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部电影——《七月与安生》,原以为就是青春片常规的套路,顶多增加了些同性描写。
但真正看完,才发觉自己错了,感觉安妮宝贝真的要好好感谢陈可辛。
故事并不复杂,围绕两个女孩的成长展开的,讲述了青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模样。但并也不止于此,它着重讨论了个体成长,讨论了两种自我的对立、冲突、矛盾与和解。让我看完觉得耳目一新,特别是最后那个照镜子的镜头,彻彻底底地将电影提升了一个段位。
电影据说对原著做了不小的延伸和改编,并且恰到好处。
故事最后的好几次大逆转,和一些片段的闪回,方式很新颖,结局很出乎意料,也带给观众很多的冲击。
其实,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
她们彼此靠近,又相爱相***,不过是对压抑在自我中的另一部分的靠近,和唤醒。她们是彼此的镜子,靠近和冲突,是两部分自我的此消彼长和互相对抗。
最后,这两部分自我握手言和,她们也就找到了自己最舒服的样子。
导演曾国祥说:“七月和安生,其实是一个女人的两面,是我们成长到人生中的一个阶段的转变。可能,小时候你是安生,长大成熟后变成了七月;或者,小时候你是七月,但到了一定的年纪就想要做回安生。轨迹不同没关系,都一样精彩。”
青春期的爱情,只是引发她们快速成长的一个导火索,一个助推剂,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出现,不论他是谁。所以,在这部影片里,男主的位置没有那么重要,他只是在她们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出现,促进她们的成长之后又迅速离开的抽象的存在。
就像多年后,七月多次看到安生的脖子,问她,没有那个东西会不会觉得空荡荡的?安生说,习惯了,就好了。
面对成长,很多遇见离开,都由不得人选择。
只要最后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并且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那些失去,也就有了另外的意义。
七月与安生,她们是朋友爱人?还是一个自我的两面?
我们都渴望另一种生活。
心里都住着另一个自己。
孩提时代,残疾父亲在小乡村的小街道上经营一家小小的书店来贴补家用。书店虽小,却算种类丰富:武侠、言情、历史、军事等还是一一俱全,但我最喜爱的、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巴掌大的连环画(那时的我们亲切地称它为“小人书”。虽然那时识字不多,但父亲新进的连环画我肯定是第一读者。每天散学归家,都会泡在连环画的世界里,和着精彩的配图,加上半猜半读的“神功”,一本连环画翻完,其对中的故事情节也就明白了个大概。
那时的我是同学们艳羡的对象,在她们眼里,能不花钱就能读好多有趣的书简直是天大的幸福。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听我用不太完整的表达,加上行为举止的“补充”来了解一些大家都好奇的世界。在《孙悟空出世》里,大家结识了精灵可爱的猴哥,了解了仙石迸裂、石猴探险、称王花果山、飘海访师、三星洞修行、学长生不老、七十二变和腾云驾雾之术等小故事;在《雷锋的故事》中了解了雷锋助人为乐不留名的桩桩好事,为他光荣牺牲难过了几天几夜,学雷锋做好事成了光荣而崇高的行为举止......《森林之战》、《勇挫铁葫芦》、《血染葫芦湾》、《小白龟上天》、《千里送京娘》等都是那时的“宠儿”,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更多的小故事,概述能力得到了锻炼,这或许是滋养我日后能站在讲台上不再紧张,能顺利完成一些小演讲的“沃土”。
但是在那个年代里,大部分家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很难拾掇开来,要想拿出“闲钱”购买一两本“闲书”简直是奢望。也正因为这些原因,来书店看书的人很多,但看了买走的人却很少,书店生意实在难以持续经营,约摸在我读二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决定转向经营,极力争取将部分书籍退还了新华书店,但部分还是不得不自家留了下来。无奈留下的书成了家庭新债,那时的我曾恨恨地称它们为“孽债”。其实后来也可算是“宝贝”,至少在学习压力较大的初中三年里,它们是我忠实的伙伴。
如今,因为工作变动和工作的特殊性,我有意识扩大了自己的阅读范围,各种报刊杂志、经典著作、时尚读物、电子书籍、纸质墨香、各种新媒体使得阅读更加便捷宽泛。这也激发了一些关于美景美食、民俗风情、心灵感悟等方面的写作。
回忆一路走来与书相伴的种种,我深感:读书无关柴米油盐,但可以读而不饥;读书无关功名利禄,但可以怡情怡性;读书无关春花秋月,但可以遇见另一个自己。
生命是一场遇见,人来人往,最稀罕的就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题记
