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作文一篇

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作文一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22 03:28:16
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作文一篇

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作文一篇【一】

如今,圆明园在笑声与金钱中慢性死亡。题记

本意是去放松,可却又选择了一个让人如何也笑不起来的地方圆明园。真的不愿提及这个词,因为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沉重的屈辱,是一道无论如何也无法遮掩的伤口。在去之前有同学提醒说圆明园不好玩,可既然决定了,还是要去看看的,哪怕只是与废墟亲密接触。

随着众多的旅行团一同步入圆明园,道路两边尽是各类商贩。大体上看去与北京其他的公园无异,这一点从游览者的脸上也可很容易的发现,欣喜、一点点的好奇、放松的神情......

圆明园的遗址众多,但集全国建筑达成的`它们绝大多数也仅剩下一个牌子而已,树还在、湖还在,可过去的胜景已经消失了,甚至不留一片痕迹的离我们远去。

圆明园中依稀还能猜到过去景象的便是西洋楼了。烈日下,一尊尊白色碎石倒在那里,被人踩在脚下、被迫与人合影。从远处看去,这一切像极了一座白森森的坟墓,躺着封建腐朽的灵魂,他们试图用最美的雕花粉饰自己,可到头来还是逃不过历史的审判。

人们总为圆明园的过去而惋惜,而是否有人看到无形的烈火正炙烤着圆明园唯一残留下来的灵魂,吞噬到最后或许那白色遗址真的成为了供现代人放松享乐的参观品。

有种使命感正不断地从我们身边流失,有种民族精神我们正渐渐将其淡忘,这个世界太现实了,有的时候我们总喜欢用的是去衡量一个人的一切行为,我们不能要这样的现实,这样的自我。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最常问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想做什么,上学时我们最常听到的话是,好学读书找份好工作,而到大学家长的期望则是希望孩子有不菲的收入,抑或是能养活自己,家长如此做本无可非议,可我还想觉得是这样的话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是不利的。

既然来到世上,我们或许该心存感激的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东西,当你离去之,衡量你一生的是贡献,我们内心的深处,民族一词摆在什么位置?更毋庸说更上一个层面的人类了。

不要如此的现实,放眼看看身边的一切吧,哪怕你真的不愿心系天下,至少不要总是盯着脚下,时不时看看远方的路,你要一辈子平凡下去吗?

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作文一篇【二】

这天我看了《火烧圆明园》后,心中感受好像泉水般,涌现出那一幕幕可恨、可气、可悲的时刻。

英法联军打入北京大门,而皇帝和慈禧却逃之夭夭,只留下一座空城和手无寸铁的百姓。残暴的敌军很快打入了圆明园,在对圆明园进行了一番“洗礼”后,又下令:火烧圆明园,理由竟是看园的大臣不让他们进去抢夺东西。罪恶的火连烧三天,此刻的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桩。

此刻,有一个问题浮此刻我的心头:英法联军为什么敢在中国的领土上为所欲为?答案只有一个——清政府太无能。

当时在位的皇帝整天不务正业,把外国所谓的科技视为玩物丧志,可真正等敌人攻入国门时,却手握落后的武器去防守,结局当然是——全军覆没,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外的,也是情理中的: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没有想到,被他们视为“玩物丧志的东西竟有如此大的威力”,没有想到我们和敌方的实力是那样的悬殊。可当清政府明白时,一切却显的那样不堪一击。由于清政府的无能,皇帝及大多数官员的贪生怕死,与入侵者签定了各种不平等条约,以此来换取太平生活。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手中能够把握未来,使这段杯具不再重新上演。

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作文一篇【三】

自从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后,我感到无比的愤怒、惋惜。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有绮春园、万春园、长春园等园林组成,里面有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利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名人字画,奇珍异宝,以及数不尽的文物古玩。

可是,就在1860年,英、法联军,趁着清朝腐败无能,侵入北京,野蛮、残酷的毁灭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园林。

这些强盗,进到圆明园里,能拿走的,就全部拿走,拿不走的,就用牲口、大车来搬走,实在搬不动带不走的,就肆意的销毁、破坏,为了毁灭罪证,三千多个侵略者,奉命在园里四处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一座传承我国苏千年历史文明的绮丽瑰宝之园,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这使我想起,那年在香港,不是拍卖过的“铜虎头”“铜牛头”以及“铜猴头”吗?这些,只不过是圆明园里喷水池里普通的东西,可是,有关方面,却花费了数亿元,才买回这三件国宝。

你看!这就是侵略者的罪行!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读书,长大之后,报效祖国,不让国家再被任何的外国人欺侮。

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作文一篇【四】

(三)

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文章《圆明园的毁灭》,它使我感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军民的懦弱,更可恶的就是那无耻的英法联军!

圆明园曾经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圆明园不仅美丽,而且聚集着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举世闻名的当时最大博物馆、艺术馆。

然而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来到了圆明园,在园内肆意烧、***、抢、掠,出园时每个人的腰包都鼓鼓的,甚至还放火将这具有无限价值的圆明园付之一炬。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

可是最可恶的是万恶的洋人,他们不但随意侵略中国,还把我国的名胜古迹烧毁或破坏,他们还让我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我国的国格受到了莫大的悔辱。

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让祖国永远列强国之首!

