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1/3以上。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比如:把“kenakai”(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han”,这像广东话。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如把鞋(xie)子叫做“hai”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桂林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
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
“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比广东人也不逊色。同时也爱好吃狗肉。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所以有好朋友才在吃狗肉一起的说法。
而桂林灵川当时有三位秀才是好友,上京赶考。十年寒窗,倍是艰苦。就相约,考完后一起去吃狗肉,改善生活,兼庆贺。三位秀才就进入考场,甲乙两秀才天资聪颖,很快做完了,教了卷,出了考场,等丙秀才。很久还没见到丙出来,两秀才急着吃狗肉心切,就想了个法混进了考场去找。发现丙秀才有道题不会做,正在犯难,两秀才帮朋友心切,同时为了找点去吃狗肉。就写了答案,给了丙秀才。并在后面关照写上了一句: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
丙拿到答案,非常高兴,又非常紧张,人呢又有点苯,一急之下,把后面那句: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当做了答案,一起抄到了试卷上。这下麻烦了,一改卷,三秀才作弊就被发现了。以前对仕子作弊处罚很严厉,功名革去不算,还要在考场门口重枷示众。三人重枷立于考场门口,丙觉得很对不起两位朋友,唉声叹气。甲已两位就安慰他了:没关系的,我们是好朋友嘛,好朋友就应当甘苦与共,你如果还是觉得内疚的话,三天后,除去枷锁,请我们去吃狗肉就好了。
“狗肉”就由此而出,是指可以同甘共苦,共患难的兄弟、朋友。而不仅仅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
此外,桂林俚语中的称呼也很有意思。如桂林土话俚语把未成年的小孩称为“把爷”,这也是有来历的。原先清朝时有个官名叫把总,武官。一般人见到官都称之为“把爷”。不知怎么着,后来就有人把小孩称为把爷了,如果不是希望小孩子将来有出息就是因为小孩子特胡闹,蛮着呢,叫他们“把爷”还真形象。
桂林人往往还称老爸为“老盖”,胖的男人叫“胖盖”,女青年叫“母盖”。多少有些洋泾兵的味道。因为当年抗战时飞虎队驻在桂林——西南飞虎队最大的大本营。飞虎队的成员都是美国人啊,他们与当地人交往,言语半通不通,英语里所谓“GAY”,就是指小男孩。于是当地桂林人就这么传开了,而且把这种半通不通的语言变成当地的土话。
可以说,正是桂林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赋予了桂林方言的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趣味。
桂林的方言的生动、形象和趣味性
桂林方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许多日常词汇也非常精彩。如:
桂林人会用“下米”来比喻人既能吃亏、又肯做事。这是个动名词,具有苦力生涯的人最能这个词的份量。那时做短工的人,经常各人带着自己的米,然后一起下到大锅煮饭,搭伙一起吃,肯“下米”的人必是实在人。
桂林人还把那些干活偷懒的人,叫“耍死蛇”。蛇是既有毒且懒惰的动物,除了受到攻击和攫取食物之外,它是一动也不动的。一个人像条蛇已经够毒够懒了,这还不算,还是死蛇;死蛇还不算,还要耍一番。这个词比普通话中的“磨洋工”要精彩、形象。
