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家楼上搬进了一位新住户――李阿姨。她是一个很热情的人,但是她总是讲一些粗言俗语,连见到人打招呼也一样。李阿姨还经常在楼梯、楼下的花圃里乱扔垃圾,那个曾经美丽如画的花圃发出了阵阵恶臭,滋生了许多苍蝇和蚊虫,很不讲文明。结果慢慢地,我们都渐渐疏远她,邻居们也变得很不喜欢她。但是,自从今年二月份开展“牵手文明,同创文明”的活动后,李阿姨变了,她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拉家常,有时还邀请我们到她家作客。李阿姨再也没有在楼梯间和花圃里乱扔垃圾了,而是主动把垃圾扔到楼梯的垃圾桶里。现在,李阿姨还积极参与“创文活动”,经常拿着扫把扫走楼道里的垃圾,刮走墙上的.“牛皮癣”。从那以后,我们都对李阿姨刮目相看了,邻居们都纷纷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花圃里再也没有发出阵阵恶臭了,而是又恢复了往日的鸟语花香,蝴蝶、蜜蜂在花从中翩翩起舞。楼道里再也没有飘荡着李阿姨的粗言俗语了,而是充满了文明的气息。是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李阿姨那样认识到讲文明,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创文活动,每个人都迈出文明的一小步,那么就会向文明城市迈出了一大步,让“文明之花”开遍每一个角落,共同创建我们美丽的家园。
如梭的岁月,一天天一夜夜地穿叉而过。
等待,忘乎一切的等待,所有的一切都是等待。
茶峒的小溪,还在不知倦怠地轻缓流动,还是那么深,深得一蒿不能落底,却犹然清澈透明。溪边的那座白色小塔固然耸立,但终也难免斑驳加身。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还是原来的那户人家。但老人却是早就不在了,只一个姑娘——当年的女孩子翠翠,还有那只渐已老去的黄狗。
当年,茶峒山城里的乡邻怜翠翠失去至亲、孤苦无依,本想将翠翠接入山城好就近照应一下。不想,翠翠执意留在碧溪岨,承下祖父衣钵——继续为过往碧溪的人拉船渡河。知道翠翠的心思,乡邻们便没有勉强她。只是,浑厚善良的乡亲们会经常给翠翠送些自家的食物用品。而来往的过渡人也不管翠翠如何推拒,都会留下一些钱。翠翠就这样在碧溪上,一边拉船一边等着那人的归来。她从不思索这么等待的意义,伴着那触目的青山绿水,似乎等到天荒地老也没有关系。
而今,翠翠还在为过渡人拉船。只不过,翠翠发现:往茶峒外渡的人越来越多,回来的人却渐少了。这个发现让翠翠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慌。单纯的翠翠拼命只要逃避着这恐慌,只是安慰自己:没事的,傩送回来就好了。
这日,天空清明有朗日添暖。翠翠照常起得很早,吃过早饭便上船了。望向对溪崖上,又是虎耳草肥大油绿的季节了。山上的竹簧郁郁蓊蓊,风起摇曳,叶与叶悉悉作响,似乎吟诵着山的朗诗。高低起伏的山映在透澈的溪水里,憧憧叠影,煞是好看。翠翠的船就行在这水中的山影里。柔柔绿绿的水温柔地吻着船舷。这清远的山,温婉的水都倒映在了翠翠清泓似水的眼眸中,一切都如初生般美好。
傍晚,斜日将落,柔暖的余晖洒在将要上岸的翠翠身上。翠翠有些心神不宁。今天从几个过渡人那听到一个消息:有个大老板来茶峒,他要投资在碧溪上建起一座桥。那过渡人欢天喜地地说:“翠翠,以后你就再也不用这么辛苦地拉船了。真是好人啊,说起这大老板还是咱们……”后面翠翠就没在意听了。这个消息让她措手不及:有了桥,乡亲们就不需要船渡河了,那她干什么呢?单纯的翠翠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茫然了。
就在翠翠愣神时,突然听见对岸有人叫喊。翠翠回过神来,看到对岸有人似在招手要过溪,翠翠赶紧熟练地将船拉起,船儿似一尾欢快的鱼儿,宿命般地向彼岸行去。船行到河中心时,翠翠的心快速跳起来。随着穿的靠岸,翠翠的心几乎跳到嗓子眼。那是一个男子,与那个人长得很像,很像。虽然这名男子身上穿着与茶峒人不一样的笔挺衣裤,身体也微微发福与那人相去甚远。可那眉目间给翠翠的熟悉感,让她确定:这人分明是他!是他!他回来了!傩送回来了!而在男子看向翠翠的一刹那间,翠翠好像已经感觉不到心跳了。只有眼中的泪水似要决然而出。她拼命镇定下来,似哽咽般说:“傩送?”似含万般委屈。
那人一愣,上下打量了一下翠翠,“哦,翠翠啊。你怎么还在这儿啊?”
