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提纲(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600字半命题)

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提纲(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600字半命题)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2-07 08:04:53
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提纲(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600字半命题)

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提纲【一】

爸爸的爱是无声的,藏在目光里。每次他望着我的时候,透过那温暖的、慈爱的、期盼的目光,我都能看到藏在他眼中小小的我,感受到他对我甜甜的\'爱。

还记得一个暑假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高高的夜空。爸爸一身疲惫从外地出差回来,还没到家就直接来到球馆接我。当我和爸爸从羽毛球馆走出来的时候,一边走,一边聊着天。“爸爸,我的橡皮肚肚饿了。”爸爸用手摸着头,慈爱的目光没有了疲惫,目光里充满了关心。“那我们回家做手工米粉吧!”我听了,一蹦三尺高,迫不及待地回家了。

回到家里,我迅速地把面粉、擀面棍、鸡蛋、锅。通通拿了出来。当然更少不了爸爸的参与。开始揉面了,爸爸卷起袖子,用双手将面团用力揉着。没一会儿面团就被爸爸揉得又粘又软。“爸爸,我觉得做一个圆的薄薄的大大的面饼,再分割成小块会更好一些。”爸爸抬起头,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我,目光里充满了信任。看到爸爸信任的目光,我毫不犹豫地从爸爸手中拿起擀面棍在面团上有规律地滚动起来。爸爸还在旁边教我,厚的地方要压薄,薄的地方要更薄,要压得均匀。我按爸爸的话滚了起来。滚着滚着就超乎了我们的想像。一个脸盆大的丁板被面粉遮得看不到边。这时,爸爸用赞赏地目光望着我,目光里满是欣赏。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之后我和爸爸又对面饼进行了分割,又将米粉下到了锅里。当我们打开锅盖的时候,一阵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数不清的宽面条就像一条条奶黄色的丝带,我忍不住吃了一口,甜美的滋味进入口中,香软滑嫩。如果你那天十一点在看着我,你会发现我们还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呢。而爸爸也正用温暖的目光看着我,目光里满是开心地笑意。看着爸爸温暖的目光,我的心里是满满地感动。

爸爸的爱就是这样,藏在无声的目光里。那爱有着温暖,有着鼓励,有着信任,也有着我犯错时的严厉。只要望着这目光,我就觉得浑身充满着力量。在这目光里,我感到自已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孩子。

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提纲【二】

屋外的寒风瑟瑟,可是,我的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我有一个秘密,心中藏着一种无法用语言描绘的爱。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爱,就像春天,永远使人温暖,鲜艳,清爽。”

这个夜晚,“静”得吓死人,那雨哗哗啦啦地下着,仿佛玉皇大帝正为了一件事情伤心欲绝呢!电光火石般的闪电,撕扯着黑幕仿佛在天空中表演舞蹈似的。那雷声如同一枚枚炸弹,在天空中一瞬间爆发。这一阵又一阵的,仿佛是在大舞台上表演。

而我却在这个“静寂”的房间中做着这个该死的作业。写着写着,就不知从哪儿来的一丝困意,眼睛眯成了一条细缝,听着那屋外的演奏声,进入梦乡。等我再一次醒来的时候,妈妈却在边上望着我,我羞愧不已,马上拿起了放在桌边的水笔,“沙沙沙”那水笔仿佛是一位舞女,在我的舞台上翩翩起舞,那优美的舞姿,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在花丛中飞的蝴蝶小姐们。

这时,沉默已久的妈妈开口了:“刘玉滢啊,你别做了,现在都已经深夜了,这样会过于劳累的,所以,还是去睡觉吧,反正明天是星期天,明天也可以做呀!”

我微笑道:“没关系的,今天的作业就快要做好了,明天还要练习运动项目呢。妈,你就别担心了,我没事的,马上就做好了,我一会儿就去睡觉。”可是,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没去睡觉,妈妈就去切了一盘水果来给我吃,妈妈走进来时,那温柔的灯光照在妈妈的乌黑发亮的头发上,那么的耀眼,手中的水果发出诱人的光,闪闪亮亮的。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中漂浮着水果淡淡的芬芳。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水果大口地咬了下去,那汁水流进了我的肚子里,流进了我的心里。妈妈就坐在我身旁,看着我,一口一口地吃着,脸上笑意连连,眼里盛满了柔和的母爱。

这就是母爱。我拾起一片枫叶,她拥有整座枫林的快乐,我咽下一口苦水,她就坠入了无边的深渊。

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提纲【三】

有的爱,浅显易懂,令人感到温暖;有的爱,内敛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夜已经很深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一想到今天下午发生的一件事,我就来气。我朝窗外望去,外面正月光泛滥,皎洁得让人睁不开眼睛。我一翻身,却猛地发现门口灯正亮着,我以为是奶奶睡觉忘记关客厅里的灯了。打开房门,却听见一阵声响,我扶着楼梯的扶手往下看去,竟看到奶奶正在用电吹风给我吹校服。我突然觉得很难受,现在天气这么冷,奶奶的身子骨又弱,竟还在深夜帮我吹衣服,我为我今天下午对奶奶的行为感到后悔……