那些小人的小动作称为“蛆蛆拱拱”,这个词把小人的`肮脏、阴暗、委琐的各种状态简直形容得淋漓尽致,普通话就难以达到如此效果。
如果一个人遭了不幸或者生活工作不如意,桂林人叫“跌滩”,这也是个动名词,把人生的艰难和危险处境描绘到家了。
“搏底”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放肆为自己捞取好处的行为,这个词明显含有警告的意味——不要突破道德与良知的底线。
桂林口语中的“喊声”一词,有“万一”的意思,但是听起来却更紧急,好像就要发生的险情。(如叫小孩别乱跑,“喊声跌倒了咧”。就是万一摔倒了呢。)
小孩子生日了,桂林人叫“长尾巴”;市场上买肉,称好了后还要添加一小点肉,桂林人叫“戴点帽”,等等。这无不体现了桂林方言的生动、有趣。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词汇是桂林人的专有的,如:
“雷堆”——桂林人用得比较多。意指啰嗦、累赘、做事拖拖拉拉,甚至礼性太多等。
“来味道”——泛指特别来劲,与北方话“来劲儿”同意。
“挨嘈”——表示事情办糟了,估计要挨批评或处分。
“醒橄榄”或“醒嘎喇”——来形容某人傻
“丢雄”——赞扬做事精干,精神抖擞,趾高气扬。
“跛裸”——在桂林话的意思就是:很糟糕、很无能;和他意思相近的桂林话还有“差火”;比如,要说小明开车水平很差,我们就说:小明这个人,很跛裸的,开车差火得要死。
“嘎嘎”——指熟了的肉,生的不这样叫。
“克料子”----指死了;完了。
“麻直”——指一直。如一直往前走。说成麻直麻直往前走。
“密密”——形容很快。如密密的吃。
“醒昂醒昂”——形容人笨头笨脑。
“雾树”(桂林话读音)——指恶心。
“醒龙”——清醒。
“背食”——倒霉。
“压马路”——逛街。
“搞屎棍”——调皮鬼。
可见,桂林方言中许多的词汇真是非常精彩。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桂林方言正在很快地被同化以至消失,特别是近几年的口语变迁大家有目共睹。一些老桂林话,现已面目全非。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桂林方言进行交际。我们不可否认,方言被同化亦或被湮没的大势势不可挡。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将方言一棍子打死,永远彻底的抛弃。二是要去其糟粕,保留其有生命力的精华的东西,因为地域方言之于文化还是还是有益的。像相声、小品及一些方言类节目使用方言带来的诙谐幽默的效果是普通话所不及的。而且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烘托,方言所带来的生动、形象以及典型性也是普通话所不能达到的。我们试想,要是老舍的《茶馆》失去了浓重的京味还会成功吗?
爱情中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取悦别人的热情;它要占据一个人莫大的精力,要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生活,专门去做一个爱人。愚蠢,怯懦。
这一次,余春娇的名字排在了张志明的前面。
暗示着主导权,还是强调被害者与嫌疑犯?反正不管怎么样,前者还是那么蠢,蠢的近乎暴露了女人的全部弱点,你看看,从生活到荧屏,从属相到星座,从南极到北极,从十八岁到八十岁,女人总是不能变的精明一点。
成千上万个余春娇站起来了,她们为那个混蛋掉眼泪,在陌生的城市买烟,手机掉进了厕所,没人陪。世界被反锁,出口在哪里,狗屎运换狗屎运,幸福的机会不用你谦让,也会自动转让售出。仰着头假意试探,三言两语便被眼中的雀跃出卖。穿着性感的露背装,却盯着那张唇看了老半天。在心里骂了自己几万次没种,但还是在那人露出笑容之前,准备缴枪投降,脱光衣服,管它是肉体还是灵魂,管它是谁占有谁享受,要留一个在身边,就是了。你吃准了我耐不住寂寞,我也一眼看穿你的选择。心甘情愿的犯贱,坐过飞机的肉酱意面,几筷子就吃完了,所以这里的意义是什么。明知道他会走,还要试着挽留一下,明知道现在潇洒的走掉就很好,还偏要说那么多废话直到通话超时,惹人发笑。背过脸对她小情小意,回过头又和现在的爱人大好河山,这他妈算什么情分。混蛋张志明。他会在若有若无的念想里,记起那人的好,每琢磨一次,就要变得更好一点,他脑子不够使,他晚半拍,他总是在别人那里,找到余春娇,别人的菜里,别人的故事里,一并找到她的好。
