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悄悄溜走,但是《见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将书信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在了大众面前。带领的观众重新温习书信里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记忆。《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新唤起了中国人民心中对书信的那份情愫。
节目入选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时代、人物,真实全面的再现了中国各个阶段。从春秋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人性的善恶交织,时代的重檐迭荡,在书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第一季的《见字如面》邀请了娱乐圈的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张国立等人,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各大媒体以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把信件一封封读出来。这些信件里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当每读一封信是,我都感觉是在重温一个历史场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国破家亡、羁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过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当时的社会气象以及历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书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传统,匠心以成。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里,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充斥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生活时间,书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这样一、一档的综艺节目,仿佛又唤起了我对书信的热爱。心急的我立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书信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快递列车。每当落笔写信,或者读信,都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书信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嬉笑欢腾,但它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灵。
我爱《见字如面》,更爱书信。
在办公桌上,我喜欢摆一本小台历,在家里客厅的墙上,我也总喜欢挂一本挂历。
每到年终,我都会着急地去找台历和挂历。朋友们都笑我老土,他们说现代社会了,信息时代了,手机电脑里到处都有想看的东西,既方便又快捷,没必要用那些过时的。
而我,却不是这么样认为的。之所以喜欢看台历和挂历,那是因为这些都是纸质的,我喜欢在台历上圈日期,记东西,写几个只有自己看得懂的字,能充当我最简单的记事本和本。一年下来,回头翻看,才发现原来发生过那么多事情,心情曾起伏那么大。
时常,我翻出以前用笔写的日记和别人寄给我的信件, 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着,思绪慢慢地又回到了从前……
记得有位初中的男同学,给我写了封很简单很普通的信,大概告诉了我他要去创业了。之后我回信给他的时候,也很简单很普通,末了不忘在最后祝他“飞黄腾达”。我自认为用这个成语时完全没有讽刺的意思,可是男同学误会了,马上回了封信骂我,说我讥讽他,要和我决裂。我想他一定很生气,因为字迹写得很重很粗。我当时也气了,就没有再回他信。于是,我们从此断了往来,一直到现在。这件事,虽然带着误会和遗憾,但每次拿出信件来看时,都还是感慨万千,回味无穷。往往遗憾产生美,朦胧出经典。
宋朝的欧阳修在一次宴会上,结识一位风尘女子并爱上了她,交往了几年后,欧阳修要动身别处,因为种种无法克服的原因,这一去将难再回来,且将无法再联系,于是感情丰富的他写下了“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经典名句,触动无数后人的心。
唐朝诗人王维在送友人元二出塞的时候,想到这一分别,将再难相见时,心里感到无比难过,于是二人相互劝酒,酒后的王维一挥而就写下了《送元二使西安》,其中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道出了诗人的心情,更因为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传诵至今。那时的阳关,在如今的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个连信件都无法传递的地方,他们这一别,真的是再难相见了。
试想,若那时的信息都如现在这般发达,怎可能还会有李白、王维、李清照、欧阳修……那么,又怎会有这么多经典让我们品尝传诵?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有谁能做出这样的经典美句?
经常地,我会在小区门口的传达室里翻看信箱里的信件,希望能在那里找到用笔写的信件,可是看到的却总是机打的文字,不禁很是失落惆怅……在如今电话、QQ、微博、短信、email泛滥的年代,已经看不见手写的字迹,犹如看不见人的脸一样。键盘代替了笔,屏幕代替了纸,我们不再需要面对面,不再担心真情流露的羞涩被对方看到,当然,也就可以变冷漠了。
世界像夜幕下的夜总会,上演着一场又一场化妆舞会,人们忙着佩戴面具,换了一个又一个。面具后面的生活不再充满豪情灵感,不再充满原始的激情,当然也不再充满最纯的真情。
谷峰的歌曲《见字如面》,把爱唱得伤心哀怨,而我在此引用的意境,是我们这一代失掉的——那些写满字迹的人生,还有那些真实的面孔,更多的是怀念那些最原始最纯洁的美好瞬间。
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
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
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夜深人静坐在灯下,通读了一遍,内心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一边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写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读信人怅然若失。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看那时的信,有种纯粹的美。在信中聊的尽是些细微的`心绪起伏、变化,一种情绪都要写满几页信笺来表达,好像那样才完整,搁笔时,竟还有种娇羞之感。
后来那些与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们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而后便渐远无书,那些不便宣之于口却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见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欢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文字返璞归真,像是唠家常一样,情感并不是呐喊式的浓烈,却也承载着不可说的手足情深。
我会想念在大学时期,与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会较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早已懂得世事艰辛,可她从来不与我说。我在学校念书,住在象牙塔里,与她说的都是些理想主义的话。于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弃学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无比骄傲的告诉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并以此激励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实现愿望。现在读来,无比触动。
印象深刻的是,20xx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书画的公司上班,我去报道的那天,因为行李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时候,老板开车送妹妹去地铁口。
在车上,老板与妹妹唠家常,闲聊起我时,妹妹很骄傲地说,我姐姐以前成绩好,会写文章。她很厉害的,以前还得过奖,常在班上当范文诵读的。
那时候,我非常不情愿她在别人面前如此说,若是有个地洞,当时必定钻进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脸的,只有妹妹还是一副骄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现在想来,家人以你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爱你啊。当归亚蕾读到萧红写给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后几句,只觉明天的明天又在哪里?
