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这句话出现在书的封面,也是本书的题记,更是引起我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孩子,是因为爱还是害怕”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能对应三种类型的父母。
第一类父母是出自真心地爱孩子,他们会主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凡事为孩子着想,在爱与严之间能把握好一个度。
第二类父母也很爱孩子,但是没把握好度,变成了害怕,害怕孩子不能如自己所愿,因而管教过于严格,变成了强制型家长。
第三类父母纯粹是因为怕,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让自己丢脸,给自己添麻烦,他们被动地教育孩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属于哪一类父母呢,我是因为爱还是因为害怕才教育孩子?说真的,没看书之前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翻开这本书之后,这个问题开始提醒着我:我现在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要基于爱,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亲子教育变了味。如何去爱?那就要不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恰好,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父母要因爱而教育,做主动型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保持强大的情感纽带。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情感,一举一动有时出于爱,更多则是出于害怕。”我们家中,我是姐姐,我还有个妹妹,所谓“长兄为父”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把妹妹上的生活,学习都交给我来管理,教育。对于这个妹妹我十分的疼爱,爱的同时充满了害怕。学习方面,即将进入中学的她,对学习没有积极,不上心,回到家里对于作业总是拖拖拖,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无奈,虽说我已踏入工作岗位,可是学生时代的压力我都明白,她想要去逃避这个现实,我想去理解她,更加想要去帮助她完成。但是,我对自己这个无理的想法的后果充满了害怕,妹妹现在只是小学,到了初中,高中作业量那么多,我都要去帮她吗?踏入社会找工作我也要去帮她吗?理智下的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我可以做一个“有感情”的姐姐,绝不要做一个“感情用事”的姐姐,作为过来人我应该去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四月春光草长莺飞,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回顾201x年自己究竟收获了什么,那些当初给自己设定的目标都实现了吗?201x年的自己设定了一大堆的目标,比如九月份要过计算机二级,12月份要过英语四级考试,能够有一场旅行,大通社的工作能做的做的更好......细细想来,自己的目标似乎有一部分实现了,一部分没有。
我们总会给自己设定这样那样的目标,并朝着奋斗,是谁说的来着,人总要些梦想活着,万一实现了呢,把那些梦想分成一个一个小目标。大学时光总是让人猝不及防,我们将为学习而繁忙,为未来而发愁,它便那么悄悄消失了,不与我们打一声的招呼。我不想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让自己后悔,准备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有时也会对自己放松,没有像原来的计划那样,也会为自己的荒废时间而暗暗自责,可是当我们改变当初的计划去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以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初衷,我们没有做成那个想做的自己。
我喜欢那个能按时去完成计划的那个我,也喜欢现在的这个自己,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它总是以变脸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让我们明白,生活本来就是,最具变量的东西,没有谁可以预料自己的明天,也许你现在视若珍宝的东西,明天就会弃如敝屣。可是换取的,永远跟失去的一样多,而那些不曾预料的获得,比心有成竹要更喜出望外。
但我知道我终将成为更好的人,初心不改,方得始终,我放弃了某一项计划并不代表放弃了成长,也许我们只是换了一个方式去生活呢,谁都不知道这样的改变是好还是不好,或许有一天回头看时甚至还会感到庆幸,庆幸没有成为最初计划好的那样,而是成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自己。
直到现在我依然很高兴变成这样的自己,即使忙碌但是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前行有人曾经问现在的你不累吗?可是我一直认为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又何谈辛苦呢,多年以后的自己,也许会感谢年轻时候的自己,感谢可以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努力过,不错过,我们总是在追求着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在我们奋力追逐那个影子的时候不知不觉我们就变成了理想中的我们,我们在不经意间,改变,像破茧的蝶渐渐张开了自己的翅膀,寻找更美的风景。
