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的时代正是胶卷拍照盛行的年代,拍照的成本高、机会少、成像难,每次拍照都会郑重其事、穿戴得体,务求留下的每一刻都是美好和经典。如今数码拍照手段多、成本低、很便利,但我总会想起那张胶卷冲晒的旧照片……
照片中的外婆单手叉着腰,腆着肚子站立,十四岁的我挽着她的手臂,依偎在她身旁,我们俩都咧着嘴笑,红光满面,精神抖擞,背景是新开张的食品原料店,是外婆家的楼下铺面。
那一天,外婆特别高兴,一辈子靠带孩子当保姆的她把居所的临街门面租给别人做生意,自己搬到阁楼上蜗居,她不觉得委屈,她很高兴,她每个月微薄的收入又有新的进账。今天店铺开张营业,她一直念叨着:“我可以给钱你花了,看病也能自理了,不用摊开手板问人要钱了,不用给女儿添麻烦、成负担了……”我总是直接打断她的话:“你有钱就自己放好,买爱吃的,一把年纪还想着别人,我长大还要赚钱给钱你花呢,你养好身体等着!”外婆听了,眼睛放亮,生活又有奔头和希望了,她把腰挺了挺,站在铺面看热闹,我亲昵地挽着她,一起感受开张的喜庆。
过了一会儿,店铺老板拿了照相机出来,要记录这开心喜庆的场面,见我们婆孙站着,也招呼我俩合照一张。外婆仔细弄了弄鬓上的碎发,拉直了衣角的褶皱,单手叉着腰站好,说了句:“牙不好,笑不好看。”我挽着她,把身体紧靠着她,鼓励她开心地笑,相机定格的那一刻,是我们的第一次合照,外婆笑得那么舒坦和神气。
后来,老板聊到他的一个澳门朋友,又说起了澳门的情况,外婆听得可入迷了,偶尔还插上两句话,以前,她曾跟随她父母到澳门避难,虽说是“劫难”,毕竟是一家人平安在一起,总是亲密且幸福的,那段往事,她总是用无限留恋的口吻反反复复地叙说,今天又再勾起她的向往之情。我立马向她表态:“等我工作赚钱了,就带你去澳门旅游,你来带路,指给我看你当年去过的地方。”她有点不好意思,小声地说:“恐怕变化太大了吧,我可能都认不得路了”,过了一会儿,她又憧憬着说:“那也说不定,我应该还认得路的,对的,会认得的!”过了一会儿,她又总结性地说:“今天起能收点店铺租金,以后可以跟你们到处去看看,也好。”看着她的笑脸,我有点心酸,我多想快快长大,我多想她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最后,我和老板商量,今天拍下的婆孙合照要给我胶卷底片,留个念想,仗义的老板过几天就把照片洗好并奉上底片。
外婆终究没有再去澳门,小店面过了三年也被弃租了,只有我俩灿烂、亲密、充满希望的笑容定格在那张过塑的旧照片里。外婆去世前都没有离开过江门,而那张老照片则被我随身带到许多地方,成为我心灵的慰藉。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总会想起那一张照片,那一个人。
犹记得那一天的大课间时间,下起了小雨,别的班都没有出来训练长跑。我说:“嗨,小宝们,我们一起去跑跑步吧。”小雨,偌大的操场上,唯有我们班在飞奔。“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我们居然边跑边背起了木兰诗。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这就是一班。照片定格在雨中,定格在雨中背《木兰诗》的1班。
那是我过7岁生日时的一张照片。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时,我就想起了过生日时的情景。
那天正好是星期六,我很高兴。因为爸爸说爷爷奶奶要来。“叮铃叮铃……”我猜一定是爷爷奶奶来了。我蹦蹦跳跳地去开门。“哈哈”,果真是爷爷、奶奶来了!只见爷爷拎着一个大蛋糕。奶奶左手提着一袋水果,右手拿着一个洋娃娃。我连忙把爷爷奶奶拉进屋子。
这时,妈妈端来了两杯热茶,爷爷奶奶边喝茶边问我的学习情况。我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爷爷奶奶。一会儿,妈妈做好了饭,可我却想吃蛋糕。妈妈没办法,只好先吃蛋糕。因为我吃得太快了,弄得满脸都是。爸爸偷偷把我这个模样照了下来,全家人都笑了。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回忆起来,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快乐仍在心头荡漾。
