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明白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日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我的思想,想着走自我的路,选择自我的品味,在搞自我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我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我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我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明白,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样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我做决定,并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应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先作为母亲的她们,应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我,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我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我,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貌。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应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我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亲爱的课外书:
你好,虽然我非常爱你,但鉴于期中日益迫近,作业量陡然增加。奔忙于学校与补课班之间的我,越来越分身乏术,不得不暂时跟你分开一段时间。
我真的不是故意要把你关进小黑屋的。当妈妈强行把你从我身边带走时,我就像一个被人夺走了最后的“救命稻草”的溺水者一样,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但我明白,妈妈这是为我好,如果没有她的强行介入,自制力不强的我就会只顾着和你聊天,忘记学习、休息了。上次随堂测验一塌糊涂的成绩就是证明,所以也请你不要怪她。
你知道吗?没有你的日子我真的`很孤单、很无趣。晚上,床头柜上不再有你散发的淡淡油墨香,我会失落;早上,写字桌上不再出现你绚丽的封面,我会偶尔爆发“起床气”;中午,书包里少了你动人的身影,我便没了和伙伴们分享读书乐趣的谈资。我也曾为与你重聚而努力向妈妈争取过,可妈妈总是对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我哑口无言。
我转而向宠我的老爸求助,经过他的再三争取,我才得以和妈妈订立了君子协定:每天写完作业,再保质保量、不出纰漏地完成三张课外练习卷,才可以和你相处到晚上睡觉前。可是,我的能力实在有限呀,有时只写完一两张卷子就闲得不行了。连剩下的第三张卷子都只能推迟到双休日去完成,和你亲密接触的美好愿望自然泡汤了。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是如此地思念你,你是不是很想念我呢?请你像我一样忍耐一下,好吗?因为妈妈已经同意,如果这次我能在期中考试中考到班里前十,就允许我们每天相聚三个小时了。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个够了。
想你的芳瑜
20xx年4月6日
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课外书吧?你们身边发生过有关课外书的趣事吗?我跟我的“好朋友”课外书可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呢!不信的话,请看下面的精彩故事,你一定会捧腹大笑的。
首先,我来讲讲我刚认识课外书的趣事。记得我三岁那年,过“六一”儿童节时,妈妈送给我一个神秘的大礼:课外书。我惊讶地看着这个珍贵的礼物,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装,心里既高兴,又好奇。看到书皮上写着三个五颜六色的字,忍不住好奇地问妈妈:“妈妈,这些是什么字,你教我好吗?”妈妈抓住我的手,一个字一个字点着慢慢教我读。我每学会一个字,便手舞足蹈地跳起来,高兴极了。从那以后,我便和课外书结下了缘。脚一迈出家门,看到认识的字,我就会自豪地说:“妈妈我认识那个字!”幼稚的童心无比地欢喜。记得有一次,我看见一个招牌上的“川”字,好奇地问:“三字怎么睡觉了呢?”逗得旁人哈哈大笑。
渐渐地,我跟课外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走路、吃饭,做什么事情都忍不住在看书。爸爸发现了,把我叫到身边,幽默地说:“丹丹,你不能养成这个坏习惯,要不然以后会再长两只眼睛的`。”我吓坏了,我可不要变成长着四只眼的丑八怪,从此我改掉了这个坏习惯,让我的视力不再下降,但是,我跟课外书的交情还是一样深哦!
课外书这个朋友跟我过了难忘的岁月,这些日子有哭有笑,有喜有悲,使我有了巨大的收获:我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了,作方越来越好了,全都是课外书帮的忙,我非常感谢它!
听完我与课外书的故事后,你也想跟课外书交朋友吧?没问题,我一定会把它介绍给你们认识的。
我跟课外书的故事是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因为课外书会永远陪伴我,不会终止。下次再来谈课外书吧!
这本书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书柜里看到的,姐夫是一个高中的语文教师,极力推荐这本书,说他的学生看了都很有感触。拿回来看了之后还真有不少收获。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回到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必须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我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w家长在抱怨自我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理解他们,甚至觉得自我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所以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我想这是此刻很多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我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就应当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必须的限度就会选择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杯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期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