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是一个比较著名的地方,南宋王朝的都城。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我们研学所去的一个博物馆便有古时候临安的模型。
从大门进去,走到第四个展馆便是了。还有二楼,如此设计应该是为了更好的俯视着看吧。某一边的模型还“种植”着数树木,放眼望去,一片绿绿的。
这个模型很大,边长足足两米,从上看,呈一个正方形的样子。整个模型也就三十厘米高,底座为砖红色。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此小的模型也有美丽的灯光,点店面上挂的牌匾,插着招揽生意用的小旗子,样样俱全,做工、雕刻都十分用心。每一个人物都雕刻的十分细致。衣服上的纹路,人物的身形姿态等,都各不相同。
每座小房子也十分精致,红墙黑瓦,屋檐下各挂着两盏灯。那一瞬间,仿佛空气凝固住了,。周围的人通通消失了。仿佛那一刹那,我看到了古代的临安。
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夜市里灯火通明,形形色色的小摊,有卖糖葫芦的,有卖金鱼的,有卖兔子灯的,还有卖荷花灯的。一位姑娘掏出一些银两“够了吗?”“够了够了!”不知是谁家大小姐出手如此阔绰。独自一人走到河边,把写好的希望放入荷花灯内,让荷花灯载着希望越走越远…………
思绪从那个雕刻细致的女孩模型中回过来。真希望可以生在古代。
慢慢走向五号展馆,我震惊了。映入眼帘的是几块看上去很美丽的布料。上面的刺绣十分密集,刺绣的厚度也很厚。衣服的面料即使不用摸也能感觉这个料子很到微妙。大胆的绣花十分美丽。布料本体闪闪发光,加上这大胆的配色,这定是古时候的有钱人家的大小姐了。真想回到古代体验一下。
周五学校组织了去肥东欢乐森林的研学活动,这是小学期间学校第一次组织的出游活动,大家都很兴奋,提前许多天就开始准备了。
大家在车上有说有笑,有的同学迫不急待吃起了准备的零食,大家一起背诵刚学习的课文,还跟着音乐伴奏一起集体大合唱。在这欢声笑语中有的同学都把晕车这件事给忘了,很快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
刚下车我们就到空旷的草坪上练习站军姿。教官给我们明确了纪律和要求,大家排着整齐的路队在太阳下面一动不动地站了30分钟,我们的眼睛都被强烈的太阳光给晒花了,但是我们很好的完成了训练。
接着我们到了一个教室,学习关于绿豆的知识。绿豆的根在土里可达20至30厘米,如果绿豆的生长的很快就说明水分过多,需要排水。同一块地里绿豆的成熟期是不同的,摘绿豆的时候是根据它的外壳的颜色来判断,如果外壳是青色就说明绿豆还没有成熟,直到绿豆变成了棕褐色才可以采摘。夏天我们可以用绿豆来做出美味可口的绿豆汤,它有个重要的作用可以解毒、清热。
下午我们去农田里锄草,老师提醒我们不能只摘掉杂草的叶子,需要把根锄掉,这样杂草就不会再生长了也不会吸收土壤里的养份。有的杂草单独生长,有的.杂草则缠绕在农作物身上,象这种杂草在清理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否则一不留神就会把农作物一起拨掉。
我们还参观了培育基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我看到了和手掌一样长的番茄苗,青色、粉色、紫色的多肉植物,还有很多我认不清名字的植物,它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在方形小盒子里,有的在保温袋里,有的在三角架上。
这次研学活动我玩得很开心,也让我知道打理农作物很辛苦,我们应该珍惜粮食。
秋高气爽的秋天,正是旅行的好季节。果不其然,不久后,学校组织了一次研学。
襄阳古隆中内,一队队学生将自己的视野投上了演武场——那个即将开演《三顾茅庐》的地方。待大家围着演武场坐好后,一个雄浑的男声缓缓道来。东汉末年,兵分三国,刘皇叔为拯救天下苍生,至……
一顾茅芦,只见刘备小步向前,走至诸葛庐前,一边轻轻用手敲着门,一边轻声喊到:“请问诸葛先生在吗?”这样重复了好几次,门才猛的开了,站在门后的人戴着朴帽,身着一身黄衣——原来是一位书童。
“请问诸葛先生在吗?”刘备一边鞠躬,一边客气地问到。
“他不在。”书童漫不经心的回答着。
“那他什么时候回来?”刘备急切的问着。
“或三日、或十日、或几个月。”书童一边回答着,一边“吱呀”关上了门,只剩下门前的刘关张三兄弟。
二顾茅庐:刘备再次走到诸葛庐前,忽然,“吱呀”一声,门开了,只见上次那个书童端着一个大木盆向前泼去,水尽泼到了刘备身上,这时,站在一旁的张飞实在看不下去了“哇呀呀”的跳了过去,一边拔出大刀,一边大喊:“看我今天斩了这厮。”
然而刘备却喝道:“三弟,不可无礼。”无奈,张飞只好退下。
这时,刘备才向书童问道:“今天先生在家吗?”