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她人上进的效果更好。”妹妹上初中了,面临第一次的月考,她考的很差,回到家垂头丧气,我上前安抚她的情绪并问她怎么了,她把情况告诉了我,我只对妹妹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我鼓励她,也许一句再不过普通的话却成了她的动力,在第二次月考中她有了明显的进步,当然这少不了他平日里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我对妹妹身上倾尽的一切。在此期间也拉进了我们姐妹之间的信任与感情。所谓的鼓励并非一句简单话,拉瑞。克拉柏和丹。阿兰德写过一本书,名叫《鼓励的实质》,他们在书中这样说“鼓励别人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他人保持敏感和爱的人才拥有。”
上帝既然安排我们彼此遇见,则是一段来之不易的缘分。作为父母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更好的自己,为人父母者优秀了,示范作用会自然让你的孩子优秀起来。
一直不太有兴趣去看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教养书。跟周边很多升级的朋友们也聊过,大多都有同感。倒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家伙自信满满,自居“高竿”不想提升,其实现在的孩子古灵精怪,动不动就来句“你这当老爸(老妈)的也太不合格了”“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之类的话。孩子的话,往往最能说明问题。
之所以提不起兴趣,是因为不喜欢此类书的“格调”,不喜欢它们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这类书中,父母大都是高高在上教育者、管理者、财产所有人,孩子们自然成了学生、员工甚至是私有财产。想想我们这一代的童年莫不如此,虽然不至于走极端自封“小白菜”,对这种方式有点反感也是在所难免有情可愿的。
我们心中的爱与怕很多年前读过纪伯伦的一首诗,至今仍念念不忘——“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其实,父母之于子女,本不应该是创造与被创造,教育与被教育的角色;父母之于子女,更多的是“高年级路人甲”有幸遇上了“低年级路人乙”,应该珍惜和善待这种缘分。
近日,一位朋友送了一本名叫《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给我,书中的观点甚合我心。序言中有句话”今天的父母正在经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总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改变子女,他们开始认识到自身也需要改变,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我心中暗笑,是你们这些作者们经历了一些变化吧。
书中有个观点颇为惊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真是父母心中的爱与怕,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入很多误区。
我去!我们心中对孩子满满的爱,怎么就变成怕了啊!?先忍忍,别着急反对,接着看他所谓的“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加倍‘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我有些不情愿地点点头,我们这些80后父母们是有这点倾向,谁让我们自己的童年物质贫乏遗憾多多呢。
误区二:“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这次我不由地点了点头。最近闺女刚上一年级,我俩都有点小焦虑,不敢像幼儿园那样撒欢放羊了。下班回家就盯着写作业,背课文,作业完了刚想看会电视,睡觉时间又到了(不好意思,因为正式上学了,上传时间提前至九点)。闺女一脸的不高兴,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不陪她玩了。
接下来观点更让人吃惊,“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原来,我们心中的“爱与怕”源自我们的不成熟。
刚进入幼儿园资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我,每天顶着很大的压力去学习,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家里很是不想说话。然而每天妹妹恰恰跟我相反,回到家里吃饭时总会在我耳边唠叨个不停,告诉我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我则是急急忙忙的吃完饭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天妹妹突然对我说“姐姐!你干嘛老是很急啊?”说完后妹妹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几天了没有她耳边的唠叨,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好多,自觉了,但是她不快乐了,我失去了倾听这个资格,她变得沉默寡言。我总认为她还小,不会理解我的心境,直到那一天听了她这句话,我才如大梦初醒般。妹妹说得对,我总是在催她写作业,催她起床,嫌弃她很啰嗦,没有耐心放慢脚步去等待她。我口口声声说爱她,却不知道无形中伤害了她。我把最坏的情绪带给了最爱的人。事实上,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
我每天都费心思给孩子做好吃的,为什么孩子还是瘦瘦小小的?我有空就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为什么孩子还是很胆小?为什么我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去名校,孩子的成绩却不理想可叹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真的是掏心掏肺,不辞劳苦。可有时候现实就爱开玩笑,辛辛苦苦付出了那么多,孩子的成长却不能如自己所愿。
书中把父母的这种心理状态称为“A-B压力陷阱”,有这种压力的父母普遍认为“只要我做到了A,孩子就能实现B”。带着这种压力去教育孩子,父母就会患得患失,容易走向极端。
