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轻轻的吹,一片片叶子在空中翩翩飞舞,它们来到草地上、池塘里、小路旁,菊花绽开了笑脸,它们倒映在水面上,朦朦胧胧的。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
忽然,我看见池塘里以前浑浊不清的水,变得清澈见底了,而且池塘里的小鱼也不见了,它们去哪儿了呢?是谁把小鱼都抓走了呢?又是谁把池塘里的污水换成了清水呢?清得连池底的泥沙也看得一清二楚,我越看越纳闷,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时,爸爸回来了,我连忙跑过去问:“爸爸,是你把池塘里的小鱼都抓走了吗?是你把池子里的污水换成了清水吗?”
爸爸说:“不是我抓走了小鱼,也不是我换了清水,是冬天快来了,池塘里的水草都都冻死了,所以我们才能清清楚楚地看见水底,因为水草都冻死了,小鱼没有东西吃了,就钻到土里去过冬了。”“看!那里有一条调皮的小鱼不钻到土里去,结果被冻死了。”我指着水面上的一条死鱼说。
这就是我在我家水池里的发现,你们也有这样的发现吗?
在假期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我在假期里滑旱冰。
在假期里,我在滑旱冰,我经常在大街上滑旱冰,因为家里太小了,所以我只能在大街上滑旱冰,我穿着旱冰鞋,在大街上荡漾着,如果在中午的时候没人,我就会和姐姐比赛,开谁跑得快,姐姐骑电动车,我滑旱冰,姐姐开电动车的技术超高,但我滑旱冰的技术也超高,我开启最快模式,就超过了姐姐,最后姐姐累了回去了,我自己练习了一会儿就走了。
滑旱冰这开心。
重庆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无论是美食特色,还是民风民俗都颇有历史文化。重庆简称“渝”,也有“山城”的美称,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革命传统及文化。
重庆人最喜欢吃正宗的麻辣,尤其是火锅。火锅的历史约有70多年,以水和汤烧开,加上调料及烹饪的食物酥肉、牛杂、火腿等融入即成。重庆人喜欢吃火锅不仅畅爽,而且油而不腻。他们一般都现吃现辣,以“麻、辣、烫”这几个字为中心,老少皆宜。当然,除了火锅以外,还有著名的“重庆酸辣粉”。酸辣粉分为水粉和干粉,以“麻、辣、鲜、香、酸”为主,吃起来带有酸辣和鲜咸口味。这些美食完完全全是重庆人的饮食文化,他们喜欢辣是源远流长、至始至终的。
重庆的民居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吊脚楼”。吊脚楼一般是用瓦片盖房顶,由柱子支撑。吊脚楼上不仅有曲廊,还有栏杆。在吊脚楼里不仅仅通风,而且也不会干燥。众多的吊脚楼就如星斗一样,布满了整个大地。这个吊脚楼不仅仅显现了当地人的智慧,也证实了重庆的传统文化。
重庆人千百年的节日习俗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春节的时候回家拜年,中秋的时候团圆吃月饼,清明的时候坟墓祭祀。但是,唯有不同的是重庆的土家族和苗族总要准备节日的盛装和舞蹈,再来参加喜庆活动。在山寨中载歌载舞,唱起激昂的歌曲,甚至还有表演各种民俗文化,如:舞龙、刀梯、打鼓唱歌等。
重庆是个不落俗套的都市,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民俗,不会消失在世界中,因为它是永恒的!
你知道魔袋是怎样的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袋。
魔袋有魔法吗?魔袋是魔法师用的袋子吗?魔袋里能变出所有东西吗?同学们纷纷提问,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家满怀期待地看着老师,只见老师拿出一个普普通通的袋子,外表和别的袋子没什么两样,同学们都在寻找它的神奇之处,大家都惊呆了,这就是魔袋?可老师却说:别小看它,里面的东西可不少呢!
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上去摸摸魔袋里的东西了,大家又激动又害怕。但是很多同学还是勇敢的把手举了起来,第一位同学伸出手摸了摸摸袋里的东西。大家的眼睛一直盯着他的手,他说这个东西圆圆的,很光滑,两头还有点凹进去,很像苹果。公布答案了果然是苹果,我也猜对了。老师又请了一位同学他说这个东西弯弯的,听到这个词我就知道是香蕉。接着又闻闻,很香。他拿出这个东西,答对了!是香蕉!老师最后请了一位同学,他摸到的是冬枣,不过他没猜对,真可惜!
