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在这大目标的前提下,由此决定其性质是音乐艺术普及教育,而非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师必须开展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发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美育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斗。
教师可根据小学学生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人格等越趋成熟的特点,结合本学科优势,教育学生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学生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素质的目的,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在我的音乐欣赏课上,如何来培养孩子们对音乐情感的敏锐的洞察力,是非常有趣的的过程。记得有一次我在没有出示课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说说听了《野蜂飞舞》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听到了洪水暴发的声音;有的说听到了骏马在奔腾……其中有一个学生还描述得很生动:“音乐时而低沉有力仿佛一头凶猛的\'老虎,音乐中时而跳跃的感觉又如同一只可爱灵动的小鹿,音乐中飞快的速度仿佛是老虎和小鹿互相追逐的场景,音乐大气恢宏的感觉又带人进入了宽阔的原野。”我被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我不禁问他:“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个场景呢?”学生回答我说:“前几天我在《动物世界》节目中看过老虎追赶小鹿的场景,今天听音乐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地就想到了。”是呀,不管是“老虎追逐小鹿”还是“骏马奔腾”或者是“洪水暴发”,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聆听音乐时思维想象的成果,教师怎能轻易否定呢?更何况音乐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没有标题的提示前任何感受是成立的。我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与赞赏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性也得到了肯定。
那么为什么会没有学生联想到野蜂飞舞的情景呢?于是我问学生:“你们看见过一大群蜜蜂飞舞的场景吗?”学生说没有。怪不得,没有生活体验,哪来的意境?为了让学生能到作曲家最初创作此曲的本意,于是我在课后寻找了一短有关于野蜂的视频。通过观看,让他们了解到野蜂喜欢群聚的生活、它们抖动翅膀时发出的声音,还有他们攻击敌人时的凶猛场景。有了这个的铺垫,再去欣赏《野蜂飞舞》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听着音乐时而抖动翅膀、时而感觉危险、时而手里划着野蜂飞舞的路线。
任何精彩的一瞬间不是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从思与思的交流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诠释,就是尊重我们的音乐,这正是音乐欣赏课的独特魅力所在。大度,应容纳各种不同的声音;异声,可能造就异彩。
可是不久,我就改变了想法。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一家三口坐公共汽车出去游玩。在车上,一位穿戴时髦的叔叔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一根未吃完的冰棒向窗外一抛,滴着水的冰棒在空中划过一条美丽的圆弧线,便掉在了人行道上的口号牌旁。口号牌旁还盛开着美丽的\'“塑料花”。
看到这个情景,我的脸红了,就像那红色的“塑料花”一样。我为武汉人羞愧!为那位叔叔对窗外的“美起来、亮起来、绿起来、洁起来”十二个大字视而不见,感到羞愧!难到车上其他乘客没有看到吗?不!他们看习惯了!习惯?!习惯意味着他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废物被扔在大街小巷!是十个,是百个,还是千个、万个?当塑料袋淹没世界时,你们还装作没看见?
武汉人啊,想让武汉真正美起来,要让人们的心先美起来才可以啊!
妈妈的微笑是和煦的春风。记忆中妈妈的笑脸总是那么美,轻轻拂去我心中的阴霾。记得小学时的一次,由于我的疏忽,得了一个很低的分数,我的心情也沉入谷底,从前对学习的喜爱与乐趣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烦恼与忧愁。就在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彻底失望,准备自暴自弃时,妈妈来到我身边,温柔地注视着我,倾听我的烦恼与困惑,听完后她只说:“加油,现在努力还不晚。”随即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微笑,这微笑如同一股春风,顿时赶走了我内心的烦恼,给予了我自信与希望,让我心中的乌云渐渐消散,让我的心情灿烂起来。从此,我努力学习,终于跻身于优等生的行列。妈妈,是你的微笑给我前进的动力,让我的内心灿烂起来。
爸爸的微笑是秋日的落叶,深沉却饱含着爱。记得您在我跌倒时,关心而暗含鼓励的微笑,让我的心情灿烂起来,让我懂得坚强;记得您在我心烦时温暖而会心的微笑,让我摆脱烦恼,轻松面对压力与挫折;记得您在我对您滔滔不绝讲述我一天的经历时,想忍住却不经意流露的`一个抿着嘴的微笑,让我心情豁然开朗,发现一切原来都是那么简单。爸爸,您的笑常常很不经意,却让我的心情顿时开朗,让我学会坚强,让我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压力。您的笑是秋日的落叶,深沉却蕴涵哲理,轻轻的却装满了沉甸甸的爱。是您的微笑教会我道理,让我的内心灿烂起来。
朋友的微笑是冬日的暖阳,柔柔照进我心底的角落。孤单时有你的微笑,让我们彼此相伴,一路同行;失意时有你的微笑,让我心生感动,温暖相随。记得考试前,你鼓励的微笑,让我勇敢面对中考的挑战;课堂上,你友善的微笑,让我专心听课,努力学习;下课后,你的开怀大笑让我们把烦恼抛在脑后,尽情享受友谊的美好。朋友,是你的微笑让我友谊的美妙,让我的心情灿烂起来。
