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我是yol博士,就在0.0001秒前我终于把“电脑厨师”出炉了!
在23世纪“厨师自动化”已经不再遥远,我所研究的“电脑厨师”只有你插一张“食品芯片”。它就能把世界各地的食谱显示在你的面前。下面就为你们介绍一下吧!!
它可以随便折叠,不用时你可以把它放在口袋了,又不占多大的面积,而且既小巧又可爱。它的外表也可以调节,它会根据你身体里所缺的营养调节颜色,会根据今天适合吃什么来调节样子,至于是什么样的,我就不一一说了,大家就看说明书吧!
使用时,只有放1.5千克的水和我们特制的像面粉一样的“yol博士特制莎乃酪”放进机器的分隔器里,把“食品芯片”插进读卡器了,“电脑厨师”就会帮你制做出一道美味可口的“电脑菜”,至于吃完的碗就不用担心了,你可以把和“电脑厨师”配套的碗筷放进机器的“洗碗机”里,洗完后它会把洗完的碗存在“电脑厨师”里,用来下次煮。 怎样?我的“电脑厨师”好吗?如果你觉得有需要改善的地方的话就告诉我吧!
1
上着无聊的科学课,哈欠连篇,渐渐地,眼前模糊了,一睁眼,发现自己正在一条陌生的街上——
我看看自己,咦,我什么时候变成大人了?此时的我是个肥胖的年轻女人,拿着一份简历,在街上乱逛。
“去这个跨国企业试试看吧,这家公司正在应聘呢!”我操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跨进了这家公司。进了应聘办公室,公司领导坐在办公椅上,打量了一下我,问:“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答道:“我是土拉拉大学毕业的。”他连忙说:“现在来我们公司应聘的海归都多得是呢,你那个破大学没人稀罕!”然后就“赶”我走了。
我失落地走在街上,嘴角往下撇,囔囔着:“土拉拉大学。海归。”
画面跳转,我成了一家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拥有数千名员工、数万亿资产,细腰、美腿,漂亮脸蛋儿。公司薪酬高、待遇好,无数人前来应聘,我,高高在上,吃爽花钱爽买东西爽,随便一吆喝都有人来鞍前马后地问这问那儿,想出国就出国。总之,一切都很爽。
“哎哎哎,别睡啦!被老师发现可不好啦!白日做梦!”同桌踩了我一脚,小声地对我说,我平静地望着黑板,看着老师讲课。
这是一部2016年拍摄的丹麦电影,之所以在很久没写影评之后,想要就这部电影表达一点想法,是因为我觉得这电影不好,而同时很多人觉得它很好,也就是说我对这部电影和很多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所以才有了表达的愿望。当然,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观点来自不同的角度,也应该是生活之常态,而这部在我看来非典型的北欧电影,引发我去表达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
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失去亲人的两兄弟在寄宿学校遭遇到暴力与欺凌,一系列的抗争之后,正义最终得到伸张。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首先作为电影,我只消看五分钟开头,就可以知道两个小时的情节发展与最后的结局,其间每个角色在他第一次出现的一张脸上就把整个角色的轨迹演进完全显露,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过无聊了。
这是无聊的部分,不过其实现实中的无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往往很多无聊是必须要予以泰然处之的。引起我第一层不喜欢的,是电影传达的简单价值判断,这就需要阐明一些我的立场。我觉得复杂是任何判断的基础,人性、生活,甚至细微到现实的某个断面,都是不能做出断言式判断的,是非善恶之类仅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下对某一不断变化事物的短暂评判。任何简单的判断都是值得怀疑的,就如同电影所传达的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如果每个人都被确定的分配给好人与坏人的位置,那么就不会有人想当坏人,坏人就完全失去了被理解的可能,而没有沟通与理解,正是所有暴力得以孕育的土壤。
第二层不喜欢,恰恰是这样一部电影,会有很多人喜欢。另一部与此类似的.韩国电影《熔炉》,高居豆瓣电影Top250第20位,人们对弱者的遭遇表达放大且不负责任的同情,希望看到正义的伸张,或者也可以称作复仇的即时生效。类似情感的泛滥与无可厚非,正是这个时代的重疾之一。煽情无处不在,而往往缺乏理智基础支撑的感情只能沦为维持时间很短的生物电波效应,追求速度是很多人的愿望,这速度涵盖了生活的很多方面,有身体的速度,也有情感的速度。如此短暂又高频的情感刺激,造成的结果可能就是让本应深沉细腻的情感体验逐渐麻木。
第三层不喜欢,涉及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电影中的苦难具有明确的指向,也有明确又单一的摆脱之道。似乎离开寄宿学校,兄弟二人的苦难就会终结,这是如此幼稚。生命并没有人们所赋予的太多意义,而苦难更是几乎会伴随整个生命历程的,在巨大的空洞面前,个人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才是真相。也许我这样的看法是偏执与悲观的,但如果一个人喜欢的文学作品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人性的枷锁》,是《玻璃球游戏》,是《日瓦戈医生》,那么他可能就会和我有差不多的想法。
挺久时间没有写影评,并不是没有在坚持看电影,(刚刚看的电影《狗镇》,这样的电影才可称典型的北欧电影吧)只是很多时候由电影引出的情感与思绪会被自己渐渐归类,只有某一类东西积累到足够充盈的时候,才会有想表达的愿望。随着观影数量的增加,电影所能带来感触的频率自然下降。但一如生活本身,在平静中度过的那些日子,才是点滴铸成自我的时光。
可能是因为看过《素媛》《熔炉》的原因,感觉这部电影没有那么的震撼人心,故事的背后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俩个主人公有了新的生活,最后奔跑的男孩前面是大道,旁边是绿油油的大树,跑向了美好的人生。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但是其中也加入一些浪漫色彩反而有点失真。看豆瓣评论,很多人提到了杨永信(提倡点击疗法第一人,可能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也在发生这这么一些事情吧。而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像校长的家长,口口声声的说是在为了孩子好,麻痹了一些东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