轮到每个人尝试了,大家有的摸到了猕猴桃,有的摸到了梨子,还有的摸到了冬枣。我没猜对,觉得这个东西圆圆的,没那么大也没那么小,应该是苹果,但是不对,也很可惜。
神奇的魔袋真有趣,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观察事物不能只靠手摸,还要看,听,闻及所有感官的运用,才能更好的知道物体的外表,气味。
冬至刚过,天气越来越冷了。清晨,我站在路边等爸爸开车送我上学,虽然妈妈把我捂得只露出了两只眼睛,可我还是冷得发抖。
无意间,我发现一位年老的女清洁工正在小心翼翼地撕着站牌上被贴的乱七八糟的广告纸。她用沾过水的刷子在那些纸上刷了刷,然后用手细心地撕。她的手通红通红的,我想那肯定是非常冰冷的,但她不怕冷很认真地清除了好几张纸。
她走到最后一张纸跟前,我看到她右手举起来,却停在了空中,又见她身子往前靠近了些,接着她又微微的摇了摇头,缓缓地离开了站牌。
发生了什么事呢?我满心疑惑,走到站牌前,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李静,女,10岁……,哦!我明白了一切。
在寒冷的冬天里,我被这件小事感动着,心里暖融融的。
中外学生在学习状况上有较大差别,这主要表现在学习驱动力、学习目的和学习条件的差异上。总之,国外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上强于中国学生。中国学生看重的是现存的知识,而国外学生看重的是有没有想法和创意。因此,我国应该在教育理念上不断完善和更新,顺应时代潮流,在提高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结合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
对比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它可以告诉你自己的真正定位,可以给你无限压力,同时也可以给你无限的动力。
在记事起,其实大家就都会逐渐开始了对比,只是映射出的大小是不同的。
年幼时我们所比的,是家里所能给予的,譬如说男孩子小时候的一个变形金刚、一辆玩具赛车,女孩子的一条漂亮裙子或是一串精美的手链这样的例子很多,会逐渐蔓延,对比的实物也会随之递增,手机的型号,鞋子的品牌都成了判断高低的一种方向,而这种方向的对比自然是错误的。
真正的对比是要互相之间的刺激而引发的促进,或许未见得是出于最么好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我们掌控的方向一定要正确。
很多时候,自己身边的人是都很优秀的,只是我们内心总是想着否对,因为害怕做出对比,害怕的不够优秀而不愿意暴露缺陷。相反的,如果不是身边的人,譬如说能歌善舞的明星,我们一般不会和那些光鲜亮丽的人作对比,一是他们距离自己太过遥远,二是我们身边的人并不会那他们却作为比较的对象。
最初的对比大概是家长口中的邻居家小孩了。这是个很神奇的称谓,似乎无论如何努力,邻居家的孩子好像总是强我们一头。实际上,这就是家长们为我们构建的对比,有了这样的对比才会给予孩子更加努力的动力和压,当然了,只有长大后的我们才会发现,其实我们本身,也属于邻居家的孩子。只是作为对比的方向各不相同罢了,有的是学习,有的是才艺,有的是懂事儿
随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压力也会改变不少。在学习上,我们不再保留当初的那些积极性,但是却会在另一方面,所增长的却是加倍的——虚荣心。我们的对比不再单纯,更多的是为了展示自己,吸引异性,吸引眼球,吸引家人的称赞。这种虚荣心对我们来讲并不是坏事,它会在人的心里滋生出一颗种子,慢慢发芽成长,当长大之后,代表着我们的目标也随之完成,我们也会是某些人所羡慕的对象。
当然,这些对比所真的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每个阶层都是会有的,而生活角落的点滴也是看的见得。垂暮老人一般喜欢享受生活的乐趣与清闲,时常彼此畅聊子女们是否尽孝,孙儿们是否乖巧,是否身子骨硬朗。而壮硕的中年人往往是最为操心的,对比工作的环境,对比工资的高低,对比房子车子。至于孩童学生倒是轻松,无非是对比学习高低,成绩好坏。
早上早餐店谁一家开门是个对比,晚上超市哪家最晚关门也是对比这种无处不在的比较既是一种紧张又是一种动力,让自己身处于带有压力的一种状态而去完成那件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会厌恶对比,会反感,总觉那些是我们不开心的源泉。但是在我看来,那些却又是机会、是挑战、是进步前的一块小石头。与其四处逃避,寻求安慰,倒不如迎难而上,通过努力击倒那些对象,让我们也站在被人所羡慕的视角之内!
此外,对比也成为了写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法,我们不论是在如今的文章里,或是在古代的诗词中,都能够见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也是对比。
总之呢,对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比在的,包括自己,周边,书中都会涉及,只要你足够细心便可发现。
希望对比后的你,不该是骄傲自满的,不该是垂头丧气的,而应该是迎难而上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