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作文一篇【五】

《火烧圆明园》是一部让所有中国人牢记清朝腐败的历史影片。他永远让我们中国人感到遗憾和愤怒,对清朝的腐败无能,为侵略者的凶残而愤怒。

《火烧圆明园》的影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咸丰年间,清朝走向没落、腐败的情景。确实,这个年仅六岁就登基的乳臭未***小皇帝就像一个摆设,是火烧圆明园发生的祸根。而那位慈禧太后的前半生,和咸丰皇帝勾结在一起,干涉朝政。落后就要挨打,八国联军开始将自己凶恶的魔爪伸向了中国。从战争开始,从二百万两白银开始,从……八国联军得寸进尺,对只会求和、定不平等条约的清政府更加猖狂。三千骑兵抵抗不计其数的侵略者,刀剑抵抗洋枪洋炮,最后只剩下七个人!

疯狂至极的侵略者开始了自己的疯抢计划。此时,吃惊的咸丰皇帝却躲到了避暑山庄,把灾难和死亡全推给了那些无辜的百姓!英法联军竟然在额尔金的一声令下,多少奇珍异宝、古董被抢光,最不可理喻的是他们在拍卖宝物后,有三天三夜的大火,将历史上最宏伟、最美丽的世界园林化为灰烬,留给人们的只有片片废墟。

这部影片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国家只有在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和栋梁之材的带领下,付出努力,不断创新,建设成繁荣富强的国家才能免去灭族之灾。圆明园的悲剧,是因为我们的武器不先进。论赤手空拳地单打独斗,刀剑上的马上战争,我们会赢。但是,战舰、枪炮揭示了我们中国原地踏步,不进取的实况。

如今,我们中国已成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家,一步步走向强盛。那些深仇雪恨也在历史的发展中烟消云散,不变的却是中国人的爱国之心。

在学校里,我们的班级就像是一个国家。只有在大中小队长的带领下,把班级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让班级的荣誉越来越多,才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人员”的讥讽。

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作文一篇【六】

赞可夫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在于诉诸学生情绪、感情与激情,使他们学会思考,自己做出结论”。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学活动是个情感的交流过程,需要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师生情感能和谐地得以沟通、交流,才能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在情感这一“主线”引导下,成为活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说得好:“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是啊,“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情感对少年儿童学习过程影响的重要。执教老师用她炽热的感情,带领我们一起“进入角色”与作者和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们都知道在新课程实施下的今天,发展是学习的目的,教学是发展的手段。老师的教学就真正做到了情知交融和谐发展。在这节课上,我感受了主动进入角色的情感体验。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她的情感伴学下,主动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朗读”、“讨论”、“练习”三大块上。如老师问“圆明园如何被毁灭?什么被毁灭?”时,我作为听课教师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仿佛自己是位学生,和他们一起争论,一起研讨……身临其境,忘情学习。

在这节课上,我慨叹老师的以情导学,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体验。

这样一篇深沉的课文,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老师竟以趣入境:创设记忆情境——开头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经历,通过生活中的测量来说明圆明园的面积之大,通过“加一百米、二百米……”的依次顺序,产生情感体验,体验圆明园的大;设定模拟情境——为了加深学生对外来侵略的愤慨,老师放了一段录像,问学生“拿走的是什么?运走的是什么?毁坏的是什么?焚烧的又是什么?”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增强对八国联军的愤恨,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语言想象情境——在老师形象化语言作用下,学生通过想象、记忆进入特定的语境。如:老师问学生:“来到圆明园废墟,你会想到什么?”(与书上图联系)学生在老师的手势、表情指导下,通过想象、兴趣的诱发,回答出令教师满意的回答。“落后就要挨打……”

老师教学注重情感的渗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在大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充分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中,引导学生从整体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将听课教师和学生带入学习场景。

在这节课上,我感受了老师的激情澎湃,以情激情,以情动情:

老师从教材实际出发,发掘到教材中的情知结合点,抓住精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她指引学生“曲径通幽”,设问抓关键,有思考性、情趣性,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求索,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趣味无穷。如在教“英法联军如何毁灭圆明园”时,老师强调“拿走的…拿不动的…实在运不走的”句式,接着让同学层层剥笋,联系课文仔细推敲,理解“八国联军”拿走、运走、毁坏、焚烧的各是什么?这样做,会导致怎样的后果?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带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说实在的这些离不开老师自身对课文的反复揣摩,离不开她自身先“入境”,然后“入得深切,出得活脱”钻研。课上,通过表情、手势、目光等体现出来,以感染学生。正是老师运用自己备课中的情来激发学生文字理解中得情,才达到了“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的效果:

你看老师吟诵中激情:通过语句的长短,声调的高低、缓急、顿挫的变化让我们感到情感的脉搏在流淌,引起内心的共鸣。她让学生朗读第五小节时,抓住“凡是、任意、实在、统统、三千多”等词,通过“生读、生自我评价、师范读、师生齐读”等方式,让自身的胸中之情,流淌到学生心中,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仿佛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读出感情来。

你听老师悟理中析情:老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感性的上升到理性,让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从情到理的一种“升华”,达到情与理的统一。让学生分析过园林、建筑、文物之后,她让学生想“来到废墟,想到什么”,最后总结发言,得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让惨痛的悲剧重演,不让屈辱的历史重现”,情理综合,意犹未尽。

在这节课上,我体验了老师创设的和谐民主教学气氛: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需要情感的交融,气氛的和谐。老师特别强调信息的反馈,入情入境的效果。反馈信息越及时越好。课堂上她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如:“第一排同学答不上”,老师及时调动第二排学生,使生“会文明理”,达到双方情感的交融。因此,在教学中应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来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而加深对科文的理解,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能力,发展情感。

老师在教学中以“呈现情境——激活兴趣——组织教学——总结评价”,优化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对情感的点拨,使学生逐渐“感知表象——发现规律——讨论问题——巩固练习”,含蓄蕴藉。整个语文课犹如一支动人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缭绕。因而,可以说:情知统一,融溶一体,难有泾渭之分,美哉美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