我的家里,有一张古老的黑白照片。上面有3个小孩和我的外公外婆。这大概是二,三十年前的照片,边角都已经破损了,画面早已泛黄了。二三十年的岁月,经过无数次迁移,无数次风风雨雨,无数个春夏秋冬,还能完整的保存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在照片上,外公依然那么严肃,如同一位国王,大权在握,审视着自己的国家;旁边是他的妻子,也就是我的外婆,外婆微笑着,似乎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那双清澈的双目,像月下深深的潭水;那三个小孩分别是我姨妈,妈妈与舅舅。舅舅还是个小婴儿,正依偎在外婆怀里;妈妈和姨妈站在前面。后面则是金黄的稻田,这是一张朴素的黑白照片,竟展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家。
照片上的外婆很端庄,也非常年轻漂亮。我太震惊了,现在的外婆脸上满是皱纹,饱经风霜。外婆那乌黑亮丽的头发,现在也变的黯淡无光,剩下的只是一根根,一缕缕的银丝。外婆那丰润饱满的嘴唇,现在变得地干枯。外婆那双温柔,纤细的手,变得粗糙了。变了,一切都变了,外婆的美丽容颜随着时光的消逝改变着,但那对儿女无私的爱则是随着岁月的延伸而浓厚的,我至今赞叹:外婆的爱,那不熄的火呀,那不朽的心呀。
作为一个妻子,外婆是个好的贤内助。爷爷从前是县里的医生,平时很忙。外婆就在心血和汗水中疲惫不堪地撑起了这个家。她不光要照顾三个儿女的衣食住寝,还要辛苦的工作。我真为外婆这个鲜活的生命感到敬佩。
作为一个母亲,外婆是个好妈妈。在冬天,外婆怕自己的儿女受凉,三更时,外婆借着微弱的烛光缝衣服,做棉袄,不觉得辛苦。每当自己的孩子生病,外婆总要背着他,小跑快跑几里路,给孩子看医生。外婆为自己的孩子会出太多了,太多了!是什么,什么?让她如此情愿地为儿女付出这么多?我想我们都会很吃惊,但是,只有做为母亲才能感受到这平淡的责任。
我尊敬照片上这个女人,不,这个伟大的母亲,就是我敬佩的外婆。
那一抹霞光洒落在庭院雪白的墙壁上,也同样洒落在那张珍贵的照片上,散发出五彩的光芒,那张照片让我想起那个难忘的夏天。
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太阳跳着节拍,有规律的照着每一个事物,经过长途跋涉后的我们,终于来到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一进周庄大门,迎面扑来一阵古典之气。红墙砖瓦,亭台楼阁,一切都与自然融为一体,都那样清新朴素。我们走到了码头边,招呼过来一条船,船夫热情洋溢的接待了我们,坐在那古老的小木船上,看着流水托着小船向前驶去,船夫唱着古老的歌谣,慢悠悠地晃动着船桨。柳树伴着微风轻轻地扭着它那纤细的腰枝,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对于从小热爱历史的我来说,这次周庄之旅仿若一场我与中国历史的约会。
送走了船夫古老的歌谣,我们踏上了斑驳的石街,穿过一条细长的窄道,周庄历史博物馆展现在我眼前,我的心中充盈着激动。周庄是水乡,婚嫁风俗十分特别,新娘穿着一条“船”,而新郎手中拿着一只桨。上面的幻灯片,那新奇搞怪的风俗逗的我哈哈大笑。擦去笑出的泪花儿,继续向前走去。“哇”我不禁赞叹出声:“这里的学堂好漂亮,如此雅致。真想来这里读书呀。”正在这时,博物馆解说员过来了,她向我们讲解了周庄的文学典籍。我听得津津有味,紧接着她又跟我们讲了“万三蹄”的来历————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到富商沈万三家做客,宴会上有一道菜是猪蹄,朱元璋问沈万三这道菜的名字,因为“猪”与“朱”同音,沈万三想到不能说“猪蹄”,灵机一动,拍着自己的大腿说叫“万三蹄”,就这样流传至今。刚出博物馆,我就嚷嚷着饿,硬拽着爸妈到餐馆买“万三蹄”给我吃。
我们在一家地势比较高的餐馆做了下来,还特地选了窗边的位置,放眼看去,周庄的美景尽收眼底: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翠柳藤萝之间,小桥流水点缀在茶楼餐馆之间,不时会有断断续续的古老歌谣随风飘来,为午餐添加了一份古典的韵味。
