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天高气爽,清风徐徐九月,笑声琅琅,歌声阵阵。不知不觉,我们已是初三的学生了。站在熟悉的校园,站在庄严醒目的五星红旗下,脑海中是我们在三中的一切一切……
那是眨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初一开学,当我们走进三中时,浩大的校园,样样叫我们好惊奇。那洋溢着生命和活力的绿数环绕着我们,那阵阵幽美的花香扑鼻而来。坐在教室里,每个人都激动不已,因为从此刻开始,我们的生活将翻开崭新的一页,我们将丢下孩提时代的幼稚,真正成长。在这儿,我认识了辛勤的园丁,他们不同的年龄气质,却同样的敬业我结识了众多的同窗,和她们嬉笑打闹,共勉学习,尽情地欢笑,放声地大叫。还有那热烈的争论,疯狂的追逐,课堂上的跃跃欲试,课堂外的崭露头角……颗颗桑果儿夹杂着笑声调皮地投向彼此,片片雪花儿附和着朗朗读书声落进校园,在国旗的映照下,我们成长了。
这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初二是少男少女们的“花季雨季”,我们不再过分顽皮,而是学着沉思不再轻易哭泣,而是学着坚强。当遭受挫败,我们仍可以“潇洒”地对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当有了委屈,我们可以默默地对自己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尽管比以前多了几分烦恼,多了几分深沉,但却少了些浮躁,少了些散漫。初二,我们成熟了许多。
记忆萦绕在心头,逝去的终将逝去,如今我们已进入初三了。初三,才是我们迈向成熟的真正阶梯。
不久,我们即将面对人生中第一个“冲刺”,将去跨越又一个门槛。年轻的我们不再天真,我们明白这一年将是紧迫的一年。初三的生活刚刚开始,那跃动的心已无法沉静。第一次,我们提笔在书上写下“拼搏”,写下“努力”,时刻警醒自己,深深的信念和默默的追求在推动着我们。我们将甩开曾经的欢笑和泪水,用三年来所学到的一切知识和沉稳自信,在明年,为自己的初中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憧憬未来,我想,当我们毕业后,当打开这所有尘封记忆时,我们会给母校――定远三中一个阳光的微笑。也许,我们还会在这儿学习,那么,我们会在绿色的校园中端端正正地对国旗行个礼,告诉它,我们继续深造来了。也许,我们会在更远的地方,那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儿的一草一木,所有的日子中的遐想和回味,将在未来被我们一一拾起,珍藏,尤其是我们今天面对的国旗。
在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可我上了小学三年级后,妈妈再不像以前那么爱我了,被子让我自己叠,饭菜让我自己炒,这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
这天,我打好饭,在上楼梯时,突然摔了一跤,饭全洒了,滚烫的浓汤流到了手上,我哭了。
哭声惊动了奶奶,她上来一看:“啊呀,不得了!”她急忙下去拿药,擦在我烫伤的手上。妈妈看到了,后说:“没事,不就破了些皮吗?小谷是个勇敢的孩子,赶快上来换套衣服,重新去打早饭。”妈妈为什么不爱我呢?
半夜,我被痛醒了。我看见妈妈没在家里,就偷偷地下了床,忽然从王奶奶家传来妈妈的声音:“这个孩子可不能宠坏了,他必须自己去面对一切考验,虽然残忍了点,可这是为了孩子好呀!”之后又是很长的对话。忽然外面传来了脚步声,我知道妈妈要进来了。我立刻躺在床上装睡,妈妈推开门,看到“熟睡”的我,笑了,她帮我盖上被子,摸摸我的头,然后走开了。我睁开眼睛,啊,妈妈还爱着我,没有不爱我。想着想着,一滴滴幸福的眼泪流过面颊。妈妈,您真伟大!
几亩荷塘,几条小河,几座山丘,就勾勒出了最初始的故乡模样。
——题记
故乡,一个令远行的人离思萦怀的地方。
过去,常听人说起乡愁,却一直都不能了解它的深意。现在远离了故乡,也终于知道那一股愁绪,来自远方,消散于无形。
近几日,路过一个池塘,莲花朵朵,荷叶片片,不禁忆起了故乡的莲。
初夏时节,莲花初开之际,大部分都是粉里透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欲放。只有小部分莲花按捺不出,在荷塘中舒展着身姿。渐入仲夏,荷花次第都开了。塘中荷花朵朵相连,赫然是一片花海。微风拂来,荷花在风中频频点头与荷叶相映成趣,偶有几只蜻蜓衬景。荷花、荷叶共同演绎着“灼灼荷光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的景致。叶面上的小水珠滴溜溜地滚动着,晶莹剔透得像一颗颗珍珠,“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散落难收拾。”一些荷花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落,一些簇拥在花蕊前,如同衣裳未整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则像一个个穿着淡粉清素衣服的姑娘在翩翩起舞,真让人心驰神醉!到了夏末,荷花大多已经凋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小小的莲蓬。每每这时,我就要与妈妈回到奶奶家了。阿姨们就一个个打电话再三叮嘱我妈给她们带一些当地的莲子、莲心。我曾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她们不自己去买莲子,莲心。妈妈莞尔一笑,说道:“傻孩子,外头买的哪有家乡的味道呀!”现在我身在异乡,也终于能体会到那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情愫了。
除莲之外,让我心心念念的还有故乡的山水。
在外久了,看多了雄奇的山,不觉想起湘潭那秀美的山来。低矮的山峰被不知名的常绿的树装点着,呈现一片盎然的绿意。山山相连,峰峰相聚,绿也连接成片地绵延着,如乡愁浸染心灵,四处蔓延。
湘潭的河流大都不宽,以小溪、小河为主。它们来自远方,流向远方,如乡愁缠绕心间,永不干涸。
夜晚,望着窗外,是哪里的月光让我如此惆怅?倘问我因何而愁,所爱何处,我必脱口而出:故乡……
对故乡的这片土地,我爱得深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心着你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包围着你的心。父母爱是你身上的两重衣,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三万水,还是在天涯海角,父爱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缠绕。
我记得我在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发烧,向学校请了假,因此落下许多功课,可我毫不在意,仍然在享受着病人的悠闲,而爸妈则每天忙这忙那的,时不时关心一下我的身体状况,也从来没有和我提到过学校功课的事儿。病人就是舒服,不用上课和写作业。
有一天,妈妈看我病情好些了,看我的脸色渐渐恢复原来的血色,对我说了声:“宁静,我回家一趟。”说完便急匆匆地走了。真是莫名其妙,好端端地回家干什么呢?我的东西也没落在家里啊。
我的心里充满了疑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见妈妈还没回来,我的心凉了一大半,焦急地四处张望。终于,妈妈回来了,手里还提着我的书包。
书包?妈妈为什么要提来我的书包?难道要我写作业?帮我补习?不对,我可是病人啊。
这时,妈妈把我的书包放到我的病床上,神情严肃地看着我,认真地说道:“宁静,你也知道你落下了许多功课吧。”
“知道啊。”我不以为然地回答到。
“既然知道,那你也知道落下功课的危害吧。”
“知道。”
“比如?”
“学习成绩下降,考试不会。”
“那就对了,从今天开始,我来帮你补上你落下的功课。”说完拿出我的语文书给我,又拿出我的笔盒,语气没有半点开玩笑的意思。
