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茫茫,几度春来几度秋。高三又有几度。
光阴似箭,高三又来临,我们是在暴风雨中搏击的海燕。暴风雨就在我们面前,我们正身处于这场风暴之中。
高三并不是像高一、高二一样,高三是一个崭新的天地。高三是迈向社会的门槛,高三是逐渐成熟的自我,高三是不断完善自我的必经之路。高三在我手中,高三在我梦中,高三在我眼中,高三更在我的行动中。
高三是一个崭新的阶段,仅管现在有些是在高一、高二落下的,但高三还有两个学期,那正如1000米的最后100米那是决胜之际,一切的一切都决胜于此。高三崭新的阶段,成熟的阶段。
高三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那是象征着正式踏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生到底有几回搏?现在正是一个拼搏的机会放在面前,现在正值人生精力旺盛时期,难到要等到毫无精力可言时再去努力,那么还有什么努力可言呢?
高三的风雨是艰巨的。未来是怎样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别人的影响那都是毫无怨言的。一切都归功于自己,成功在自己,失败在自己。妄图眼前小小的成功,而不未来储存养分,就像早结果实而不甜的果树。
天不作文为尧生,不为桀亡。困难亦是如此,不为谁而存在,不为谁而消失。困境时时刻刻存在,又时时刻刻不存在。困境是为了塑造成功者而存在。因为有困难,因此才需要我们这些挑战者去挑战。
高三,在进入之前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那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时段。心态平常,那么即使困境也抵挡不住挑战者的脚步。困难是因为以此自主意识难而存在,如果正遇到挺不过去的困难时,那么我们需要咬紧牙关,硬着头皮,迎着困难直奔而去。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困难。迈下一个个坚实的脚步,到后来才是蓦然回首。一切尽在不言中。
人如果将全部的注意都高度集中地去做一件事,并不会感到对做这件事的厌烦,而且会觉得干劲十足,一发而不可收拾。全心全力,全力以赴,一切都不是不可能的,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去做了就有可能。
我是高三的学生了,我首先要做到的是对自己做的一切都不后悔。一切都能够自我承受。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跤摔倒了爬不起来了。
到了最后,应抒发点口号了,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了;一切都不后悔,因为你全心付出了。
《靠自己去成功》是刘墉专门写给女儿的书,在这本书中,刘墉和女儿真是无所不谈,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人生、世界……鲜活的语言、平常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读来颇具兴味。而绵藏其中的是父亲对女儿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来敲你的门,要靠自己去成功。
这本书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掘出深刻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
刘墉很懂得“避而后谈”。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
刘墉还懂得“换位思考”。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
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师长的艺术。《靠自己去成功》闪耀着爱与智慧的光辉,是一本能给予我们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好书。
跟岗培训期间,宋老师送给我们的书中有一本是《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我如获至宝。
读《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让人愉快的,其中我最受启发的是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部分,即全书的第一部分。
在理论与实践上,钱先生都展现出一副“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姿态,真让人神往。钱先生是一个在语文教学上有大抱负的人,经过孜孜以求的努力,经过寂寞与痛苦,他终于达到了一种高度——“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正如武林高手,轻轻一措手,实已蕴涵深厚内力,能将理论与实践如此出色地结合,确实让人叹服。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结果,但对学生的影响都是终生的。一件件事例,一遍遍反思自省,也使我对教师的责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灵上的关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怀,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天性,尊重人格,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让心灵之花充分地绽放。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是如此之快,我们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多一些探索,让教学方法、教学情景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的需求。教学中,少一点权威,多一分民主;少一点统一,多一分个性。少一分歧视,多一分尊重,让学生生命更鲜活。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活动空间,让其拥有奇特的幻想,多一分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主动去迎接挑战。
作为老师平时要经常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要每个同仁都认同你确实也是比较难的,但不管如何,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搞花架子,弄形式,为改革而改革,今天弄出个什么法,明天发明个什么模式,这些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而发生在具有较多知识的语文教师身上更是可笑。可是,我们常常在不自觉中就犯了这样的毛病,以后应引以为戒。钱先生也一直强调不要在一些概念上作过多的争执,他本人就很不在乎别人在概念上对他的“导读艺术”的指责,正如他自己说的,能把学生教的聪明了,这样的教学法就是好方法。这实在是举重若轻的一句话,是高手的“四量拨千斤”。所以,像钱先生这样从教学上升为理论高度固然是好,但假如暂时达不到这种境界,也不要硬要弄个什么名目来表明自己的教学改革的立场。扎扎实实地教书,能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钱先生说:“我是一个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此勉励自己。
一八四五年春天,有一位年轻人,他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来到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想以此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他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这本书便是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写实描写。这个人就是流传后世的梭罗。
当时,许多人对梭罗的行为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拾这本尘封已久的书时,心灵却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宁静。在静静的长夜读着它,犹如倾听一首悠远古朴的田园曲,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梭罗的恬静而雅致的生活,以及他的书中所包含的的丰富意蕴。
有人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的确,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是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体会到的:它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独独这一点,在资本主义文明时期都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操!梭罗的生活是如此原始而又真诚!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这些话似乎在我心底蕴藏了千百年,直到这一天,当我读到《瓦尔登湖》时,才喊出了我的声音,这最真挚的渴望!