为什么余春娇总要遇到张志明,这可不是去掉第一集,就不会有第二集的事,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找一种人类的痛苦来比拟,那一定是龋齿。龋齿是人类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齿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张志明就是余春娇的龋齿。
浅龋: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不耽误打情骂俏,尽在上一回合,好不快活。继续嗜甜如命吧,要和爱人做快乐事,要没正经要笑嘻嘻。
中龋:病变位于浅层,进食冷热酸甜时,敏感。无伤大雅,小虐怡情,感情需要刺激,达到共鸣。细菌是有活力的,喜怒哀乐,反而是生活最美妙的一部分,在一起吧在一起吧,健康和坏虫,搭配的很完美。
深龋: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龋洞,很深,接近髓腔。患者有明显与冷热酸甜刺激后的敏感症状,也可有食物嵌塞时的短暂疼痛症状。不用等到七年,时间自拟,主题不偏即好,一件小事,就能引发问题,隔阂就这样排山倒海而来,为了止疼,迅速打上麻药,强制分开,掩耳盗铃。
根龋:当牙龈退缩,根面暴露。海水褪尽,礁石露出了本来的样子,它哪里是天上的星星,它坑坑洼洼,让人不忍再看。曾经尖牙利齿的魅力,原来是一颗定时炸弹。于是大家都破罐破摔,越战越勇,就豁出去,做最后的顽固抵抗,越抵抗越沉迷。牙痛的要死,却死活不治,殊不知最后的灾难,还在远处,以你无法预计的可怕程度,等着你。
猛性龋:短期内全口牙齿或多个牙齿、多个牙面同时患龋,病变过程异常迅猛。爱情的反噬,是在分开之后,你会发现回忆无处不在,传染一样的大范围来袭,你无法制止,因为你就是最大的回忆主体。到处都是张志明,你也变成了张志明。你咧嘴一乐,成了最大的笑话。
所以,余春娇们,要么远离张志明,预防效果好。要么,趁早一刀两断,早期治疗痛苦小、损伤小、花钱少。再者,忍着,享受这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吧,别期望有第三集,你玩不起的,更伤不起。
因为人会有28颗,32颗牙齿。
却只有一颗心。
其實。在愛一個人的時候,究竟应该以一種怎樣的姿態,才會是對的?
或許是掙扎的。
春嬌深愛着志明,但是那種每一次都循環往復地“見面——發短信——上床——瞞著家裡的那位”讓她清醒地知道在志明沒有徹底改變之前一切都是“唔work”的。於是她努力地逃離志明,努力地擺脫那個只要一出現就會讓她手無足措義無反顧去愛的志明。但是她越努力去掙扎,她便陷得越深越無法自拔,她就變成了一個越發靠近志明的一個存在。因為在不知不覺中,她對志明掙扎地愛讓她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時候變成了另一個張志明。
或許是如家人般溫暖的。
Sam在第一次遇到春嬌的時候,就在腦海中萌生了一個想要重新組織一個家庭的念頭。其實他明白春嬌的心裏有一個深深愛著的人,但是春嬌吸引他的地方就在於她的單純與執著,只是直到最後他才明白,其實春嬌一切的孩子氣都是因為一個叫張志明的人的存在。他拼盡了全力去對春嬌好,願意為她去馬桶裏去掏手機,願意在每一次春嬌逃離了他選擇志明的懷抱但是又受傷回來的時候給她最安定的話語。他努力地用自己的愛默默去保護外表很堅強但是其實內心很脆弱的春嬌,他從不逼她,只用最溫暖的陪伴去包裹那個在他眼裏極其想要去珍惜的女孩。可惜,他的愛太大了,卻沒有辦法填補春嬌心裏最細小的裂縫。
或許是一遍又一遍地自欺欺人。