书童想了想说道:“先生本是在家的,只是几小时离开了。”
“那……”还没等刘备说完,门又“吱呀”一声关上了。
三顾茅庐:这次,刘备等人终于见到了诸葛先生,与他讨论三分天下,共谋天下大事……
这一次研学不仅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了两天,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了三国文化,也让我明白了做人应该坚持不懈,虚心学习,不能骄傲自满。
素有“文都”之称的桐城,自古留下了许多的人文古迹,虽没有长城那样的雄伟壮观,也没有西湖那样的美丽清秀,但却有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百年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而这次旅行,也一定别有一番收获。
心怀期盼,今天下午终于要出行了,妈妈答应和我一起去游玩,也顺便帮助老师照看一下同学们。下午来到教室,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毕竟书包里不是沉重的书本,而是各种零食、饮料。一点半,我们一行人准时出发。这一支五十二人的队伍,一路前行,很快来到第一站——六尺巷。
这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这条小巷全长仅有百来米,宽度只有六尺宽。可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却包涵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谐、宽容、礼让,它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中的深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是桐城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完美处理相邻纠纷的典范。
随后我们来到了文庙,即现在的\'桐城博物馆。进入文庙,正中通道便是状元桥和下面状元池,在科举时代桐城的状元回乡必在此举行跨桥仪式,想那跨桥者是何等的荣耀。再往里,最令人称赞的当然是大成殿了,进入大成殿,眼前的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的泥彩塑像体型庞大,神行兼备,栩栩如生,是桐城丰富文化内涵的代表,我们都虔诚地向孔子像叩拜。
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仿古城门——“东作门”。穿过“东作门”来到了桐城的古桥“紫来桥”,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是桐城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桥面上有很多车轮扎过的痕迹,可见古代从桥上经过的人和马车之多。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表达了桐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民创造的智慧。
过了桥我们又来到东大街,这里仍保留着明显的中国古街道特色,路面全是麻条石铺就,每块条石长约三尺、宽约八寸、厚约五寸。这条街昔日为桐城繁荣的商业街之一,两旁商铺林立,现如今却宁静得无人问津,只有老人倚门而坐。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最后一站“投子山”了。来到山脚时,原本精力充沛的同学们大多都疲惫不堪了,望着眼前的山峰,个个叫苦不迭。我和章明同学互相鼓励,一起率先爬上了山顶,来到了“投子晓钟”旁。
站在山上俯视山下,果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自豪与得意之感,有同学敲响晓钟,浑厚的钟声回荡在群山之间,悠扬而久远。最后我们又来到了投子寺的“大雄宝殿”,相传三国时东吴军师鲁肃战曹兵败,败逃途中将其子投于山中一洞穴,后被一老增所救。此后山名、寺名都更为“投子”二字。
回到家,回想起这次研学旅行真是收获颇丰。既领略了桐城春天的美景,又加深了对桐城文化的认识。
不管今后身在何处,我都不会忘记家乡“文都”桐城,我要多了解桐城文化,自豪地当一位桐城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