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绝学无忧。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独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童话与现实相距那么遥远又是那么地近,有些事情永远不会发生或只在梦里遇到过的情况也或者只有在电视剧里才见到过的情况,一旦让你赶上了,那就是真的,真真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童话有如梦一般,那么的虚无,让人可望而不可触,也许你会说童话里的故事都是假的,骗人的,但是你要是当真,固执地认为那就是真的,那就是现实,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他就真变成真的啦!真真切切存在的事。但是现实中存在的事情,你若是固执地认为那是童话,那么他对你而言就真的可能是童话了,童话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即使那么的清晰又是那么的模糊,永远让人无法真实地感觉到他的真实存在,但他却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很多人都想飞进那完美世界里即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的事和物都是按你的思想发展,但现实世界对你而言,可以说是十件事有九件事不如意,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你才想飞进那完美世界里,追寻那生命的奇迹。我们必须认清眼前,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童话世界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要想飞进这个美好世界里,我们就必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进行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的飞进那个属于你自己的童话世界。若不然,你的现实生活将会如梦一般,永远迷迷糊糊的,混混噩噩,不知自己生活在现实中还是在梦中,在现实生活中,老感觉你对现实是虚无的存在,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没有一个人愿意生活在不知是虚还是实的世界里,都想对自己的身边的事和物有切实的感觉,想真正地了解这个世界,想让世界真正的感觉自己的存在,想对现实中的事和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想”这个字,好耀眼啊!无论是有所成就的伟人还是那些平庸而又碌碌无为的人都说过这一个字,更甚至于将来和现在也一直说着这个字,这个字确实很重要,可以这样的理解它是童话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跨过他,这个世界对你而言是个美好的童话,不跨过他,你对这个世界将是一个童话故事般的存在,童话与现实之间其实就那么一步之遥,勇敢地跨过他吧!你将有一个充满希望的黎明。
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着,人生只凭自然。佛教中相对应的一词叫“无学”。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知识分子喜欢钻牛角尖,丢开书本,总是很难。“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会生气,会落泪,这是读书人的毛病。
唯,答应,也可以理解为恭维,唯唯诺诺。诃,呵斥。批评你的人,往往是帮助你的人;而当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过分执着于名相,美好与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存在的,条件一变,美与丑就发生变化。老子告诉我们要用端正公平的视角看问题,社会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带着虚幻的东西。领导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声、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来了。作为领导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东西。
这里讲的是第三层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管理者让别人害怕他,以恐吓、高压的手段管理员工时,其实他自己也是害怕员工的,这是他心虚的表现,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恐惧的。如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就采用高压的统治,让老百姓害怕,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更害怕。但这种高压政策很快造成了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只能北逃。一个公司太多的考核、检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现,这样的公司往往做不长。
望,意指边际、辽远。太牢,古代同时使用猪牛羊三种祭品的祭祀,是等级很高的。飨,享用供品。春登台,春天的祭祀活动。兆,征兆。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们的心宽广没有边际,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而一个平常人,特别在乎各种名誉、形象、外表等虚幻的`东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样享用供奉。
咳(hai),婴儿笑。累,飘忽不定。婴儿还不会笑的时候,是最纯真的状态。回到婴儿的状态,就是修行,放空头脑,没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相当于睡眠。保持孩童状态的老人更容易长寿。