我皱起了眉头。什么嘛,原来自是给我补习功课的,我可不愿意。虽然我知道自己落下功课肯定不好,可是我就是不想补习。
我抬头看了一眼妈妈,眼神里满是乞求,可妈妈不改神色,坚定地看着我,似乎在说:“必须补,不补不行,别有理由。”
我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翻开自己的课本,开始补习。
一开始我虽然有些不适应,老是分神。但是在妈妈认真地教导下,我补回了我原先落下的课文。妈妈也一脸欣慰与满意。
终于,我出院了。我回到了日常的校园生活,我并不会赶不上别的同学的成绩,考试也考得很好。那时我才知道妈妈的,良苦用心。
妈妈,谢谢您,如果不是您,我也不可能考上好成绩,不可能和别的同学们一样轻松地学习,妈妈,谢谢您。
【—之记叙文解答探究】,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以时空变化划分
(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
总结:记叙文的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初三语文期中试卷的结构及命题特点分析
【—初三语文期中试卷的结构及命题特点分析】,初三同学们注意了,想把语文试卷做好,不仅仅靠完全把题目做全对,也需要把试卷的结构和出题特点分析透彻。这样才能把握出题人的意图。
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
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
这份语文试卷,难度不大,试卷结构又延续了以往的出题模式(形式闭卷;考试时间期中考试都是90分钟,试卷总分120分),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仍为、阅读理解、三部分)阅读理解也都像以往一样来源于课外,浅显易懂,可读性强,且文质兼美,寓教育于其中。作文仍是话题形式,话题作文仍是考试亮点。所给引言(话题前的提示性话语),寓意丰富,启发性强,很容易学生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更有助于学生的写作创新。
试卷第一大题为基础知识及运用,共17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涉及汉字字形、标点考察、写成语修改病句、仿写,还有一题综合实践的考察。第二大题课内外阅读积累,共13分包括课内诗词名句和课外名著考查。前面这两道题都属于基础知识。
第三大题阅读理解,共35分。一部分文言文阅读,16分。另一部分课外现代文阅读19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
第四大题话题作文“面对自然”自拟题目,有启示语,文体不限。题目本身极富挑战性,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对作文字数的要求为不少于600字。
总结:从以上分析结果看,这次期中考试试题主要考察学生们做阅读理解题的能力,需要我们把握,这部分分值比较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识字与写字
【—】识字与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点,今天的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识字与写字,请同学们认真记忆了。
识字与写字
要注意三点:
1、要注意阶段目标的连贯性。
初中阶段的三项目标,都是在小学的基础上一步步达成的。(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小学阶段,要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要求学生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而小学阶段,只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书法的审美价值。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阶段目标的连贯性体现得非常突出。
2、要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在“识字与写字”教学领域的综合体现。
比如,在小学1—2年级,就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就是侧重于“情感态度”的目标。认识汉语拼音、具有相应识字量、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等,就是“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多种检字方法的掌握,就属于“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来的,但是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要坚持贯彻。
在“识字与写字”教学方面,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
学生学习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有没有情感态度的要求呢?我们认为,工具是被人所掌握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鉴于此,《语文标准》中首先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这首先表现在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学段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以此为前提,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到第四学段实现“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为了落实美育方面的要求,注意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第一学段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但仅限于朦胧的感受,在第二学段开始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练习,要求“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3、要注意“识”“写”要求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
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这样做,目的是多认少写,扩大阅读量,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上面的内容总结就是识字与写字要注意的三点,相信看过的同学们都已经熟记了吧。想要了解更多更全初中语文信息就关注。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之田园诗
【—知识积累之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初中语文,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总结:因为有实际劳动,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