今天下午一回家,我就早早地将校服找出来了。因为明天就要举行运动会,校服可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时,奶奶刚好叫我洗澡,于是我便随手将校服扔在了卫生间外面的洗衣机上。吃饭的时候,我看见奶奶正拎着一个桶朝门口走去,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起身便朝卫生间走去。谁知洗衣机上面的校服不见了,我四处翻找,就是不见校服。我连忙跑出门口,只见奶奶手里正拿着一件湿漉漉的衣服——我的校服,准备晒起来。我冲上前去生气的把衣服抢过来,对她大吼道:“你在干嘛呀?这衣服我明天要穿呀,你怎么洗了呢!”奶奶却小心翼翼地解释道:“你放在洗衣机上面,我以为是要洗的,所以……”没等奶奶说完,我便将衣服往桶里一扔,大声喊道:“今天晚上我不吃了!”便朝二楼我的房间冲去。

我以为奶奶会来给我送饭,可等了许久,都没有听到楼梯处有脚步的声音。好久之后,终于听到了脚步声,那声音愈来愈近,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有些空虚。这时,房门被打开了,奶奶进来了,手里端着一个碗和两个芝麻糖包子递到我面前。我瞥了一眼,碗里面装着一碗面条,面上面竟然卧着两个白白胖胖的荷包蛋和一些牛肉,阵阵香气勾得我肚子好饿啊!虽然我肚子已饿的咕咕叫,但我还是没有理会。奶奶将手里的碗和包子递到我面前,开口道:“吃一些吧!不然晚上肚子会很饿的,芝麻糖包子锅里还有,不够吃在下去拿啊!”我抬头看着奶奶心软了,但一想到我的校服,我就来气。于是,伸手将奶奶的手往旁边一推,谁知,竟将奶奶手上的碗给推掉了。碗掉落在地板砖上的声音让我的心不安起来,我明明就轻轻一推,碗怎么就掉了呢……一晃神的功夫奶奶已经将地面清扫干净了!我偷偷抬眼看着奶奶,那张经历岁月刻画的面容上全无一丝责备,有的永远都是对我的关心……奶奶的爱一直都那么深沉浓厚,我却不懂得珍惜!

霎时,小时候的一幕幕如电影回放般浮现在我的眼前:读小学三年级时,那天下雨我没有带伞,奶奶冒着大雨来给我送伞,结果奶奶却感冒了;7岁那年我发高烧,奶奶背着我,冒着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一步步往医院走去……

是谁,在夜间轻轻地为我盖上被子;是谁,在我伤心难过之际轻声安慰我;是谁,将藏在心底里的爱转变为默默关心的行动,无怨无悔……

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提纲【四】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总的来说,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被后人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不仅

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提纲【五】

黑黢黢的大门,低矮的院墙,青色砖瓦房,这就是外婆的老房子。近来,这沧桑的老房子和外婆孤独倔强的身影会不时出现在我的梦中,同时,也唤起了我藏在心底难以诉说的遗憾。

记忆中的外婆似乎总是忙碌着。小时候,我跟随父母回外婆家,刚进门就可以听到从牛圈里传来她的声音“慢点吃,慢点啊”。隔着钉起的木桩做成的牛圈门,可以看到外婆矮小的身躯抱着一大捆青草在喂牛,她穿着一双黑色高筒胶靴踩在牛粪和泥巴的混合物中,空气里到处弥漫着青草和牛粪的味道。

当外婆看到我时,没有期待中的热情招呼,依然一脸平静地说着“来啦,进屋坐吧”。于年幼的我而言,家里的牛应该比我们更能博得外婆的喜爱吧!

而后,我上了中学,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我去外婆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再后来,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日子岂止是“忙碌”二字可以形容,从此这也成了我拒绝探望外婆的理由。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镜中日渐憔悴的自己,我仿佛看到了外婆。幼时,村子里的人都说我和年轻时的外婆有几分相像。恍惚间,我问自己有多久没去看看外婆了。

再次推开那扇黑黢黢的大门,走进青色砖瓦的院子,牛棚早已经不见踪影,空气里没有了之前的青草和牛粪的味道,但是一种萧瑟之感瞬间涌上我心头。

“外婆,外婆……”我加快了步伐,朝外婆房间走去。

一掀开那花布门帘,我看到外婆瘦削蜡黄的脸。

不知何时,眼前的外婆仿佛脱了水一般,干巴枯瘦。往日里眼睛里的淡然和坚定不知所踪,而今眼眶深陷,双眼浑浊,连走路也迟缓了许多。

外婆拉着我女儿的手打量了好半天,边看边笑着说:“嗯,像你啊,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呢”。说着,她颤颤巍巍走进里屋,待她出来,她把崭新的两百元塞进我女儿手里。年幼的女儿不知所措,外婆拉着她的小手说:“你怎么不早点来啊,姥一直给你准备着呢。”听着外婆的话,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肆意横流。

曾经自作聪明的我一直以为外婆不在乎我们,殊不知生活不易,家里的一切都需要她倾尽全力去操持,她鲜活的个性早已经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磨砺得渐渐失去了光彩。

而今,外婆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那孤独倔强的身影深深铭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是我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痛。

藏在心底的什么作文提纲【六】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