悠悠喜歡志明。可惜她並不懂志明。她不懂志明其實在心裏也只是一個孩子,他只懂得不斷地向她人示好卻不懂得去珍惜別人的好。她不懂志明在把乾冰倒進馬桶裏的行為,只是一種心裏的小孩子想要貪玩的表現。她明明知道志明心裏有一個春嬌,那個他一輩子都放不下的人,無論春嬌是以什麼身份出現在志明的身邊都好,只要她一出現,其實悠悠就已經完全敗了。但是她一遍又一遍地挽留志明留在自己的身邊,企圖說服自己,其實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只要自己做得再好一點,志明就會喜歡她。可是她不懂的是,對於志明來說,春嬌就像是那盒便利店裏的意大利面,雖然鹹了點,雖然肉少了點,但是喜歡就是喜歡。他的喜歡,只是因為春嬌是春嬌,而不取決於悠悠到底有多好。
或許是想要為自己愛的人努力改變自己,即使一切都那麼難。
志明至始至終都只是一個孩子,他享受着被別人愛着的感覺,但是自己卻在愛裏面貪婪地享受着卻不知道應該怎麼珍惜與回報。他很愛春嬌,但是卻不夠上心。他會忘掉和春嬌約好了要幫春嬌媽媽慶祝生日的事情但是卻記得當天賭球的賠率;他會把客戶服侍得很好但是卻忘了他原本應該陪着那個為了他專門和姐妹們改約的春嬌;他會狠狠地吃春嬌那個惟一一次還是不存在的給他帶了綠帽的事情的醋卻忘了自己一次次地縱容自己出去偷吃時春嬌給他的等待......其實他清楚自己如果想要留春嬌在身邊就必須要學會去珍惜,學會去為深愛著他的人去做一些什麼,而不是只是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她對他的好,但是他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拿着“其實我也還是個孩子”的心理去縱容自己的行為。所幸地是,在故事的最後,他學會了努力為春嬌做些什麼,所幸的是,春嬌並沒有對他死心。
但是..其實,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所幸呢?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覺得,喜歡一個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因為兩個人,從相遇開始要一起走到相知相守,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太多的不安定和迷茫。即便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愛着,磨合着,努力着,可是誰又會料想到在努力的過程中會有哪個力一個不小心用錯了就把之前的一切都給推翻了呢。
也或許,在經過了一切的嘗試之後在發現,自己一直嚮往著努力着的方向其實是錯的。一切都很有可能只是“我以為...”臆想出來的結果,“我以為他會愛我的..”“我以為只要這樣做就會成功的...”,可是卻沒有想到,再多的“我以為”都敵不過一句“實際上...”,“實際上,他不愛我..”,“實際上,因為他愛的人不是你,所以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喜歡一個人,可以成為你生活中的動力,你會心甘情願地為了愛而變得更好,即使一切都是困難的,但是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的一切努力和堅持都只是建立在一個不存在的假設上,你以為你的.堅持很華麗很美好,但其實大家都一直只是像在看戲一下看著你為了一個根本不會有的結局而努力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小丑。到了那個時候,你想掙脫,你不想再做那個小丑,你想做回自己,但是卻發現一切都是那麼的難。因為在努力去愛一個人的過程中,你會為了更加靠近那個人,而不知不覺地就變成那一個人的模樣,等到你想逃離的時候,就會發現,那個人身上的習慣氣味莫名其妙地就變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那個時候,你想要丟棄的就不僅僅只是一段不堪的回憶或者一個讓你不堪的人,而是那個不堪的自己....