遗,读wei,也作馈,给予的意思。一般人都是为了自己的财产有余而不断地多捞取,有些官就是如此,贪得无厌。而圣人强调的是给予。
鬻,本读yu,这里读shu。昭,明亮。昏,昏暗。察察,特别精明,审查别人的缺点,挑剔别人的毛病。闷闷,不在意。没有悟道的人把光亮集中到自己身上,让自己高大光彩,显示自己。不好的领导者,对自己彰显功劳,把功劳据为已有,对别人叫是挑毛病。互相挑毛病,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孩子在幼儿园时就是喜欢挑其他小朋友的毛病。作为普通人,有这个毛病倒还可以理解;但作为领导,则非常不合适,你已经是领导了,部下有出息,光鲜亮丽的时候你应该高兴。与部下争名争利,得到的结果是让部下失望、不合作、消极对待。
沕,深远。望,辽远的边际。顽,没有被劈开的木头。鄙,人们居住的单位,乡村的意思,后引申了质朴。华为的任正非经常被人称道,他被拍到在机场打出租车,和同事一道乘机场摆渡车,和员工一起在公司的食堂排除买饭,等等。这位超大型企业的老板不搞特殊待遇,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特别受到公司内外的人尊重。
食,吃,这里是用的意思。母,女性,在道德经中反复出现,用以比喻天地的本源,也就是道。大道,就是为众生做事。
这一章里,鬻人、众人,都是指没有悟道的人。而我,则指悟道的人,并非指老子自己。很多人把“我”误解为指老子自己,认为是他标榜自己,这是很大的误会。
今天终于把道德经读了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
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师逼着写博客让我想起了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一共3个导师,每个导师有1~2个研究生,一共4个人。所以所有的课都直接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讨论名剧的课文,有时候老师放CD。看碟片当然很开心。没想到,老师拿遥控器的时候,愣了一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顿时懵了。毕竟看碟的时候,看剧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要搜索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去回忆可用的情节,寻找可用的理论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觉有点抖索。我时不时用眼角看看老师要不要拿遥控器。我看剧的时候也尝试调动一些脑细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停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总是不知所措,不喜欢看。
读《道德经》写博也很难。读圣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不经心。按照照顾老师的理论,不需要动脑,总结事情写博一定要动脑。当你在两者之间切换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们挤一点“牙膏”: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力会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东西上,比如“为了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满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痛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定胜天,相信“我能行”。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时候,大家就会转向内心,也就是“求道”。具体的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学、瑜伽、其他灵魂的鸡汤,也可能是大法。看到我不行,人的终结就是神的开始,道的开始。
呢是个很象童话却很现实的故事,故事的开始是因为两个身在不同地方的人。
呢一天一个无聊的男孩无意中认识了一个女孩,虽然每一天都有留言,但是时间老是岔开。一天男孩无聊的时候给女孩发了个消息,得知她也在的时候,很开心。本想开玩笑的说:“嘿嘿 回来给我这个俗人介绍个女朋友喔”谁知道呢个女孩竟然答应了:“能行,回去我就给你介绍一个……”女孩又说:“看你这样学习挺好的吧”
呢个男孩学习很差说的无言以对了,只能应付一下就过去了。男孩身体不是很好,但是又锻炼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一说就去跑步了。经过慢慢的聊天,男孩发现女孩很开朗!呵呵 就不再想呢些不开心的事了。一天女孩说要把她妹妹介绍给男孩。男孩一吃惊!很激动就慢慢的聊的起来了。呵呵很戏剧性吧!男孩一开始很自卑。慢慢感觉配不上了就等呢个女孩的.答复,第二天果然不同意,男孩有些失落但也无话可说。
然后和女孩一天天的聊了起来,有时间感觉不是呢个女孩,但也没好意思问。
交女友的时候都会来找女孩帮他出主意,被甩了很正常嘛。她安慰他!
一天呢个男孩突然得知了前女友得白血病走了一年多了。就压制不住心中的悲痛,阴阳相隔,他老是觉得是他间接害死了呢个女孩。甚至有想死在她墓前的冲动!
呢一段喝酒、吸烟已经常事了。最后女孩和女孩的妹妹来劝他,可是说什么呢个男孩的心铁板一块,越来越疼。过了一个多星期,男孩找到曾经的前女友的墓,在墓口做了两夜,说了两夜的话。最后离开了跟着一个老年人去了很远的地方,可他答应女孩的妹妹四天之后绝对回来。他在这四天内完成了全部训练,终于赶了回来。过了一段时间,女孩的妹妹突然问出了一句很奇怪但真的让男孩心里激动的话:“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对情侣在半夜里看鬼片~” 呢个男孩不由自主的就把最想说的话告诉了呢个女孩的妹妹说:“我想做呢个人”男孩吧他最认真的态度都放在了这一句话。女孩的妹妹 始终答应了呢个男孩。男孩答应女孩爱她一辈子,管她一辈子。还答应了女孩一定要去找她,以后的情人节会陪她过。相信男孩命不要也会遵守他们的约定,呢个女孩会一直等他,等他到身边的时候两个人就会抓住对方的手,一辈子不会放开了。是么?