虽然我给的你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而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想象萧红独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来写这样一封信,何年何月再与弟弟见面,竟遥遥无期,只叹,那一别从此永诀。我又感慨,从前车马都慢,书信很远,一别再也不见,也有伤怀,并不尽是“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般美好。
现在通讯发达,智能时代,想见一个人,几个小时后就能见到。即便不能当面见,通电话也能听到声音,视频连接还能在屏幕这端见到对方。总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时代的发展,使其一些东西消亡,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类进入更便捷的社会,到底好与不好?
秋雨,不约而至。还没等你来得及做出反映,漫天的雨已经流过脸霞,渗透衣襟。
秋雨,没有春雨的妩媚,没有夏雨的野性,更没有冬雨里夹着雪花的寒冷,它只是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宛如天籁。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早上醒来,听到叮叮咚咚的雨声,仿佛是一曲轻松活泼的乐曲,绵绵秋雨不紧不慢地落到地上,在水坑中溅起一个个像糖球大小的圆圆的水珠,于是我想,这秋雨也许是甜的吧?家旁边高大的树木,被雨水冲洗地干干净净,颜色翠绿翠绿,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雨,显得那样娇美。那车来车往的马路上也被雨冲刷的干干净净,车子从上面开过,水花四溅,深的地方溅起来就像一块毛玻璃。
雨不停的下着,在窗外织成了一幅透明的珠帘。大街上,人们打着花花绿绿的伞,就像一朵朵花在走动,这雨使城市变的更美了。
秋雨,它好美好美,如果给我一次机会,让我许一个愿望,那我希望秋雨永远的下,一刻也不要停!
我爱秋雨!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家庭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近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根据撰信者真实身份的不同,读信人的选择也兼顾了性格、年龄等考量。另一边,因着信件年代久远,节目组还将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准确又保留意蕴的白话翻译,观众理解方便,也更易将思绪沉浸在信件诠释的过程中。而在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翟毓红与杨雨、许子东两位文化嘉宾进行对谈,分享信件由来或解读深层涵义。这么看,倒有些《锵锵三人行》的意思。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
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国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3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沙沙,沙沙沙……柔丽清新的旋律,温情脉脉的音乐语言,引入遐想的意境,犹如潺潺的清泉,融入大地,融入秋天,融入每个人的心灵。
你瞧,秋姑娘又泪眼汪汪了。风儿呼呼作响,驱赶着秋姑娘弱小的身躯,大树左右摇摆,不时发出阵阵犀利的“沙沙”声。
秋雨飞洒进小溪,小溪带着新的血液顺着山脚流进小河,秋雨落在清澈的小河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涟漪。
“哗—哗—”忽然,雨越下越大,豆大般的雨珠打在洁净的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嗒嗒”声,留下了一道道长长的雨痕。楼上的小狗趴在窗边,对着楼下汪汪大叫,好像在说:“下雨啦,下雨啦,大家快收衣服呀,可别被淋湿啦!”大街上的行人纷纷加快了脚步,赶着回家避雨;一辆又一辆的小汽车鸣起了喇叭,催促前方的车子快速行驶。远处,高大的楼房已被大雨遮挡了形影,变得愈来愈模糊。打开窗,抬头仰望,雨柔柔地扑向我的脸颊。四处是一片蒙蒙的雾气,犹如浓得化不开的蜜。
过了一会,雨停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一束暖光照亮了灰蒙蒙的大地,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在西边与东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供小鸟与云朵踱步。窗外,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清澈的荷塘里,洁白的睡莲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更加恬静,优美,晶莹剔透的水珠在花瓣间跳跃,,让人忍不住想要凑上前,放在鼻前汲取它的清香。
秋雨,你是天地间的智者,世界因你而精彩!
今天一天,天都灰蒙蒙,阴沉沉的。妈妈说,今天有中雨,让我一定要带好雨具。可是,到了中午还没有一丝雨意,我想它又失约了。
直到下午第三节课的时候,我们还在专心致志地听讲,不知不觉中天渐渐暗了下来,黑板上的字也变得模糊不清。老师打开灯,我们才注意到,窗外的天空已经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刹那间,大雨倾盆而降,像决堤的洪水要淹没整个世界。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苏轼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漫天的雨纷然而有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我们的学校就像一只大船载着我们去知识的海洋遨游。
下课铃声响起,我担心雨没有停会淋湿衣裳,慢吞吞地下了楼,才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天已经明亮了许多,大雨也变成了毛毛细雨。
走在回家的路上,身上感觉有阵阵凉意。雨点从树枝上滴滴答答地掉下来,地上的落叶乔木也全湿透了,草丛里的花花草草像换了一件件新衣服一样清新自然。把鼻子轻轻靠近它们,便会有一股清香沁人心脾。
看看远处,房屋上有的地方积满了水,有的地方水很少。屋檐上滴下来的水,溅到不同的地方,汇成了一支有节奏的交响曲。我抬头仰望天空,尽管雨还在下,但天空已经像镜子一样明亮了。
我爱秋雨!爱它的朴实,爱它的默默无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