春嬌在旅店裏下定決心不再等志明地時候,她給志明留言說,“我喜歡你,喜歡到自己都害怕了.....”我想,春嬌害怕的不是要在愛情裏一味地付出,不是害怕自己沒有勇氣一個人堅持走下去,不是害怕在這段虐心地戀情中她要受多少傷害。她唯一害怕的事,當她走到故事的終點時,志明沒有在那裡等她,至始至終,只是她一個人在義無反顧地在演一場獨角戲而已。
但或許,電影的結局又是在暗示著我們。喜歡一個人,也許也可以成為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比如說,在愛裏面勇敢一點點,堅定一點點,認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然後不要懷疑不要迷茫,無論有再多的不看好也要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再比如說,學會為自己愛的人去改變些什麼,去做些什麼,去珍惜些什麼。
喜歡一個人,你可以選擇很多種姿態。正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裏說得那樣,我們的生命是不可以被重複的,這也決定了我們沒有辦法去嘗試在愛中究竟應該選擇哪種方式和姿態才是對的,無論你的選擇是對的還是錯的,所有的一切你都只能經歷一次。
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能愛的時候勇敢去愛爭取去愛。
“享受現在,別一開懷就害怕傷害,許多奇跡,我們相信,才會存在。”
剩下的,就交給緣分決定吧。
这个周末,我看了一部让我感动良久的电影——《寻梦环游记》。电影中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故事发生在墨西哥的亡灵节,出生在做鞋世家的小男孩米格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而离开了禁止音乐的家。在将要参加亡灵节才艺大赛时,米格发现自己误入了亡灵世界,并在亡灵世界遇到了过世的亲人们,可他们依旧不让米格碰音乐。米格一怒之下,前去寻找因为音乐而离家出走的曾曾祖父——歌神德拉库斯。但他最后发现自己的曾曾祖父竟然是自从进入亡灵世界后就一直在帮助自己的埃克托!真相渐渐大白,米格的亲人也终于理解了他的梦想。
第二年的亡灵节,一家人又团聚在一起,唱着歌,弹着吉他……
我虽然戴着3D眼镜,可有好几次眼前还是一片模糊,这令人荡气回肠的亲情已经深深融化了我的心。还记得在即将日出的时候,埃克托就要因为被家人遗忘而永久消失了,而米格竟然不惜自己变成骷髅也要帮埃克托找回照片!这就是亲情的力量!米格和埃克托能在关键时刻牺牲自己,帮助亲人,我们为什么不能?既然是一家人,就要不惜一切相互帮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整个家庭才会更和谐、更幸福。
再说米格的曾曾祖母梅尔达。她第二次给米格送祝福让米格回家时,唯一的要求就是让米格永远记住在亡灵世界的亲人们。是啊!这个要求虽然很简单,却又无比珍贵。许多父母都希望子女能永远记住自己,永远记住自己对他们的爱。所以我们走到天涯海角,也不要忘记父母和所有的亲朋好友,让一家人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亲情很简单,同时它的力量也无比巨大,看完《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我就更加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更加珍惜这宝贵的亲情了。
我在晚上习惯去夜跑,大概9点的样子。我们小区旁有一家电器厂,每到9点,就会有一大群骑着电动车的人拥出来,让冷清的街头一下子热闹起来。
有些人蹲在路口,手中拿着手机,用我听不懂的方言对那头说着什么,那些一闪而过的、平凡的面孔上都带着幸福和期盼的笑容,大概是在等着妻子或丈夫下班。有些人已经骑着电动车和妻子一同在回家的路上,坐在后座的'人双手搂着前人的腰,搂得紧紧的。
还有人在路口眼巴巴地抽着烟,大概还在等人。
在苏州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工作状态是996,甚至997,拿着微薄的工资,吃着食堂劣质的饭菜,受人排挤,但他们却有着所有百姓一生去追求的东西——幸福。
他们或坐在石墩上,或站在马路边,或躺在电动车上,翘着二郎腿,低着头颅,微闭着眼睛,对着手机说着东北话,河南话,山东话,对着另一头亲切地问着一些无比平常的话,即使浑身透露着疲惫,以至于连腰也直不起来,却努力把声音变得轻松,话变得平淡,让压力不至于散入语言,在这一刻,变得平凡,不再伟大,但十分温暖与可爱。
他们操着一口方言,在城市各个建设的中心聚集,即使一天的活再累,听到话筒那头传来的家乡话,也不由笑起来。即使各地方言各有特色,有些则比较粗犷,有些则比较温婉,但却没有区别,这是每条小船的缆绳,把他们和家系在了一起。虽然微小,但却是一生都无法也不能割断的,否则都会迷失在异乡的人山人海和各种没有亲切感的语言中。