现实不是童话,它没有童话里说的那么美好,不会那么平静,童话里王子和公主最后都会幸福的在一起,故事里的主人公永远都是那么的善良且漂亮,善良的人永远都会得到好报,而且总是好人居多。现实却不那样,也许它曾经是那样的吧!现实生活永远是那么残酷,多数人都在勾心斗角,多数人眼里都只看到利益,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多数人都是那么的.自私,心里变的只有自己,做事永远都想到自己……
童话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烦恼,可是现实不是童话,我们只能去适应它,而不是它来适应我们,现实生活里多了一分残酷,所有人都在不停的运转着,毕业生都在拼命的找工作,一次次的排名,一次次的考试,早已压垮了学生们最初开始学习的那种愉悦,只剩下一片哀嚎。
现实不是童话,不要总是怀揣着童话过日子,童话里的美好不属于现实,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必须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去提升自己,才能够适应发展的洪流,否则只会被淘汰在世纪的队伍中,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一味的相信童话,可能在现实生活里童话也是存在的吧!可也仅限于可能。
在社会的发展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时刻都不能忘记初心,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我们不能只顾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品德,在社会生活中,多少人空有能力却人品不行呢?所以道德也是特别重要的,不仅如此,我们也必须要真诚待人。现实不是童话,没有人有绝对的义务去帮助你,你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你可以靠一时的父母,可以靠一世的吗?答案是不能,我们不是小孩子,父母也没有绝对的义务照顾我们的一生,没有人会为你的错误买单,不要指望有人会帮你,指不定某些人还在偷着乐呢!
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没有人会不求回报的帮助你;永远不要太相信别人,你永远不知道最好的朋友什么时候会反咬你一口;自己做的决定一定要走完,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人生在世,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如果你持的是悲观的心态,那你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成就,如果你持的是乐观的心态,那么你就间接掌握了通向成功的钥匙。所以说,乐观的心态很重要。
现实不是童话,虽然有太多的不美好,但是也有许多爱存在的,现实虽然不是童话,但是我们可以去逐渐的适应它,体会它,才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的不光彩,蓦然回首,才知道我们做了好多好多。童话故事再完美那它也终究是童话,永远个现实不挂钩。现实就算再残酷,我相信凭我们的毅力,还过不去吗?
人到中年,经历渐长,有过一些沉浮后,偶尔会感觉迷茫——关于所追求的事物的意义的自我否定。物质财富与健康、家庭孰轻孰重?职业理想与职位高低是否挂钩?社会关系与个人能力有必然联系?你更需要他人的认可还是自我的肯定……..?哈哈哈,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年危机?或许正是。但这些都是“思想问题”,现实中的阿Q仍然该加班加班,该努力努力,该乐呵乐呵。或许,中年危机绝大多数其实正是“思想”危机,“精神”危机;思想决定行为,思想问题不解决,行为迟早出问题。于是乎,阿Q把目光看向了中华传统文化,闲了读点国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之类被看作儿童启蒙教材的传统书籍。
这一看不打紧,就感觉自已特别没文化,也感叹咱们的教育的确存在太大的问题。之所以没文化,因为阿Q不懂规矩,不明事理,最起码的《弟子规》里我们看作教孩子的基本道德要求都做得极差。“首孝悌、次谨信、范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18字总纲,直接说明了咱们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德为先”。咱们现代的教育别看门类林立,学科繁多,但几乎都是在教人们“怎么做事”,对于学生“怎么做人”的教育实在欠缺太多,这毛病越高等的学校越严重。幼儿园和小学是最重视“德育”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升学压力小,学习任务“相对轻”,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初中就差多了,学生的课本增加了,老师的任务也重了,如果考不上高中,孩子的人生就“折损”在15岁了,“德育”当然只能退居二线了;到了高中,还用说吗?文山题海,只有两个字——冲啊!“德育”可能只在部份责任心很强的班主任手里能有些体现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听说是“放养”的,“德育”多半只能靠学生“自悟”了。所以当下社会,高学历低素质的人不少;事做的倍儿好,人做的倍儿差的也不少。
说的远了。前些日子,阿Q很认真的学习了《道德经》,受用良多,不但帮助阿Q梳理了很多“思想”问题,也让阿Q进一步理解了“管理”。
老子的《道德经》,虽不像《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但仍然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以天道讲王道,而王道即是最高的管理学,所以有人称其为“帝王管理手册”是有道理的。阿Q愚人也,用不着学王道,但结合企业管理有些感悟。
《道德经》第17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这段话是说给管理者听的。不但提出了管理的四个层次,还指出了最好的管理效果。
“太上,下知有之”。管理的最高层次,员工只是知道有这个领导而已,其它的不知道,也不用知道。为什么呢?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企业的运转已经完全由制度和规则来支撑,不需要领导英明神武,不需要树典型立榜样。记得任正非说过:“我对于华为可有可无,我不在,华为照样正常运转,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企业不用依靠某一个人来运行”。类似的话,马云也说过,阿里巴巴也做到了,否则马云不会这么早退休。当然,绝大多数企业跟华为、阿里比不了,我们从上面的话里可以悟到的是:企业领导者应该尽量建立建全企业管理制度,以制度支撑企业的有效运转。哈哈,制度管人嘛,这谁不知道啊!知道不重要,重要是做到!做到才算牛。
“其次,亲誉之”。这是第二个层次,也很难得。依靠领导的英明神武,虽然这样的领导很有凝聚力,员工都喜欢他,都赞誉他,但如果他不在了呢?往往企业会遭到重大的挫折。大多数发展不错的企业都有这么一个好领导、好老板,但这些企业中的很大一部份都没能保持太长时间的活力,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好领导、好老板不在了。其实,既然都这么好了,为何不能进一步上升到“下知有之”的境界呢?是不是“格局”还有点不够呢?