翠翠呼吸一窒,不禁又急问一句“你真是傩送?”
傩送边上船边答道:“是啊!这么多年不见,你都快认不出我了吧!”说着小心翼翼地踮着他那锃亮的鞋子,扫视了一下小船,微微皱了一下眉挑了个比较干净的位子坐下。
翠翠不做声了,默默拉起船。心中却十分难受:明明等了他这么多年,盼了这么多年,有好多话想跟他说,有好多事想问他。现在却怎么也说不出口,急得翠翠差点又快哭出来,急忙背过身去拉船。
傩送见翠翠背对着他,也不说话,便问她“这些年,你还好吧?”
翠翠心中委屈,怕一出口就哭出来,只是违心地点点头。本想看着那碧绿的溪水,却让泪水凝得满眶,几乎难辨她看到的是溪水还是自己的泪了。
两人都不说话了。翠翠没看傩送,也不知道他在看什么。过了一会儿,傩送突然说:“翠翠,等我把桥来,你就不用拉船了”
翠翠猛然转身,“是你!那个要建桥的老板就是你?”
看翠翠惊讶的样子,傩送不禁得意起来“是啊!为乡亲们做这点小事也是应该的嘛!反正也要不了多少……”
“你回来就是为了建桥?”翠翠忽然打断他,静静地问道。
看着翠翠那晶莹透明,明澈如镜的双眸,傩送竟感到一丝丝的不自然,似乎在这眼眸下,自己怎么也无法遁形。“当然不是了!我走了这么多年,也该回来看看了。”傩送似要甩开那份令他不舒服的感觉一般脱口而出。
翠翠暗舒了口气,心想他还是没忘自己在等他。
“不过,我这次回来也跟你有些关系。”傩送似下了很大的决心般说。
翠翠的心一下又快速跳起来,狂喜溢满了心头。害羞地低下头,赌气般地说“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没让你回来!”微微上扬的嘴角却出卖了她的好心情。
没注意到翠翠的异样,傩送却说:“别这么说嘛,翠翠!你上来就把话赌死了,我们还怎么谈生意啊!”
翠翠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傩送“生意?什么生意?”
傩送以为翠翠很感兴趣,马上兴致勃勃的说:“我打算在这里投资搞旅游。呃,就是城里有钱人花钱来玩。我看了好几处地方,都没你家周围的这竹山好。你家周围有山有水,空气好,正合城里人的意。我想买下这片竹林。怎么样?”
翠翠呆了!几欲失控的叫出来“那我呢?”
“说是谈生意嘛!我出钱,你这块地方归我。你再拿钱到茶峒城里住。反正桥修好了,你也没事干。咱们也算是各得所需嘛!”