每一段文字里,都会有一个故事,就像是每一次的经历中,总会记住一些事情一样,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的记忆,总会让我们的心感受到不同的情怀。其实在很多时候,喜欢或者欣赏某个人,大体都是因为有一些共同的爱好,才会让彼此成为一生的朋友。不论是远还是近,能找到心意相通的朋友,真得是此生无憾了。
有一种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
有些人,无需相识,却能通过一段话、一篇文字,明白彼此的心情。虽然隔着一张屏,一本书,一张纸,因为懂得,所以,她就是那个可以走进自己内心深处的人。 有些事,无需相约,却能在同样问题上达成同一共识;有些情,无需轰轰烈烈,却能深深铭记在心底。虽然时光荏苒,青春不在,虽然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因为懂得,所以,她依然是那个不管是开心或是悲伤,都可以在心底温情拥抱的人。
这样的人,如果遇到了,或男或女,只需一人,便足够了。因为只此一人懂你就胜过懂她自己。这种懂得,不是相邀,也不是牵引,而是实实在在自然而然的明白,这样的明白,无关风月,无关功利。
她懂你文字中隐藏的哀伤,懂你眉宇间隐含的淡淡清愁,懂你那一身素衣,懂你那一抹微笑;懂你那落花飘零时孤寂的心情,懂你那秋燕双飞时流淌的情思;懂你的低眉,你的浅笑;懂你的深情,你的不悔;这样的懂得,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亦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种懂得,不必言语,不必刻意,有时,只需浅浅一个微笑;这种懂得,不必解释,不必逃避,有时,只需轻轻的一声呼唤。这种懂得,是一种心情,一种欣赏,更是一种心灵的默契,是青春草地上拂过耳边的那一缕清风。任时光飞逝,她永远都站在灯火阑珊处默默相守。任繁华落尽,她永远都守着心灵的契约,千帆过尽处默默相望。
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太多的是在过着平淡的生活,那些华丽的爱情外衣,终究难以看懂;那些疲惫的身躯,裹着岁月的伤痛,终究不会深藏到底。秋风夜雨,总想有人能触摸内心的柔软,相视中读懂你潮湿眼眶里承载的故事。如果有这样一个人,走不进你的生活,却知道你的沉默,无论是谁,你的生命就有了诉说。
人生是一场遇见,人来人往,最稀罕的就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又是她,又是她!张莉狠狠地捶着桌子。已经是第三次了,只要有李琦在,无论是班级演讲、班长选举还是其中,她总是排行老二,由于紧握的拳头的疼痛,几滴晶莹的泪从她气愤又不甘的眼眶滴落,在书桌上摔成几瓣,打湿了手肘下鲜红的成绩,像安慰,又像奚落。
父母的劝导没能在当晚把她劝出房间,而第二天早上,她咬着牙揉了揉红肿的眼圈,飞奔向了校门。
早呀!屋漏偏逢连夜雨,真不巧,迎向走来的就是李琦。看她落落大方、神态自得地打招呼,张莉心里只剩不吐不痛快的咒骂。你怎么了?脸色不太好?李琦仿佛看出了她的不妥。而张莉只是无力的摆摆手,向前走去了。
今天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老师调新座位竟又把她俩拍到一块。看着新同桌笔挺的腰杆,娟秀的字迹,自信的姿态,张莉既有一丝怨恨,又似乎萌发了几分,欣赏?张莉,你来回答一下。她骤然起立,却眼前一黑,又重重地跌进椅子里。
醒来一片洁白。首先映入眼帘得的是着急的母亲。再旁边,则是同样着急的......李琦。昨晚没吃饭,低血糖罢了。李琦轻轻地说。她咬着嘴唇,只恨秘密被人发现羞愧得无地自容。然而面前那双清亮明净的双眸。分明闪着难以言述的关心与理解。最后李琦微笑道别让他好好休息,只留她独自咀嚼那微笑的情分与支持。
随后张莉又精神抖擞,但她看李琦已毫无怨恨与嫉妒。反而这个厉害的女孩身上有数不清的闪光点,爽朗的笑声和乐于助人的品质,统统都是她想拥有的在同桌的光芒下只促得她系发式微,萌生退意。一天她轻轻对李琦说:你什么都好,我是永远比不上你的,我也不愿再同你竞争了。李琦高兴吗?她静静等着。
李琦的回答求出人意料:我并不乐意少你一个竞争者。你是我重要的朋友,我看不到你哪里不如我。你也许会超过我,但我不怕。下周是学生会主席竞选,一起去吧。
她呆了。李琦其实只是另一个自己,更好的自己。她一直从更好的自己身上学习而进步。她起初只看见自己的.好,后来只看见别人的美,却从来未尝试将二者同等较量。要超越另一个自己,更好的自己!或许她的内心缺乏这种敏锐,又或是,缺乏真正的勇气与自信!她感到耳边吹过的风是对她的鼓舞,身旁落下的叶也是对她的激励!是的,我能做到,就算现在不能,以后也能!
一周后,竞选如期进行。李琦自然不负众望,赢得喝彩。张莉深吸一口气,她压轴登场,心里揣着重新整理的心情,手中攥紧精心准备的讲稿,全场安静了。
她带着最自信的笑容登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