“其次,畏之”。这个层次就差一些了。员工怕你!领导是靠威严或霸道维持企业的运行,这样的企业只可能保持表面的团结或美好,其实是没有什么凝聚力的。受到一些外部压力往往就会崩溃。咱们从员工的角度想想:你会长期跟一个你惧怕的人在一起工作吗?其实这句话要告诫管理者的是:不能靠威严或霸道来管理。一个企业应该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对员工的关怀应该体现在管理细节中。企业的福利发放,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都关系着这种文化的建立。这些事情是要实在去做的,而非说说而已。那些随时说着“以情留人”的企业,往往人留不住,情也没有。
“其下,侮之”。最low的管理,员工都“侮辱”你了,这领导当的也够差的。这样的企业,完蛋只是时间问题,员工之所以还能“侮辱”你,而没辞职,或许只是因为你工资还拖着没给呢。
“信不足焉,有不信”。说的是管理者应该有信誉,言出必践,政出必行。“老板说话不算数,所以员工才会不相信你”。因此,管理者在抱怨“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时候,是否应该先想想自已是否在管理中有失信于民的问题?该章短减数句,却有一句专门提到“信”的问题,足以表明管理者和企业的信誉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信足”呢?阿Q的理解是:谨言慎行,不轻诺,若诺必践;缓发文,制定制度应多斟酌,成熟再发;“万乘之主,不可以身轻于天下”,身为管理者,一人之言系百人之利害,“君无戏言”4字可是沉甸甸的!
“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管理者如果做到了“下知有之”的境界,企业制度完善,且得以有效运行,建立了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状态下企业自然欣欣向荣。这时,管理者无需刷存在感,完全可以悠闲的钓钓鱼、写写字;即便企业谈下了大业务,实现了大目标,员工们也会认为是他们自已的努力使然,而不知道“老板”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对最好的管理效果的描述。哈哈,这个要求有点高啊,不在意“存在感”的领导不多,善于“大包大揽”的领导却不少;其实这也是人性之“恶”的体现,自私、贪婪、占有欲,压抑了利他、分享。这一点即便是王候将相也难以做到,因此历史上才有不少开创盛世却晚节不保的“明君良臣”。所以,这样的管理效果,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从中可以学习的是:“为而不争”的哲学思想。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哲学里,管理没有现代这么多“门类”,只有两个字——“和谐”,这里面有很深的辩证思想。拿生产性企业做个例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光靠市场拼***不行,内部团队需要强大,得能生产出好产品,得控制好生产成本,得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而这些除了管理制度的支撑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纽带和润滑剂。当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很开心时,恭喜你,你的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到读《道德经》,可能很多人会说你消极避世啦、没有上进心啦,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多半没看过《道德经》,对没了解的东西却能“直言不讳”的评价,只能说太过主观和自我了。其实《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并非“无为”,而是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书里大量借用自然物性来讲为人为君的道理,如“水性”、“母性”、“天地之性”等;所谓“无为”,只是作为“为”的方式而存在,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为而不争”!这是老子主张的“王道”的境界。
人到中年,更应该注重“内功”的修炼!年轻时不懂的道理、不想的问题,此时却往往成了限制你的天花板。如何突破,往往不在掌握更多的“知识”上,而在悟得更多的“智慧”中。现代社会,各种人生哲学、价值体系琳琅满足,这些都可称之为“道”,因此当下社会“悟道”太容易了,你只要买几本书读完,道理你都明白了;如何“行道”,才是我们人生修行的核心内容。因此老子也感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希望阿Q不要做“道理都懂,却行事荒唐”的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