在现代文明覆盖整个地球的时代,没有了那一片土地足以让我们远离尘嚣,没有了哪一方净土足以安放我们疲惫的身心,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虽然如此,我们仍有希望改变纷繁喧嚣的世界,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建造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这个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的所在。
心底的声音在呼喊:停下来,作为最后的归宿,在那里做一名樵夫舟子、山野农人,然后,就这样,慢慢地老去……
生活中,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本单元的读写活动中,我们将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空间,漫步语文世界,去发现语文的丰富多彩,抒写我们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语文的丰富多彩,抒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呢?
首先,要有开阔的视野。
无论是古今中外,还是文化科技;无论是泛舟书海,还是徜徉生活……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以说生活的半径有多大,语文的平面就有多大。大语文理念下的,需要有大语文的视野。
其次,要注意观察和思考。
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有着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它充分体现着我们汉民族语言的“青春活力”。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听相声、看电视、逛商场,常规的或新奇的,别扭的'或富有艺术性的,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都会让我们有所启迪。
第三,要有厚实的积淀。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慧于内”,才能“秀于外”。漫步语文世界,需要我们用语文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同时也需要在对生活的体悟中去感受语文。只有当“心中的语文”与“生活中的语文”产生共鸣时,才能激发我们写作的灵感,才能抒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不可能,这句话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它使人们对自己或他人失去信心,也让人们不相信奇迹的发生。但是人们应该想想过去所创造出的奇迹,如:海伦。凯勒不能听见声音,看不见东西,但她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奇迹;约翰。库缇斯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一天、一周,但他活到了34岁,成为轮椅橄榄球运动员,室内板球健将,国际著名的`演讲大师,并有了妻儿……嘿!想起了吗?对,世上没有不可能,人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在奥运会上运动员最不可缺少的也正是这种信念----相信“没有不可能”。
在第十九届奥运会就出现了许多奇迹。正如那场跳远比赛,当美国的鲍勃。比蒙第一次试跳,记分牌上亮出“8.9米”时,在场观众,裁判以及比蒙本人都一下子惊呆了,他超出了当时世界纪录整整55厘米。
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成绩,人们有惯性思维,宁愿相信过去的不可能,但往往事实却出乎人的意料。所以“没有不可能”不是一句空话,事实会出乎人们的想象,奇迹也会发生的。
李。伊万斯在内的美国4×400米接力队,又创造了世界纪录,成绩是2分56秒1,电计时为2分56秒16,这一纪录保持到了上个世纪结束,这一纪录包括在内的这么多纪录长期无法被突破,是那届高原盛会上的奇迹。
又是一次奇迹,人们认为奇迹是遥不可及的,但在那届奥运会上出现了这么多纪录长期无法被突破的奇迹,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对,没有不可能,只要去努力争取,世上没什么不可能。
那届奥运会上有一项世界纪录5次被突破的事,令人惊叹。三级跳运比赛中意大利运动员跳出了17.10米的世界纪录,而苏联运动员超过了他0.01米,接着巴西运动员跳出了17.27米的好成绩,最后苏联运动员以17.39米的成绩夺得金牌。
这件事也令我吃惊,世界纪录5次被突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并且十分的罕见,但是那些运动员们做到了,最后的成绩超过原先纪录0.36米。数字看似很小,但是它有原先的世界纪录作为基础,难度大大增加,苏联运动员创造了新纪录,这件事在我们面前再次展现了“没有不可能”的事实。
奥运赛场上许多的事例都在告诉我们“没有不可能”。走出赛场,在生活中仍能听到这句话:中国是第一个加入WTO组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航天大国……这一切首先在落后的中国是不可能的,但如今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都一一成为现实,“没有不可能”不是句空话,这是一种从奥运赛场上“走”向生活的精神,它告诉人们应该对一切事物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要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