笔添改过的讲义,是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里描写父亲越过铁路买回桔子的感人情景。大家或许读过梁实秋的《面条》,文章之所以如此精彩,正是由于那段细腻入微的正面刻画。文章里有这样的片断:“面条由一位厨子供应,他的本事不小。在夏天,他总是打赤膊,拿大块和好了的面团,揉成一长条,提起来拧成麻花形,滴溜溜地转,然后执其两端,上上下下地抖,越抖越长,两臂伸展到无可再伸,就把长长的面条折成双股,双股再拉,拉成四股,四股变成八股,一直拉下去,拉到粗细适度为止。在拉的过程中不时地在撤了干面粉的案子上重重地摔,使粘上干面,免得粘了起来。这样地拉一把面,可供十碗八碗。”虽然此事已经过去多年,可厨师那一“揉”一“提”、一“拧”一“抖”、一“伸”一“折”的动作,依然是宛如眼前。想一想,如果没有这种栩栩如生的正面描写,作家对面条何来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2.迂回衬托,力求让记叙相映生辉。也许有同学会问,既然细节描写能够救活一篇文章,为何还需要从侧面或反面进行迂回衬托呢?道理很简单。打个比方,山色再美,如果千篇一律,难免让人觉得单调。此时,若是引入一些荒山秃岭与之比较,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融入一些溪水,自然更会显出几分生机与活力。也就是说,侧面描写或反面内容,起到的其实是一种衬托作用。有了这些衬托,所写之人物才会呈现出立体感。正如梁实秋的《面条》一文,除了形象地再现了面条的制作过程后,(还从侧面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妹妹小时患伤寒,气若游丝地说想吃炸酱面,于是母亲立即做了一小碗,妹妹竟然一两天后霍病便痊愈了,炸酱面的这种“超死回生之效”,作家怎能忘怀!最有意思是的,作家并没有就止打住,在文章收束之时,还写到:“我久已吃不到够标准的炸酱面,酱不对,面不对,面码不对,甚至于醋也不对”,这种反面内容的引入,更加激起了作家对往日那碗炸酱面的无限眷恋。如果缺少了这两个情节,写作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要把一件事写具体,首先要思考客观事物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掌握发展过程,写的时候要把实际发展过程写完整。譬如学包饺子的过程:和面→拌馅→揪剂子→擀皮子→包饺子(拿皮、放馅、捏皮等)。写的时候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包饺子的全过程。这样,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步一步地写,不就有了思路了吗?
其次是抓重点过程写,重点过程要详写,一般过程要略写。例文中“学包”是重点过程,应详写,然而小作者只是简单地写了“拿起饺子皮,用小勺舀了一些肉馅放在饺子皮上面,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就包起来……”,“第二次……我又反复地琢磨,练习几次,终于包成了。”这便是小作者的“学包”了。然而,妈妈怎么教的,教了什么,学了什么,又怎么学的,文中看不到,更谈不上具体了。“学包”还是事物发展中的关键处,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题眼”,应该着力写,是“主攻方向”嘛。如果细致写的话,妈妈教什么了,说些什么,怎么拿皮(是左手、右手),什么姿势,怎么放馅,放多少,怎么捏边,是轻捏,还是重些,这里技巧多着呢,费笔墨也多着呢。能把这些“怎么”写出来,“学包”不就具体了吗?
最后就是观察要仔细,要全面了解事物。做什么事,学什么事,看到什么事,都要弄清事物的发展过程,才能知道事物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否则,所写的“过程”不符合事物的规律,事情是这么回事,你偏要那么写,写的文章也不合乎事理,就不能令人信服。例如小作者写包饺子的过程是先拿皮,后放馅,最后捏边,这是合乎事理的,说明小作者用心观察了包饺子的整个过程。如果把这一顺序写颠倒了,即使学包饺子的过程写得再具体,也不是一篇合格的记事文。
在我的作文班上,有一活泼,可人的老师。她有一个有趣的外号叫“上好佳”老师。不过你们可别看她平时这么活泼,可人,她如果发起火来,就算是如来佛祖也要退避三舍啊!
