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理论据:
1、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2、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燕尾服的艰苦工作,并长斯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黑格尔
3、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二、事实论据:
1、陶罐积累资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2、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3、司马迁游学积累。
4、徐霞克徒步跋涉实地考察。
说明文的阅读复习有了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选择科学的教法。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就在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经过几天的思考和尝试,我还是觉得应该最大程度的'利用摸底测试的篇目——《台风》一文。 于是,我沉下心开始读这篇文章,我的师傅甚至建议我把它背下来。
经过认真地分析探讨,我渐渐开始感受到教研室张宝华老师的用心。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文:行文思路非常明晰,段落特点又各个不同。
首段由“台风”的定义引入,接着写一般人看法,然后用“然而”转入正题——“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只要学生阅读时关注到这句话,答第三题时就能基本找到答题区域。加上第六段“除了……外”的提示,答题区域就能被准确地定位到2—6段。下文分写的部分有五段。第二段是阐述+总结+补充说明(推测未来的情况)。第三段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中心句+阐述。此段的信息提炼很少有人出错,直接提取主句即可。第四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关键信息提炼不准确。三个分句,关键信息分别为:节约用水用电、节约原煤、用于风力发电。前两个是并列关系,连接词“一方面”“也”标识;第三层用连接词“而且”“甚至”表明是递进关系。前两层有可以归并为“节约资源”,第三层递进,需要信息叠加。这是“分层归并法”。关注连词,解读句子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第五段是典型的承接式结构:海水上翻——鱼饵增多——有利于鱼群生长。关键信息也比较明显,出错率较低。第六段信息提炼错误较多,首句就是段落中心句,组合要言:“台风会引发慢地震,逐渐释放地壳能量,避免大型地震”。很多学生都选择尾句:“台风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作答。如何取舍?必须要对这一段的段内层次进行分析:首句就是中心句;第二句讲述“慢地震”,诠释中心句;第三句是举例子说明慢地震与台风的关系,也在为中心句服务。比较来说,前者是中心信息,后者是辅助信息。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取舍了。
因此,我结合这篇例文归纳了三点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组合要言法、提取主句法、分层归并法。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关键词(中心词、连接词),注意作者对说明方法的运用,解析段落层次。以此达到准确筛选整合信息的目标。当然,这一切都要以端正的阅读态度和耐心细致的阅读习惯为前提。
(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主题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事物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情为线索。
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顺叙之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中联系的内容,是对上文所做的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叙述文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补叙与插叙同是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去的文字,所以也有人把补叙归入插叙,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4、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给人以不可辩驳的力量。
5、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6、概括内容。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7、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8、句子的作用。
语句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
(1)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等;
(2)内容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
9、表现(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约意义寄托在所描写拘事物上,表达了强烈鲜明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手法(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入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不同人称的作用及缺点。
(1)第一人称:优点是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缺点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2)第二人称:优点是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缺点是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
(3)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缺点是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11、描写。
按内容分,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12、议论及抒情的作用。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3、题目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14、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15、八种复句类型。
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16、小说文体知识。
(1)小说三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17、散文的一般知识。
(1)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①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
②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
③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2)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散文经常运用: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
说明文的阅读复习有了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选择科学的教法。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就在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经过几天的思考和尝试,我还是觉得应该最大程度的利用摸底测试的篇目——《台风》一文。 于是,我沉下心开始读这篇文章,我的师傅甚至建议我把它背下来。
经过认真地分析探讨,我渐渐开始感受到教研室张宝华老师的用心。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文:行文思路非常明晰,段落特点又各个不同。
首段由“台风”的定义引入,接着写一般人看法,然后用“然而”转入正题——“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只要学生阅读时关注到这句话,答第三题时就能基本找到答题区域。加上第六段“除了……外”的提示,答题区域就能被准确地定位到2—6段。下文分写的部分有五段。第二段是阐述+总结+补充说明(推测未来的情况)。第三段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中心句+阐述。此段的信息提炼很少有人出错,直接提取主句即可。第四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关键信息提炼不准确。三个分句,关键信息分别为:节约用水用电、节约原煤、用于风力发电。前两个是并列关系,连接词“一方面”“也”标识;第三层用连接词“而且”“甚至”表明是递进关系。前两层有可以归并为“节约资源”,第三层递进,需要信息叠加。这是“分层归并法”。关注连词,解读句子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第五段是典型的承接式结构:海水上翻——鱼饵增多——有利于鱼群生长。关键信息也比较明显,出错率较低。第六段信息提炼错误较多,首句就是段落中心句,组合要言:“台风会引发慢地震,逐渐释放地壳能量,避免大型地震”。很多学生都选择尾句:“台风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作答。如何取舍?必须要对这一段的段内层次进行分析:首句就是中心句;第二句讲述“慢地震”,诠释中心句;第三句是举例子说明慢地震与台风的关系,也在为中心句服务。比较来说,前者是中心信息,后者是辅助信息。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取舍了。
因此,我结合这篇例文归纳了三点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组合要言法、提取主句法、分层归并法。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关键词(中心词、连接词),注意作者对说明方法的运用,解析段落层次。以此达到准确筛选整合信息的目标。当然,这一切都要以端正的阅读态度和耐心细致的阅读习惯为前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