时间的沙漏缓缓流动,我们被时间拖着一天天长大,回想起记忆深处那一个个微笑,我将带着灿烂的心情踏向远方新的征程。
小学生的知识功能潜藏于头脑内,看不见,摸不着,当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是否听到、听懂、或感受理解的程度深浅,教师都可以在设计时通过外部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内在的功能,如要生概述作品,学生就必须回忆和陈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作品,能够概述作品的学生必定已激活了他原有的音乐、文学、文化、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并且把注意指向作品的要点,进行欣赏时三度创作的反馈。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需要作出学生概述所需要的认识功能,而且需要监控获取的大意,以使问题切中要害。
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学生也会信赖教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感情的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乐学习任务。教师要创立适合小学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
音乐活动的过程原本就是三度创作的过程,一度创作是谱面静态的,二度创作是动态的表演,三度创作是欣赏者,课内的说、唱、奏、等活动都是在创作中进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挖掘教材中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内在因素,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及语汇,给学生一个时间和环境的空间。另外,教师要具有广泛的兴趣,还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轻松、灵活、自如。让学生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一次用打击乐器练习时,让我发现了一个好方法。在学生自由练习打击乐器时,我一改以往走来走去巡视的方法,自己在学生旁边坐下来带头练习。我练习得很认真,一开始有学生来张望我,特别是那几个调皮的学生,他们可能觉得老师练习很新奇。看我练习得那么认真,他们没有开小差,看了一会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认真练习起来。我把这种方法引用到了音乐欣赏课上,我坐下来安静地聆听着音乐,随着音乐的起伏,有时闭上眼睛,有时随着律动轻轻地摆动身体,有时会跟着音乐的旋律用手指轻轻敲击节奏。结果下面的孩子也和我一样非常认真,他们学着我的样子在认真欣赏音乐。
总之,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又会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师只有在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培养目标,研究教学方法,并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作指导的前提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才符合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才能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更有效。
闲言碎语如同一张无形大网,笼罩在他们的头上。现实的残酷逐渐累积成了巨大的压力,压在那两双稚嫩的肩膀上。为了保护自己的爱情,他和她决定私奔,奔向新的爱巢。于是五十年前的那天深夜,他们一路奔跑来到了半坡山。谈到这里,如今的她,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说到环境,我们很自然地想到物质环境的创设:墙面布置、材料投放等等。在开展主题活动时,环境的作用更为重要。我们觉得,环境应该更多地体现互动性,让小朋友与材料互动、与老师互动、与同伴互动,这样的环境才是“活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动物”主题开展时,小朋友对动物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获得的知识,把动物分成:天上的、地上的、水里的动物;两条腿和四条腿的动物等等。而我也按照习惯做法,把相关的小朋友的作品张贴上墙,完成了环境的布置。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小朋友不再关注这些环境,也无法与之产生进一步的互动,这是一个“死环境”,仅仅停留在观赏的阶段而已,没有更大的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让环境“活”起来呢?如何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呢?我们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我们在区角中投放了许多手工制作的\'材料,小朋友很感兴趣,陆续做了许多小动物,但是,放在哪里好呢?如果堆在桌子上,会影响小朋友的活动,而且,小朋友提出各种动物放在一起也不合适。于是,搭建一个动物园的设想提出来了。我们和小朋友一起把各种废旧的包装盒连在一起作围墙和大门,在教室门口搭建了一个“动物乐园”,小朋友可以随时将自己制作的美工作品和家里带来的长毛绒玩具摆放到“动物乐园”里面去,同时,要考虑怎么放、放在哪里更合适?就在小朋友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动物们有了自己的家,环境也逐步丰富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与同伴产生互动,与环境产生互动,他们始终积极地参与。这样的环境才是“活的环境”,可以让小朋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通过“动物”主题的尝试,我们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也使我们在开展其他主题活动时更有信心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