翠翠差点跌坐在船上,突然大吼“不行!我那也不去!我不会答应你的。这里是见证母亲和父亲爱情的地方,你不能毁了这里”
傩送的脸骤然变冷,冷冷地说:“爱情?爱情值几分钱!可笑我哥当年竟然还为它痛心,最后还不是丢了命!哼!实话告诉你,翠翠,我已经和政府的人签好了合同。我今天来本来不打算再谈什么的,看在我们是熟人的份上才跟你说的。既然你不领情,那你别怪我到时候翻脸。这块地方我要定了!”说罢,不管翠翠反应,等船靠岸,嫌弃般的快速下船,头也不回的走了。
翠翠失魂落魄地下船,没走几步便瘫坐在地上。就那样愣愣的坐着,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直到日沉西山,月出东山。水银般月光冷冷的如霜降般洒在黛山,洒在黑黑的水面,洒在木雕般的翠翠身上。翠翠什么都感觉不到,往事如山里的野鸟飞快在脑海里掠过,惊慌的快的不能触到。恍然间,翠翠看到水中出现一只白鸭子在惊慌四处逃窜,随后一个人头冒出水面,飞快地抓住那只白鸭子。然后那人抓着鸭子站在水里对她笑,那分明是当年的“水鸭子”傩送啊!他静静地笑着,笑容里不掺一丝杂质。翠翠一下失了神,从地上爬起,跌跌撞撞地走向溪水,还喃喃的说着“傩送,你又捉了一只白鸭子……”
天地无声,月光落满碧溪。一只水鸟扑棱棱地越过水面。即刻又归于平静,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读完《湘行散记》,历史的感悟从我的心底静静流淌而过。文学虽如水,过而无痕,却沉淀下太多太多的叹息……
《湘行散记》描绘的是湘西美景,在这里,流淌着清澈的河水,响彻着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这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妓女的女人。在这里,你能观赏古老的西兰卡普织绵,品尝美味地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能见识到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感受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社会淹没到无影无踪,无处寻觅的地步。
镇上的老百姓有在沿河居住下来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沿河边的山上,河岸两边用竹子搭建而成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沈从文先生用极为优美、丰富的笔触勾勒出湘西美景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物是鲜活的,风景是灵动的,事物是立体的。字里行间,我深深地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对生活的热爱。沈从文先生年少时投身军队,随部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很多苦,阅尽了社会的黑暗与冷漠。然而,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击垮他,他对生活仍保持着满腔热忱。而我们呢,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整天叫苦叫累,遇到了一丁点的挫折困难,就做一只缩头乌龟,不敢迈出前进的步伐。
忙碌的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所以,我们失去太多太多了。掩卷深思,我们是否得敞开自己的心扉,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呢?虽然我们相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沧海一粟,但是我们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发现美,发现生活的真谛,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赶属于自己的理想!
沈从文一生坎坷,我对沈从文印象最深的是沈从文对自己的发妻的追求。那份校园爱情的淳朴,如果沈从文追求的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然而,这样无欲无求的人一生历经坎坷确是上天的不公。
沈从文先生在谈及自己说,我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施蛰存先生说沈身上有着“苗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这一瞬间,让我想到了某位来自中亚碎叶的胡风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不羁男子,那位举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从文先生似乎也是这样一种融合,诠释着绝对的自我和如水的细腻。
这样一位对政治因素极为不敏感的文人,在我的理解看来,沈从文应当是被边缘化的人物。沈先生文中所描绘的山水人和谐的景象,沈从文所追求的“边城”,笔下的人性美、生活美,这些故事原型大多发生在山水重重的湘西深处,这无疑给故事本身披上了朦胧美的面纱,从故事本身再到作者创作意图上来看,除去了对于家乡深沉的爱意之外,向往超然世外的生活,无疑会给人以避世的猜想。寄情山水间,不知名利,不晓政事,历朝历代文人都在重复这样的选择。但这不是现代的主流价值观所能容忍的,这种享乐主义与现当代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提倡奉献自我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换句当代人的话来说,避世约等于不思进取。在人们日益严重的追求幸福却不追求快乐的今天,我以为,沈从文先生应当是寄情乡土但是穷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实则却不然,沈从文不仅仅做到了肆意笑谈的人生,更得到了读者的\'尊敬宠爱。似乎是在这中间找到了良好的契合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