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分数阶级的时代里,学生被划分出了等级。在两个极端的“种群”里,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
幼儿园
在那个最初接触等级的地点—幼儿园里,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心里被偷偷的分层。
那时候,我和我的好朋友X在同一班。一次下课,我们全班的小朋友在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下,闯入了“禁地”—我们的卧室。老师非常生气,让我们在门口罚站。但不久,老师用非常温和的语气对X说:“X小朋友,你先进来。”随后用非常严肃的对剩下的孩子说:“你们接着站。”
X很高兴的进了教室。只剩我们羞红着脸站在那。
一个疑问在幼小的'脑海里浮现:为什么同样是犯错,X可以被原谅,而我们还要继续罚站?
小学
三年级时的我,成绩在中下游徘徊。
数学课上,课本上有一道对我们“芸芸众生”来说非常困难的题,老师问:“有哪位同学会这道题?”这时一个熟悉的手臂举起,“好,请L同学到讲台为同学们讲解一下。”于是,一双双敬佩的目光凝聚在L身上,护送她到讲台。我呆呆的望着讲台上绽放着自信笑容的脸,动听的普通话很有节奏得从L洁白的牙齿中流出,我的心中满是向往和敬佩。我喃喃自语:“L好棒哦!什么时候我也能像她一样成为优生啊?”
那时,成为优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初中
上了初中后,我开始努力学习,想实现小时候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成为优生。
我开始为而准备,认真听讲,认真做题,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优生。渐渐的,我遗忘了最初的热情,机械化的认真听课,习惯性的认真做题,沉默少语。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感到生活很空虚,竟开始羡慕那些差生,欣赏他们的率真,佩服他们的坦然。
对,我要回归。回归我原来那个坦率活泼的我,回归到同学间,一起聊八卦,吃零食,然后再潇洒地说:“我胖,我快乐!”
太阳照耀宫殿的同时也照耀着寒舍,但是太阳照耀着南半球时却不能照耀着北半球,因为南北半球有地理位置上的差别。差异使产生了区别。
因为有差异所以要区别。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不也正体现了这个吗?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学生更快,更易学会。有些学生聪明过人,一听就懂,举一反三,但有些学生反应没有那么灵活,比较迟钝,如果这两类学生在一起学习,既浪费了某些学生的时间,有迷糊了某些学生的思维。但如果这两类学生区别来学习,那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就能学到更多知识,就能更上一层楼;同时那些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就可以花多点时间,更透切的学习知识,这才是两全其美的方法。
正因为不同的学生有差异,所以要区别来教,因为区别开来,所以两类的学生都学的出色。
残奥会与奥运会的分开举办也真正体现了差异与区别的关系。残疾人有生理缺陷但他们仍可以进行体育运动。但如果他们与四肢健全的运动的运动健将一起比赛的话,那么他们获奖的几率几乎为0,对它们来说,这是极之不公平的。为了公平,公正,只有区别开来比赛。区别开来比赛既可以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也可以让残疾人赛出自己的风格,赛出自己的水平。
正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了差别,所以要区别开来比赛,也正因为区别开来,所以有了公平,公正。
体育运动员的训练也印证了差异与区别的关系。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能力和训练的项目都不同,如果所有的体育运动员都必须统一训练,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大家可想也知。体育训练要按项目,能力,身力素质来区别训练,这样可以更高,更快,更强的训练效果。按照个人的情况而特定训练量这是必须的。
正是因为运动员之间有了差别,所以要区别训练,正因为有了区别,所以有了更加的训练效果。太阳不可能同照耀这地球的每个角落,不是因为太阳偏心,而是因为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了有所区别。
因为有差别,所以有区别;因为有区别,所以世界变得更美好。
人有高矮,学生有优差,这是事实。喜优厌差,即可理解。但近年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上,尤其是学校里,严重存在歧视差生的现象就很不正常了。
有的老师对待优生往往是笑口常开,态度和蔼,处处关心,事事关照,一味宠爱。一句话视优生为掌上明珠。而对差生,则判若两人轻则理,重则训斥,批评不断。甚至有的老师毫不解释把差生轰出教室,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差生的书给优生说反正你也学不好给你不给你都一样。
我要大升几乎老师不要这样做。 老师你这样做知道危害有多大吗?