方言不仅让他们有回忆家乡的依凭,还让他们有了支撑下去的动力源。他们的普通话可能不好,但相比与正儿八经的白领,他们的语言让他们的工作有了盼望,有了目标,那是对配偶、子女、父母,一整个家的支持,一年只回一趟家的工人,方言成了他们连接家乡血脉的纽带,对那崇山峻岭的大声呼唤,对那潺潺溪流的轻声细语,对那栋房屋的亲切问候,对家人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些,是在发达的城市也不能给予一个游子的。
方言,是一座桥,一个在脑中展开、建立的家乡。正是这朴素的、外人难以听懂的一笔一画,一平一仄,成为了每一个异乡漂泊者的精神支柱。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当然最基础的中国话在不同地域、不同人文风情的洗礼下也呈现出了各具风韵的方言。
方言是一个城市的标识,一个城市的'性格。
最地道的成都话上哪儿去找呢?当然就是河边的露天茶馆了。
在成都,只要有河的地方,就有大大小小的茶馆。
那里是老年人休闲的天堂。
走近它,似乎生活的快车道就会靠边,速度会自然慢下来。
一张张方桌、一把把竹椅、一只只鸟笼……鸟语与人们的交谈声揉在一起,仔细倾听,有一种道不出的静谧。
一个人正拿着电话似乎在邀请朋友,“哎呀!来嘛,说好了得嘛,不要甩我们死耗子哈……”旁边的一个老人正左手端着茶盏,右手拿着茶盖,并用嘴将漂浮着的茉莉花瓣吹去,说道:“嗯,这个茶安逸、巴适……”这是成都人对闲适生活的极致追求。
在彩旗招展,人声鼎沸的球馆中能听见成都话,“成都队加油!我们给你扎起!”球队在球迷地鼓励下,越战越勇,这是成都人的拼搏奋进。
在突如其来的“5.12”地震中,一辆辆绿色的熊猫出租车,自发地前往灾区。
在汽车电台中,嘶哑地吼着:“不要做生意了,走!跟我去救人!”网友也呼吁着“汶川雄起!四川雄起!”这是成都人的团结互助。
悠闲舒适、拼搏奋进、团结友爱……这些成都人的性格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成都方言中。
方言是有性格的,它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
当人们的交谈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有趣的对话,“哎呀!你这口音是西安人吧!”没错,方言就是一张名片。
浙江话,一种美得如歌似舞,平静而婉转的方言。
还未见西湖的美,就已从方言中感受到了。
重庆话,一种泼辣的方言。
只要仔细聆听,仿佛就能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左手举着啤酒杯,右手拿着筷子,在火锅与碗中“来来往往”的场景。
北京话,十分富有音韵,字正腔圆,远远的飘来一股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方言,城市的个性,城市的活力,而它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成都方言在正规场合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更多时候需要普通话交流。
需要口口相传的成都方言,在一代一代传承中逐渐消失!
方言,城市的标识,城市的灵魂,不要让方言成为我们需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去爱、去传承属于我们的方言,成都话吧!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熟悉的旋律歌唱的就是我的家乡——美丽的冰城哈尔滨,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
在我们这里不光有美丽的冰雪世界,特色的东北美食,以后再和大家分享。今天我要和大家说说东北方言。在我们家里,经常讲东北的家乡话,比如说:“有一种直爽叫“敞亮”,有一种喜欢叫“稀罕”,有一种愤怒叫“急眼”,有一种数量叫“老鼻子了”。”记得有一次我和小弟玩,无意间我说了句:“小弟,姐姐可稀罕你了。”弟弟开心地说:“姐姐,谢谢你。”你们猜猜他听明白了吗?还有一次,爸爸去超市买了很多水果回来我和弟弟都没看见。我问爸爸你买水果了吗?爸爸说:“买了,我买老鼻子。”我和弟弟都纳闷了,不是买水吗?怎么变成鼻子了?再说哪有卖鼻子的啊,嘿嘿。后来爸爸告诉我们,“老鼻子”是方言,就是很多的意思。你们说,我们的方言有趣吗?
美丽的哈尔滨是一座旅游城市,夏天有哈洽会,冬天有冰雪节,会有很多祖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旅游,我们接待游客用方言,大家都听不懂,有时还会闹出笑话。所以我们要学好普通话,用标准的普通话将美丽的哈尔滨介绍给大家。方言每个地方都有,大家都用自己的方言讲话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所以大家都学好、说好普通话,让我们沟通更方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