有一次,在教室里我们见老师迟迟不来,就在心里面议论纷纷,过了一会儿我们见老师还没有来,就在教室里玩起游戏。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正在这时老师用手一推把我们的“门大哥”推到了墙上,然后慢慢地向我们走来,随后老师把手上的书往桌上一砸,砸得课桌小弟哇哇大哭。
我们一看,老师原来那活泼、开朗的脸竟变成了一张凶神恶煞怒气冲天的脸;老师的月亮眉也变成了一双充满怒气的V字眉,看上去好像一把锋利的刀子。
她的眼睛变成一双激光眼,好像随时都会用激光来扫射我们似的,害我都不敢看她的眼睛了,老师的鼻子里也正在不断冒白色的气,好似一只正在发怒的大公牛;而她嘴巴变成一把装满的机关枪,不断地发出“口水子弹”没过多久,前两排的同学就壮烈牺牲了,不出5分钟全班几乎全军覆没了,只剩几位同学还在垂死挣扎。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老师啊!你快变回原来的样子吧,我们保证以后再也不吵了!
写一件事需要注意什么?
今天,我们班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风暴——老师生气了。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只见教室里乱成一团粥:学渣小章同学在座位上蹦来蹦去,“调皮鬼”小葛同学在桌子上扮演孙悟空;贪吃精小胖同学躲在桌子下津津有味地啃着美味的大鸡腿;就连学霸小张同学也按捺不住了,开始和同学聊天了……
“砰”的一声,门被老师踹开了,只见老师原本和蔼的脸一下子变成了青铜色的。眼睛里充满了怒火,瞪着我们,像一把机关枪似的秒***我们。眉毛像着了火似的。鼻子像扩大了好几倍,鼻孔里直冒白烟。嘴巴里喷出了一团火焰。原来难看的短发,现在像钢针一样全竖起来。
顿时,教室里安静极了,连一根针落地的声音也听得见。同学们被老师的怒气给震住了,一个个吓得不敢出声。老师燃烧着怒火的眼睛环视了四周,然后,将一叠厚厚的试卷摔在桌子上。电风扇正好往这里吹,试卷在教室里“飞”了起来,只见老师双手叉腰,严厉地说:“这次考试在干嘛?考那么差。”老师停了停,恶狠狠地看着小章同学,说“今天唯一个人不及格!小章,57.5分!”小章瑟瑟发抖地上去了。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小章,小章的脸红彤彤的,像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之后老师说开始上课了,我们悬在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掉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班的大风暴,希望下次不要再有了,太恐怖了。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老师发火时像个女魔头,哈哈哈!
运用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所谓细节,是指所记人、事、景中的细枝末节,如人物细致的神态、生活中细小的事件、环境中细小的事物等等。《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指头,示意家人将油灯的灯芯由两根改为一根,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着人物画廊中的又一个吝啬鬼的典型。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穷困潦倒的孔乙己一时得意,排出九文大钱,写出了他的可笑。阿Q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押,阿Q不会写字,就用画圈代替: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就在这画圈中糊里糊涂结束了自己生命。捕捉生活中真实而典型的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就能使人物个性在举手投足之间闪闪发光,就会使描写对象栩栩如生,具体感人。
怎样刻画细节呢?一是撷取小动作,准确地使用传神的动词。如:《凡卡》中描写他给爷爷写信: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想、蘸、写、抓、添这一系列动作,把不会写信的凡卡渴望爷爷收到信,救他出火坑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刻画人物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仔细观察,精心选择,具体描写,就成了写好人物动作的关键。二是勾勒小景物,突出景物的特征、状态。如:《听潮》一文中,作者把海浪声化作具体形象的画面:海在我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作者抓住海浪声轻柔的特点,展开联想,巧妙地运用比喻描绘声态,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给人一种含蓄而鲜明的柔美感。三是抓住小道具,突出小道具独特的含义及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咸亨酒店三次出现的小粉板。没有小粉板,也就没有掌柜的在端午和年关想到孔乙己。小粉板上的酒债,是这场悲剧尾声中一个令人闻之泣血的音符,孔乙己的悲剧用一笔酒债告示结束了,让世人永远深思。
同学们在中考之前抓住以上几点认真训练,在考场上就能得心应手地写出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人文章了。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但教室里还是闹哄哄的,我们班的小章同志还在闲聊着的八卦呢!我班的小袁同志津津有味地啃着他的鸡腿呢!连我班的学霸小马同志也按耐不住了,飞快地打开了一半的漫画书,在那儿咯咯地笑呢!
突然,门被用力地踹开,老师把课程本狠狠一摔。这时,全班安静得不得了,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见。这时我们才知道老师生气了,老师狠狠地瞪眉,像两把尖刀。老师的头发都竖起来了,嘴巴直喷火,“你们上课下课分布知道的啊!你们几年级了?连上课铃声响了,要静静地等老师也不知道啊!
就 那么一时的吵闹,害的我们全班一节课都在听唠叨声,哎,太惨了现在我才知道,老师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