轻轻擦去照片上的灰尘,一抹七彩霞光出现在我眼中,它不仅包涵着我对周庄满满的回忆,更表达了我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憧憬。
“同学们,我们班的推荐生今天给大家最后留言几句,因为明天他们就会到江门一中上课了。”我说完,主动给他们让开了一个过道。我往推荐生们坐的方向望去。他们的神情,分不清是什么?自豪?骄傲?不舍?也许还带上一点对失败者的鄙夷?我看着他们,风扇在一旁发出嗡嗡的声音,似乎一边摇头一边如我一般在等待。窗外一只漂亮的小雀高傲的哼唱着,像在故意卖弄着歌喉一般。我等待着推荐生们的发言。“同学们,我有一样东西给你们看。”我班的其中一位推荐生离开座位,手里拿着一张照片。我瞄了一眼她拿出的那张照片。那张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在绿茵场飞奔的照片。“每当我学累了,想放弃了,我只要看到它就会充满动力。你知道它象征着什么吗?”她一字一顿,掷地有声。“它象征着我们班。是它的团结,它的奋斗,它的永不停息。”她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接着说“同学们,我们都很棒,我们相约一中见。”照片上的笑脸似乎更鲜活、更明亮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送别》中,我们毕业了。在这个初中岁月即将逝去的日子里,我总想起那张我们集体《奔跑》的相片。
每当我翻开相冊,总有一张照片会使我的眼神停留多几分钟。
这张照片有四个人,一个是我,两个是我的朋友,一个是广东系列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中的著名演员郭昶。
这张照片摄于20xx年3月,当时是星期四,下午就请假和老师、同学来到顺联国际家私城,主持人是佛山电台946交通国、小余。
我们表演的节目是最流行的《大长今》。到我们表演了,我们拿着话筒,穿着鲜艳的大长今服装,随着音乐响起,我们开始表演了。
到了结束的时候,我们一下台,就惊喜、吃惊,因为平常最喜欢的演员就站在我们旁边!我立刻让妈妈拿相机帮我、郭昶、同学照下了这张照片。
当20xx年3月,我无意中向同学借了一张报纸,一个“啊宗去世了”的大标题又让我吃惊了。台上的他是那么卖力的演戏,台下的他显得那么苍老。
一位这么优秀的演员,一拍完《外》的第一部的10000集,就走了,别以为他的广东话说得那么标准,他可是一位河南人!
郭昶,我永远怀念你!永远会珍惜这一张照片!
在我的日记本里,夹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上面有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我曾经最要好的朋友——小王,他已经转学了。身后是一片绿荫草地。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鼻子忍不住酸酸的,那段快乐的时光像影片一样,在我脑海里反复上映……
我9岁那年,与小王一起参加了足球班,我们俩球艺高超,配合得天衣无缝。很快,我们进了甲队,并且代表足球班去参加昆明市官渡区的比赛。我们很珍惜这次比赛,因为我知道到四年级时,小王就要转学到杭州,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踢球时光。
为了多和小王踢几场比赛,全队都在拼命努力,甩开膀子拼搏着。终于,天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冲进了决赛——可是,开局就出师不利,对手进了2个球。顿时,队员们失落透顶。这时,小王挺身而出,一幅大哥大的口气说道:“大家别灰心丧气,被进球再进回去一个不就行了!这是我与你们的最后一次踢球比赛,可不能输啊!”嗯!为了给小王留下一段最美好的回忆,队员们一鼓作气,凭借彼此的默契配合,最终扳回了两个球。大家一致认为,一山不容二虎,与对手一同拿冠军有什么意思?于是,在比赛最后一刻,我们释放出全部的能量,小王一个华丽的转身,反超了,耶!
比赛结束了,我与小王勾肩搭背,拍下了这个永久的回忆。身前两个足球,身后是比赛的绿茵场,“三二一——土豆”,快乐的时光仿佛永远定格在了这张珍贵的照片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