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期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潜质、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做最好的老师》中李镇西老师的话说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声,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后工作的航标灯,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向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正因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幼儿有丝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头,摸一摸下巴……我都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务必予以批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出奇的“乖”,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渴望能和孩子们一齐玩、一齐乐,但师道尊严令我望而却步。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正因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向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幼儿,期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幼儿——“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幼儿时“向幼儿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幼儿的选举权”,他发奋追求着“成为幼儿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儿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幼儿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也谆谆教诲着年轻老师要“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就应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就应充满着对人的明白、尊重和感染,就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潜质、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幼儿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幼儿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
可我……实在汗颜。幼儿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幼儿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幼儿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用心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向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此刻,我才明白把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幼儿教成“小大人”式的幼儿,是教育的悲哀。正因我们剥夺了他们一生中最完美的时光——童话般的童年。作为教师,在应对幼儿时要持续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幼儿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幼儿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幼儿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用心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联,让爱心成为照耀幼儿心灵的阳光,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别人向我推荐了一本书,书名叫《我为自己工作》。闲暇时细阅,颇有感触。就象书中所言: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的确,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人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是无数本书铺成的。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我为自己工作》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虽然我只是把它粗略读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话给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个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能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我们当中的有些人,时常处于消极颓废的心理状态中,觉得社会太大,自己所学、所想的在现实中经常行不通。完美、成功的境界离自己更是遥不可及。于是,便有些垂头丧气,驻足不前,面临人生的道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也有时候,对自己当前的工作不太满意,导致了一些负面的情绪。这样,抱怨与痛苦就产生了,在这个时候,一本好书,它可以帮助我们,它启示了我们的思维,掀起了我们久违的热情,亦诠释了某些灰与黑的现实本质。
然而,工作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工作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如果没有机会工作或不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的人,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他们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工作是付出努力以达到某种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也有自己的梦想,正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达到某些梦想,或是成就自我,为了拓宽、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将自身全面发展成为和谐美丽的人,我们才会专注于一个方向,并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没有哪种活动能有如此高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种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生活的质量。
要知道,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你,在为谁工作?让我们一起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起走向成功之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热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来一次触动心底的反思,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个朴素的人生理念,责任、敬业、忠诚就从而诞生了。敬业铸成灿烂人生。爱岗,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的辉煌,勤奋努力、自强不息,要知道我们不是在为谁工作,更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工作。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工作的主人,才能更好地从中获得发展的机遇。
不言而喻,答案已经很明显,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在为自己的人生工作,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负起天经地义的责任,义不容辞以诚信为立身之本,言必有信,行必有果,尽心尽力,忠诚第一,忠诚于工作,忠诚于同事,诚实坦率,视诚实为生命,敞开心扉,坦荡处世,率直为人,把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记住,我们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而工作,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尽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然后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然后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然后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然后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然后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但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爱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好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幼儿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
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然后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然后但是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春姑娘又回来了,她把柳树的长发染绿了;把杏花娃娃逗笑了,还把小燕子叫回了老家,一只燕妈妈在小红家住了下来
星期天,小红做完了作业,到院子里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叽叽”哎,这是什么声音?小红抬头一看,嘿!燕妈妈不知什么时候孵出一窝小燕子。他们个个都探出了黑黑的小脑袋,长着金黄的小嘴。像是在说:“妈妈,快回来吧,我们很饿呀。”
突然,一只羽翼未丰的小燕子,从巢里掉了下来。可能是太瘦弱了,被“哥哥”“姐姐”挤了下来。小红正打算把她捧起来时,小红喂养的小花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了出来,虎视眈眈的看着小燕子,前爪摁在地上,弓着背,两眼凶光毕露,一步一步逼近小燕子。不是舔舔嘴巴,像是在说:“今天的午餐不用愁了,你肯定很好吃。”而小燕子面对这个庞然大物,它只能拍打着无力的翅膀,叽叽叽叽的惨叫着,显得那么无助。
就在这危急时刻小红急忙着下一根树枝,,去打小猫,边打边说:“你这只小馋猫,连我们的邻居都吃!”小猫怕被打到,跑得无影无踪。小红把小燕子捧了起来,怜爱的抚摸着它。心里想:我去请爸爸把它送回家吧。
到屋里,小红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了爸爸,爸爸夸小红是个好孩子,并把小燕子放了回去。这时燕妈妈回来了,看看刚回巢的小燕子,再看看小红和她爸爸,“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像是在不停的道谢。
【教师评语】本文是一篇看图写话,题目新颖独特,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故事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动物形象刻画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最近读了《美丽的挫折教育》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生活条件优越,缺少困境、逆境的历练,加上长辈的溺爱,导致独生子女普遍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无视他人的感受。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挫折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其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无法承受失败”这一章节,给我的感受颇多。
所谓挫折,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失败或者叫“碰钉子”。每个孩子在学习活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都会碰到困难、曲折、失败,以至心理上产生严重焦虑、极度苦闷、异常灰心、过分沮丧等情绪或行为失常。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疏导,则往往会对一个人的生活发生重大影响。
记得前不久,综艺频道播出的《我是大明星》,吸引了很多的眼球,这一选秀节目也吸引了很多年纪小的孩子来参加,经过一关一关的选拔,很多选手被淘汰,其中不乏一些小孩子,再看看这些孩子面对镜头的反映,他们不是痛哭流涕,伤心的说不出话来,就是面对镜头,躲躲闪闪,甚至是毫无礼貌地回绝主持人的采访。
综上所述,出现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太差,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必要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失败。
在幼儿园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喜欢告诉我们,请求帮助。这时,我们不能替代他们解决问题,而要通过其他方式,使他自己能解决问题。
比如,两个孩子在争抢一把小椅子,我们可以用小椅子的口吻对他们说:“呜——你们把我拉疼了,我想和你们两个都做好朋友,怎么办呢?”他们听了会感到不好意思。这样他们就会克服这个困难,能够再次合作地进入到角色中去。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增强其自信心。在幼儿眼里,家长和老师都非常高大,无所不能。所以我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孩子越小模仿力越强。如果我们平时遇到了挫折,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畏难情绪,要很快地调整自己。这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微小的事,可以磨练孩子。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幼儿进行这方面教育。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减少挫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