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底总动员》有感美国迪斯尼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在中国上映后,引起了很大轰动。《海底总动员》到底是什么内容呢?带着许多问号,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走进了宿迁市红旗电影院。故事是这样的:一对小丑鱼夫妇,产下了三百多个卵,但在一次鲨鱼的袭击中,三百多个卵只剩下了一个卵。
在父亲马林的细心照料下,这个卵产出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小鱼,马琳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尼莫。马林百般关爱它,有一次,尼莫跟它赌气,不小心被人类抓走了。马林为了救孩子,和一个有暂时健忘症的朋友,智斗鲨鱼,勇闯水母阵;还和一个叫龟龟的乌龟,一起横过澳大利亚洋流,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尼莫被救走后,它在鱼缸里的伙伴们也一个一个地逃出来了。
看了这部动画片,我不免有一些忧虑。人类将鱼类放入鱼缸中供自己欣赏,难道就没有想过,如果自己是鱼缸里的鱼,失去了自由,我们会怎么想?鱼类是不会心甘情愿地在鱼缸里度过一生的,它们向往大海,它们向往湖泊,它们向往大江,它们向往大河,它们向往大自然,向往自由!现在人类大量捕***海洋中的鱼类,难道就没有想想,鱼类会甘心吗?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好自然界中的每一个个生灵。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对于自然界中一切生物,我们却要怀着感恩的心去珍惜。
童年就像一个多味瓶,珍藏着酸甜苦辣许多不同的味道,每一种味道都让我回味无穷。
每次,我踏着湿软的泥土时,脑海中总是浮现儿时和伙伴们玩泥巴的场景:一个个光着脚丫的孩子们用小手捧着水,洒到干燥的土地上,几个轮回之后,小手们从湿土上抓起一块块泥巴,捏出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小船”航行在“大海(土地)”上、“幸福的一家人”、“冰淇淋”、“炸小肉丸”、“巧克力”、“爆米花”、“鸡腿”……那兴奋的小脸、那悦耳的笑声我永远都忘不了。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许多家长都认为玩泥巴是幼稚的表现,他们总是说着同样一句话:“这么大的孩子还玩泥巴!”并投来一种异样的、轻视的目光。可是这也无法阻挡我对泥巴的热爱,因为我认为玩泥巴会丰富我的想象力,会锻炼我的动手能力。如果大人们仅凭主观意识去限制孩子,会使孩子的想象力枯萎,甚至凋谢。
此时,我眼前又看到了童年玩泥巴时的场面,又听到了那悦耳的笑声。我又抓起了脚下的一块泥巴,做了一个“鞭炮”,向上空扔去,“叭”的一声,我的身上落满了泥巴,快乐油然而生。
一进陶艺馆,就看到架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但样子不同,而且颜色也各异:有棕色、米黄色、咖啡色......老师告诉我们:“棕色是烧制后的陶泥制品,而没有烧制的是咖啡色,米黄色则是瓷泥制作的,彩色的是在晾干后画上的.颜料。”
老师给我们每人一块瓷泥,然后带我们进入工作间。里面有4台机器,上面都有一个圆转盘。老师让我们把“泥巴”弄成一个球体,再把它用力的拍到转盘中心,这样,“泥巴”就牢牢的粘在上面了。打开机器,转盘转动了,老师告诉我们,把胳膊夹在,两手沾水,护在泥巴两边,随着转动逐渐把“泥巴”增高。老师示范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容易,我迫不及待的把手护上去,可是手却随着机器转动,“泥巴”就变形了。我又调整了姿势,把手牢牢的护在两边,这回比上一次好点了。但是“泥巴”的面还是比较粗糙,我又耐心的反复修理了几次,终于把“泥巴”做成了一个圆锥体了。
该打孔成型了。老师先教给我怎样打孔:“把两个大拇指背靠背,放入泥巴中心,然后把它们渐渐分开,让泥巴内壁逐渐扩大。”老师把它弄回了圆锥体,让我做一遍。我按照老师示范的做了一遍,我打的孔还可以,不过里面有一小块淤泥。通过多次的清理,做好了这一步。老师又给我示范了怎样弄“肚子”:右手放入瓶口,中指翘起,左手护住瓶身,将泥巴向外推就可以了。我又连忙按照讲的去做,这一步做的比较顺利,不一会就好了。到了最后一步,这次要做瓶嘴了。这可是一项“大工程”,我反复做了好多遍就是不行。最后我总结好了注意点,终于将我的“瓶子”制作完成了!我还在上面加了花纹。
通过这次做瓶子,我不但知道了要坚持不懈,而且知道了做事需要有耐心,才能做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