要走出这个压力陷阱,父母就必须明白:尽管自己做得尽善尽美,也不能保证孩子就能成为自己心中的模样。没有什么是“尽在掌握之中”的,正确的行为并不能保证理想的结果。也许父母们会备受打击,但是,世上哪有平坦无阻的成长道路?说到底,父母应该看开点,随性点,保持良好的心态更有助于教育孩子。
这本书还有不少内容值得思考与探讨,也有一些方法、技巧方面的指导。里面时不时就冒出来的问题,能让每一位父母随时反思自己,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父母心灵成长课。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做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看似简单的一句却阐述了无限的人生道理。
工作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主体,你是怎么面对你的生活的呢?从翟杰的书中我悟到,工作不仅是物质生活的给予,同时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过程。往往自我价值的实现更为重要,把工作真正意义的理解成自身价值的实现,可以最大程度的释放你自身的潜能,
工作是生活中一个主体,你是怎么面对你的生活的呢?从书中我领悟到,工作不仅是物质生活中给予,同时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过程
对我而言工作就是为了实现自已的价值,那么我的价值何在?为了提升家庭生活品质或父母生病的时候,能给父母去最好的医院、用最好的药?难道这几个再简单不过的理由,不值得你为此努力吗?
牛顿发现了力学原理,阐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翟杰教会了我生活中很多事情往往都是相互的,踏踏实实做人教会了我们对待工作人生的态度,
一个人要想踏踏实实的做人,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有这样一句话极为经典;如果没有了职责和理想,生命将失去意义。这句话指引我们去踏踏实实的做人,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现实社会的竞争是极为残酷的,总是去空想不切实际的将来,是永远不能获得成功的。踏踏实实做人的另一个体现方面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过分的计较自己的得失成败,不要整天的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计较,要相信付出一定能得到回报。
翟杰书中的第六章,关注细节精益求精,阐述了他从日本员工的细节观让我们找到的`我们与优秀者的差距。现实生活中存在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差距却熟视无睹。如何做到精益求精,我想书中已给了我们启示,首先让我们找到与优秀者的差距,让我们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去做足自己的细节,完善自己。书中阐述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使我领悟到人生就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而且要做到更好。细节的一个体现方面就是自己在工作的执行里,往往被人忽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对工作的执行力大打折扣,这样就大大的忽视了细节决定人生事业的成败。从书中我们领略到细节的魅力。
书中教会了我正确的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当我们,“摔跤”时,不必要过多的关心疼痛流血的伤口,而应该好好的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跌倒。。
从而坦然的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与失败。在这本书中我学会了怎么正确的面对失败,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换句话说,失败就是成功道路上必经的过程,面对失败我们不妨坦然一笑,让我们的热情去度过难关,迎来新的曙光。
不同的对待事或物的态度会使我们产生不同的结果。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我们如果能坚持不懈的努力,抱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每一次失败,成功肯定会悄然而至。
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做更好的自己,海尔的广告语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把海尔从一个不知名的企业变成一个世界一流的知名企业。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做更好的自己的理念指导自己去做一流的自己呢?做更好的自己首先要打败卓越的自己,现在的社会中优秀的人才很多一流的人才却少之又少。为什么呢?翟杰给了我们答案,卓越是你做的更好最大的敌人。当一个人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才后往往会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不可一世,这样往往导致了我们驻步不前。我们应该正确面对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我们不断的前进。
你想成为一流的人才吗?你想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忙?你想在你回首人生时不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长吁短叹吗?那就要做更好的自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更好的自己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