你想过没有?
这样做会让差生更差,优生都是好的吗?差生难道所有方面都差,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优等学生毕业后想过老师吗?但差等学生想过难道这仅仅是礼貌问题?这样做对优生无益,对差生有害。
当差生远远倾听着你和优生亲切交谈时,当你夸大其词表扬优生时,你想到过,差生当时是何等委屈,他们又是何等的可怜啊
尊敬的老师,请你公正地对待学生。
传统的阅读方式用时长、用心专,不妨称之为深阅读。
经典著作需要我们用心地深阅读。深阅读时,我们一门心思扎进书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品味钻研的快乐。不深阅读,怎能读懂《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辩证思考?不深阅读,怎能品出《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其中味”?不深阅读,怎能辨出《等待戈多》荒诞背后的讽刺?深阅读使我们变得智慧、深刻、丰富。深阅读时,仿佛世界缩小了,只有自己和书籍。轻轻翻动纸页,耳边隐约听到哲人的呓语、诗人的吟叹,眼前似乎看到青山碧水、黄昏草月。深阅读为人创造一个静谧的环境,引起人无尽的想象与联想,使人获得远大于书籍本身带来的乐趣。深阅读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
然而,现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使深阅读变得越来越困难和奢侈,书籍的沉重仿佛加重了生活的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人们开始了“浅阅读”。
浅阅读就是阅读时不多加思考而跳跃式地“扫读”。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它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乐趣和心里的怡悦。在公共汽车、地铁等嘈杂的公共场所,处处能看到一些人拿着手机、电子书津津有味地进行着浅阅读。
浅阅读作为一种适应现代生活而出现的阅读方式,为阅读带来便利。身心疲惫的上班族在工作之余,不妨浏览一下网页,跟上时尚潮流,整天钻研书本知识的学生们在闲暇之时,也不妨翻翻报纸,涉猎一下最近的新闻动向,与时代接轨。浅阅读不比深阅读的内涵丰富,却以其方便快捷受到人们的追捧。
深浅阅读虽然泾渭分明,但两者并不相克。有大把闲暇时光则捧本经典进行深阅读,时间紧张就选择浅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所有的东西都关乎于时间,你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使用它。”的确,经典名著切忌浅阅读,但新闻逸事只用浅读就足够了。
阅读,终究还是一个取悦自己的过程。阅读方式的选择是自由的,应视情况而定。或深或浅,在于自己的心态与要求。
自信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反过来说就是信自,即相信自己。我们应当相信自己,假使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你信任的呢?只有相信自己,才会建立起成功的信心,才会取得成功。
很多人不自信是因为自卑心理,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己都放弃了希望,那么又能期望从别人那儿获得希望吗?所以我认为相信自己是取得成功的基石。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听起来固然十分潇洒,但并不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诚然,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外人所干扰。但当别人是真诚地向你提出建议时,我以为我们应当虚心接受。满招损,谦受益指的就是过度的自信会招致损失,而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则会得当好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关系。
相信自己而不盲目自信,谦虚地接受别人意见而不盲目听从,要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善长的方面,在能够自信并且善长的方面充分地相信自己,而在不太了解的领域或是不太懂得的时候适当地听取他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人生的道路十分漫长,前进中布满了荆棘。我们总是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转折。如何迈进每一步都要我们自己做出抉择。没有人能够帮助我们,我们必须依*自己,必须相信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无悔地走下去。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我们不能依*他人,但我们可以征求他人的意见,寻找最好的方法。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已经逐渐明白如何相信自己,正如听取别人善意的建议那样,我们走着自己的道路,接受别人理性的指正,道路似乎不再崎岖,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彼岸的希望。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我们反对极端的想法,我们也拥有辩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地认知自己的位置和想法,仔细地思考他人的意见,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作到谨言慎行,坚实地迈出你人生的每一步,在不远处一定会看见彩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